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学欣赏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INDA_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德国诗人海涅的诗《北方有一棵松树》为例,从文学欣赏的“意象的显现”“深层意蕴的探求”这两个环节来介绍联想和想象在文学欣赏中所起的作用。
  
  文学欣赏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 以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为依据, 由此在读者方面引起的富于感情、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思维活动。(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学理论基础》修订本第374 页) 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文学欣赏, 文学的社会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 联想和想象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下面我就文学欣赏的几个环节,结合德国诗人海涅的诗《北方有一棵松树》来谈一谈。
  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 它没有直观性, 读者要鉴赏它, 受之感染, 与之共鸣, 就必须经过三个环节: 语言符号的接收——意象的显现——深层意蕴的探求。在这三个环节中, 后两个环节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完成。
  首先, 我们来看看“意象的显现” 这个环节。当读者阅读、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 读者最初接收到的是一些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向读者的大脑传达了思维的方向, 于是读者的大脑里便出现了与这些语言符号相关的具体的意象, 同时也获得了意象与意象之间关系的相关信息。这样, 作品所描述的画面就在读者的脑海里再现了。例如,读者在阅读、欣赏德国诗人海涅的诗《北方有一棵松树》(北方有一棵松树, / 独立在荒凉的山上。/ 它沉睡着, 冰和雪给它裹起白衣裳。/ 它梦见一棵棕榈长在遥远的东方, /在灼热的岩壁上, 孤零沉默而悲伤。) 的时候, 诗中的语言符号便向读者传达了唤起与之相关的具体意象的信息,于是读者的脑海里便出现了北方、一棵松树、荒凉的山、冰、雪、一棵棕榈树、东方、灼热的岩壁等具体的意象。这时,读者的思维并没有就此停止, 而是进一步根据这些具体意象之间关系的相关信息, 在脑海里再现作品所描述的那个完整的画面: 在北方一座荒凉的山上, 有一棵松树, 冰和雪不断地打击着它, 压迫着它; 它的身影是如此的孤独,它的处境是如此的艰难; 在这孤独和艰难中, 它睡着了,它做了一个梦, 梦见在遥远的东方, 有一棵体态优美的棕榈树, 独自默默地站在灼热的岩壁上, 显得是那么的孤零、悲伤。这种“根据别人口头或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上册第307 页) 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就是想象。在文学欣赏中, 想象担负着通过作品的语言再现审美意象和创新意象的重要任务, 使文学欣赏得以往深层次发展。
  其次, 我们再来看看“深层意蕴的探求” 这一个环节。接收语言符号, 运用想象的思维再现作品所描述的画面,这仅仅是对作品的表面层次的了解, 还没有真正理解作品深层次的意蕴, 还谈不上受到文学作品感染、熏陶、教育。要使文学作品真正产生感染人、熏陶人、教育人的社会作用, 就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进行探求。那么, 如何探求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呢? 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有时是无法描述的, 有时是无法确定的, 尤其是一些风格含蓄、朦胧的诗歌和散文, 它们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要由“此” 到“彼”, 就需要一座桥梁, 这座桥梁就是联想。联想, 是一种记忆的形式, 即由当前感知事物回忆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文学“鉴赏时不仅想到作品写的是什么, 而且由内容想到与之相关的东西。联想就是以作品为基点, 超越出作品所表达的内容” (任百丽《文学鉴赏中的联想和想象》)。例如《北方有一棵松树》,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它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事物, 但它的真正意蕴并不在于此, 而是借助自然界的事物, 来表现人类社会中的人、事、物、情。作品中的“松树” “棕榈” 是人格化的物,刚劲的“松树” 让人联想到男子, 而体态婀娜的“棕榈”让人联想到女子。它们的孤独与苦难震撼著读者的心: 它们的孤独与苦难缘于“北方” 与“东方”、“冬天” 与“夏天” 的时空间隔, 缘于“冰” “雪” 等外界力量的阻挠;它们是多么的想相依相偎, 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能通过梦境来聊以慰藉。这种情形不正是人类社会中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反映吗? 这让读者不禁联想到“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枉自嗟呀” 的贾宝玉与林黛玉; 联想到生不能相依, 死后只能化蝶同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联想到相对不相属, 只能借《钗头凤》来排解相思之苦的陆游和唐婉。他们对美好的爱情的向往是多么的令人同情, 他们的不幸结局是多么的令人悲叹。在对他们同情和悲叹之余, 人们也深感世俗的观念、封建的家长制度、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 从而更加向往一种全新的观念、全新的制度。
  总而言之, 文学欣赏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只有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实现意象的再现, 才能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探求, 文学的熏陶人、教育人的社会作用才能发挥。
  【参考文献】
