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英瑞,生于1938年,海南乐东人,1954年小学毕业后回乡当上卫生员;7年之后,即1961年后在家乡当信用社工作人员。在家乡当卫生员和信用社工作人员期间常常给村民医治因风沙造成的结角膜炎以及沙眼,但家乡风沙甚大,村民的眼疾仍然没有得到长效根治,因此他颇为痛苦。痛苦之余,他决心植树造林,治理风沙。1984年他被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政府授予“林业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植树造林取得成功后,他不遗余力,支持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他愿意把爱心事业做到生命最后一刻。
因干旱,风沙使村民眼睛造成结角膜炎以及沙眼,他见在眼里,痛在心上
乐东县西南部沿海的佛罗镇一带,是海南省闻名的干旱地区,每年立冬一过,就进入旱季,有时直到第二年的秋分,都没有下过透土雨。特别是该镇的求雨村,干旱尤其严重。上世纪中叶以前,几乎每年,村民都设坛向苍天苦苦求雨,但旱情一直都没有得到改观。1946年是旱情最严重的一年。村民王文栋老人在祭文中是这样描述的:“七月间,八月间,荒旱甚于荒政。五不雨,十不雨,杀苗即杀人。苗则鞠躬拜地,地则开口呼天。旱极呼天天不雨,而人民安赖;时穷呼地地不润,而物类何兴……”那一年,政荒加旱荒,物类不兴,米价飚升,一块光洋一升米,而且无处可买,村民四处逃荒,卖儿鬻女,惨景大家可想而知。还有更甚的是,求雨村北面是龙沐湾,秋冬之季,北风呼啸,飞沙走石,天空一片灰蒙蒙,村民因风沙造成结角膜炎或沙眼,弄得村民睁不开眼,个个整日眼肿泪流。当年,附近村庄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有女勿嫁求雨村,天干土旱风沙吹;缺食少穿都好些,眼圯红红恶出门。”
石英瑞出生于求雨村,在求雨村长大。他从小感受村民饱受风沙侵扰而造成眼疾的痛苦,见在眼里,痛在心上。1954年,16岁的他从丹村小学毕业后回乡,当起卫生员,四处拜师学医,决心解除村民的痛苦。一年365日,不管酷暑冬寒,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村民眼睛有不适,他都上门给予医治,受到村民的高度赞扬。1961年,时任佛罗公社领导看到他热心为民,勤恳工作,责任心强,于是把他录用到求雨村农村信用社工作。石英瑞认为,不管干哪一行,他都挂心村民的疾苦,他永不放弃为村民医治眼疾。工作之余,他常常给乡亲治眼病。到了1980年,旱情仍然无时发生,村民的眼疾,仍然得不到彻底根治。石英瑞持续几个月下来左思右想,终于悟出一个道理:要根治村民的眼疾,必须先要治理干旱,治理风沙,这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植树造林了。有了树木,就可以改变气候,治理干旱,挡住风沙,根治眼疾。1981年,石英瑞刚满43岁,为了集中精力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决心申请提前退休。信用社主任觉得他是难得的业务骨干,工作踏实,绩效好,舍不得放他,但考虑到石英瑞提前退休,为的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于是只好忍痛割爱,半个月后,终于批准他。
着手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结束村民因风沙造成结角膜炎以及沙眼的历史
石英瑞退休后,1981年10月他发动亲戚朋友以劳力入股的方式成立造林队。他把自己20年来的3万元积蓄和2万元贷款作为启动资金,带领10多人的造林队在求雨村附近的丹村港日夜安营扎寨。住的是土坑,睡的是稻草床。夜里遇雨,雨水往坑里注,大家只好“意味深长”地坐等天亮。第二天,大家又分头苦干,修路的修路,采种育苗的采种育苗。2个月后,3公里的通村路修好了,树苗也长高了,颇为喜人。这一年,总算老天有情,隔三差五下一场雨。大家趁雨季披星戴月,赶紧把树苗日夜栽种。老人小孩也赶来帮忙抢种。不到2年,完成共4200亩的造林工程任务。
1984年,石英瑞被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政府授予“林业先进工作者”称号,造林队也被评为“林业先进单位”。
但亦在这一年,由于海况差,工资发不出,股东除了石英瑞,其余的全部退股。石英瑞难免深受打击,但他意识到,为保护造林工程需要勇气,迎难而上,于是想出一条法子:把近海捕捞改为围塘养殖,以塘养林。经过一番苦斗,共围虾塘200亩,鱼塘150亩,年产值80万元。几年之后,石英瑞一家三代齐上阵,快马加鞭再造林近2000亩。大面积造林更加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求雨村附近的丹村港南北4公里的海滩上展示着生态变迁:筑起了“绿色长城”,海浪和林涛,一唱一和,海鸥和斑鸠的歌声此起彼落。天空是湛蓝的,不时飘过朵朵白云,把天空镶嵌得更加美麗、更加可爱。村民结束了因风沙造成的结角膜炎以及沙眼的历史。石英瑞的造林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他说,“我的事业亦是家乡的事业,自己的事业有成绩了,亦不能置家乡贫困落后于不顾啊。”村民在他的带领下,在求雨村附近的海岸线上及丹村港附近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很快走上富裕的快车道。求雨村村民丰衣足食,道路宽敞,座座高楼争奇斗艳。
始终对家乡的事业有强烈的激情,不遗余力,支持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
石英瑞实现了他改变家乡面貌、根治村民眼疾的理想。但在成功的喜悦中,他没有因骄傲和自豪而止步,他大力支持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石氏族谱的编纂工作。从1998年起,20年来,他对佛罗镇、黄流镇文化教育事业以及石氏族谱的编纂工作的支持功不可没。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求雨村小学办学经费最为艰难时,他给求雨村小学购买了10架电子琴,还给孩子们赠送了几批学习用具。
近年来,乐东民间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热情浇灌下,涌现不少民间自办文学刊物。然而,民间刊物在办刊的过程中遭遇经费困难的尴尬境地。石英瑞自小受父亲的熏陶,喜好文学,爱读古典诗词。他关心、支持乐东民间自办刊物。他发誓用自己的资金长期支持《黄流乡土文艺》的编辑和出版。在石英瑞的慷慨资助下,《黄流乡土文艺》至今已出版13期。在《黄流乡土文艺》创刊之后,由丹村村民自办的民间文学刊物《龙沐湾》以及《延德》相继“出世”,石英瑞给予鼓励并在经费上鼎力支持。
崖州民歌在乐东沿海一带的乐罗、黄流、佛罗等地不断得以传承,是深受乐东沿海一带樵夫平民渔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谣。为活跃家乡民间文化活动,石英瑞鼓励并多次出资捐助支持家乡开展崖州民歌演唱活动。
如今80高龄的石英瑞还在为家乡做事业,他说,“我愿意把爱心事业做到生命最后一刻。”
因干旱,风沙使村民眼睛造成结角膜炎以及沙眼,他见在眼里,痛在心上
乐东县西南部沿海的佛罗镇一带,是海南省闻名的干旱地区,每年立冬一过,就进入旱季,有时直到第二年的秋分,都没有下过透土雨。特别是该镇的求雨村,干旱尤其严重。上世纪中叶以前,几乎每年,村民都设坛向苍天苦苦求雨,但旱情一直都没有得到改观。1946年是旱情最严重的一年。村民王文栋老人在祭文中是这样描述的:“七月间,八月间,荒旱甚于荒政。五不雨,十不雨,杀苗即杀人。苗则鞠躬拜地,地则开口呼天。旱极呼天天不雨,而人民安赖;时穷呼地地不润,而物类何兴……”那一年,政荒加旱荒,物类不兴,米价飚升,一块光洋一升米,而且无处可买,村民四处逃荒,卖儿鬻女,惨景大家可想而知。还有更甚的是,求雨村北面是龙沐湾,秋冬之季,北风呼啸,飞沙走石,天空一片灰蒙蒙,村民因风沙造成结角膜炎或沙眼,弄得村民睁不开眼,个个整日眼肿泪流。当年,附近村庄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有女勿嫁求雨村,天干土旱风沙吹;缺食少穿都好些,眼圯红红恶出门。”
石英瑞出生于求雨村,在求雨村长大。他从小感受村民饱受风沙侵扰而造成眼疾的痛苦,见在眼里,痛在心上。1954年,16岁的他从丹村小学毕业后回乡,当起卫生员,四处拜师学医,决心解除村民的痛苦。一年365日,不管酷暑冬寒,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村民眼睛有不适,他都上门给予医治,受到村民的高度赞扬。1961年,时任佛罗公社领导看到他热心为民,勤恳工作,责任心强,于是把他录用到求雨村农村信用社工作。石英瑞认为,不管干哪一行,他都挂心村民的疾苦,他永不放弃为村民医治眼疾。工作之余,他常常给乡亲治眼病。到了1980年,旱情仍然无时发生,村民的眼疾,仍然得不到彻底根治。石英瑞持续几个月下来左思右想,终于悟出一个道理:要根治村民的眼疾,必须先要治理干旱,治理风沙,这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植树造林了。有了树木,就可以改变气候,治理干旱,挡住风沙,根治眼疾。1981年,石英瑞刚满43岁,为了集中精力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决心申请提前退休。信用社主任觉得他是难得的业务骨干,工作踏实,绩效好,舍不得放他,但考虑到石英瑞提前退休,为的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于是只好忍痛割爱,半个月后,终于批准他。