  [1] 十四院校《文学理论基础》编写组著. 文学理论基础修订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
  [2] 曹日昌主编. 普通心理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 任百丽. 文学鉴赏中的联想和想象.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15(4) .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在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中久经打磨之后积淀下来的精髓。然而文言文较为晦涩、难懂,学习起来也较困难,虽然《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有所降低,但对中学生来说也并非易事。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和教研人员的重要任务。我认为读、说、品、练、比,可谓文言文教学五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应把德育教学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对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有渗透着思想感情的集体德育教育,使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扩大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听、说、读
摘要:历史是对往事的回忆与记载,它的本质是顾后而非瞻前,但自古以来人们寄予历史的主观追求却都含有史学必须有昭示未来的功能,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历史的鉴往知采社会功能呢?  关键词:历史 回顾 启迪    正如司马迁所说,写《史记》是“述往事,思来者”。史学的功能在于通过重构过去,把握与揭示人类历史演变的规律,最终服务现实指导未来。要实现其社会功能首先需要重构过去;其次在重构中把握
【摘要】如何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是大学“育人” 工作的重中之重。艺术类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应当贯穿素质教育的 要求和理念。我们要做到立足专业特点, 树立良好学风。     近年来,社会对个人综合素质考量标准的提高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领域凸现出来。高校更是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办学和教学的基本目标。教育的意义不再只是一味地强调“教书”, 更重要的是她的“育人”功能。如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并能有效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我在所带班级中有意识地进行新型作业改革的尝试。实践表明,设计个性化的作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能使学生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一、作业完成现状的调查    经查阅资料表明,全国
【摘要】自我国省级课题《研训一体园本教研实践研究》以来,我们在课题实施中找到了新的研究话题——图画书阅读。俗语说:一图胜千言。图画书中图像符号的丰富内涵使图像语言多姿多彩,幼儿通过对各种图像符号的猜想、阅读、想象,步步推进的三个阶段,渐进地获取对图像完整、深刻的信息。这一过程正是促进了幼儿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能给幼儿想象的空间,因此,笔者试图用一本本精彩的图画书,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带孩子们走入
未来学习精彩纷呈  上海远程教育集团探索的未来网上学习模式, 精彩纷呈。与封闭的传统学习方式相比, 未来网上学习包括情景 学习、移动式学习、协作学习、沉浸学习。新的学习模式 有赖于最新信息技术的支撑。   在情景学习中, 当教师点击了“汽车发动机” 课件之 后, 学生们的课桌上, 纷纷出现了全息影像的汽车发动机 模型。学生们跟随老师, 进行安装练习。练习完成后, 每 个学生都在自己的终端上看到了自
【摘要】石油科研院所对石油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不科学完善,考核结果不能有效地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贡献,薪酬分配、员工发展、绩效改进等缺乏依据,导致员工的认可程度低。本文根据石油科研人员所处环境及特点,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遵循“企业、部门、员工统一”的原则,提出石油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步骤、方法等,并以N研究院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为实证。  【关键词】科研人员 绩效考核
唐朝诗人杜甫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象地描写了春夜之雨的特征。现代的优秀班主任任小艾也曾说过:“最高明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教育。”古人与现代人虽然描述的不是一类事物,但是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共同的意境,就是“无声的力量”。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上挖掘和利用一些无声的德育资源,从而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升华呢?   一、 课堂无声资源之:教师行为  教师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榜样,
学生对一门学科学习的效果如何、掌握得好坏,就看他们在具体运用时是否用得好,用得对,用得恰当。然而,本人通过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的书面表达试卷上收集来的句子,可以看出某些学生基础不扎实,导致运用能力比较差,词不达意。  一、原因分析  (一)教材方面  近几年来,笔者连续带学生备考,发现现在的很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了,但是基础仍很差。究其原因,正如有些篇文章所说的:现在全国的小学基本都开设了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