着手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结束村民因风沙造成结角膜炎以及沙眼的历史
石英瑞退休后,1981年10月他发动亲戚朋友以劳力入股的方式成立造林队。他把自己20年来的3万元积蓄和2万元贷款作为启动资金,带领10多人的造林队在求雨村附近的丹村港日夜安营扎寨。住的是土坑,睡的是稻草床。夜里遇雨,雨水往坑里注,大家只好“意味深长”地坐等天亮。第二天,大家又分头苦干,修路的修路,采种育苗的采种育苗。2个月后,3公里的通村路修好了,树苗也长高了,颇为喜人。这一年,总算老天有情,隔三差五下一场雨。大家趁雨季披星戴月,赶紧把树苗日夜栽种。老人小孩也赶来帮忙抢种。不到2年,完成共4200亩的造林工程任务。
1984年,石英瑞被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政府授予“林业先进工作者”称号,造林队也被评为“林业先进单位”。
但亦在这一年,由于海况差,工资发不出,股东除了石英瑞,其余的全部退股。石英瑞难免深受打击,但他意识到,为保护造林工程需要勇气,迎难而上,于是想出一条法子:把近海捕捞改为围塘养殖,以塘养林。经过一番苦斗,共围虾塘200亩,鱼塘150亩,年产值80万元。几年之后,石英瑞一家三代齐上阵,快马加鞭再造林近2000亩。大面积造林更加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求雨村附近的丹村港南北4公里的海滩上展示着生态变迁:筑起了“绿色长城”,海浪和林涛,一唱一和,海鸥和斑鸠的歌声此起彼落。天空是湛蓝的,不时飘过朵朵白云,把天空镶嵌得更加美麗、更加可爱。村民结束了因风沙造成的结角膜炎以及沙眼的历史。石英瑞的造林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他说,“我的事业亦是家乡的事业,自己的事业有成绩了,亦不能置家乡贫困落后于不顾啊。”村民在他的带领下,在求雨村附近的海岸线上及丹村港附近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很快走上富裕的快车道。求雨村村民丰衣足食,道路宽敞,座座高楼争奇斗艳。
始终对家乡的事业有强烈的激情,不遗余力,支持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
石英瑞实现了他改变家乡面貌、根治村民眼疾的理想。但在成功的喜悦中,他没有因骄傲和自豪而止步,他大力支持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石氏族谱的编纂工作。从1998年起,20年来,他对佛罗镇、黄流镇文化教育事业以及石氏族谱的编纂工作的支持功不可没。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求雨村小学办学经费最为艰难时,他给求雨村小学购买了10架电子琴,还给孩子们赠送了几批学习用具。
近年来,乐东民间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热情浇灌下,涌现不少民间自办文学刊物。然而,民间刊物在办刊的过程中遭遇经费困难的尴尬境地。石英瑞自小受父亲的熏陶,喜好文学,爱读古典诗词。他关心、支持乐东民间自办刊物。他发誓用自己的资金长期支持《黄流乡土文艺》的编辑和出版。在石英瑞的慷慨资助下,《黄流乡土文艺》至今已出版13期。在《黄流乡土文艺》创刊之后,由丹村村民自办的民间文学刊物《龙沐湾》以及《延德》相继“出世”,石英瑞给予鼓励并在经费上鼎力支持。
崖州民歌在乐东沿海一带的乐罗、黄流、佛罗等地不断得以传承,是深受乐东沿海一带樵夫平民渔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谣。为活跃家乡民间文化活动,石英瑞鼓励并多次出资捐助支持家乡开展崖州民歌演唱活动。
如今80高龄的石英瑞还在为家乡做事业,他说,“我愿意把爱心事业做到生命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