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中生物学教材经几次改版后,更适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实际,体现出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变革。但实施的主渠道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因此,生物学教师应努力唱好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奏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一、明确本节的教学目标
上课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清楚自己这一节课到底要干什么,即学生要完成怎样的学习任务。这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也是当好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才能合理有效地选择、整合教学资源,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唯一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中呈现的教学资源,当然更不能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来作出自己的主观判断。否则,很容易使自己的一堂课与新课程的要求“驴唇不对马嘴”,胡增乱删,重点偏离,目标走形。
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部分。这三部分目标具体到每一节课中,其侧重点肯定是不一样的。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一节,知识目标是重点,居第一位,能力目标次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能力目标居第一位,情感目标次之,知识目标居第三位;“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感目标又上升为第一位,能力目标次之。在这三个目标的侧重点的区分上,教师必须认真解读生物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的内涵精神要做到心领神会,再结合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方能灵活把握。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明确了教学目标,就应该考虑如何达成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就成为重中之重,这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之处,也是充分体现教师个人教学特色的一个环节(也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出彩”的环节)。所以,选择好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选择适当,可以较好达到教学目标,并确保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
按照生物课程标准及其理念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大的方面来说,基本可定位在“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要符合这样的学习方式,基本思路就是正确的,有望上出一堂好课。
关于教学方式,早有定论:“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至法无法。”所以,在这里我只能给教师们提供几点建设性的意见,选择教学方式主要应围绕以下几条原则进行:
1.首先要按照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或教参的建议来选择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式。
2.教应围绕学转,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来选择、矫正、确定教学方式。
3.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特长来选择,不要盲从别人的做法,别人的哪怕是最好的,对你也不一定适用。如非用不可,往往给人以“照猫画虎”的感觉,反而不美。
4.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来选择。三方面(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侧重点不一样,选择的教学方式就不会一样,换句话说,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方式绝不是一样的。比如有些知识性目标可以通过接受式学习获得,而能力和情感目标只能通过参与式学习获得,只有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相得益彰,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5.选择教学方式必须注意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确保整堂课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服从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简单实用往往是最好的。过于追求花样翻新、形式多样,反而会喧宾夺主、雾里看花,还容易给人一种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之感。
另外,要想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平时就必须注意多听课、多评课,多分析、多比较,尤其是多找资深教师听评自己的课,进步幅度会更快。
三、教与学的行为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是否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关键是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尤其是看学生能否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启发、引导等方面下足力气,作好文章,为学生创设各种恰当适宜的学习情境,以达到启疑生惑、努力求知的功效。
而要想达此境界,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分别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激励者等多重角色。所有角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营造井然有序的、求知若渴的、生机盎然的、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如果教师的素质达到了以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就容易表现出积极互动的、主动探究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取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在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很好地贯彻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即在传授书本理论知识时,要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运应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生物学的喜爱,是因为生物学能够帮助他们揭开生命世界的许多“谜”,使他们对这个世界、对他们自身,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产生一种充实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如在讲完叶绿体中的色素时,我就提出为什么夏天的叶子是绿色的,而秋天的叶子是黄色的?为什么枫叶又是红色的?再如在学习植物种子的结构后,我会问学生我们平时吃的豆芽主要是种子的那一部位,并教学生如何利用黄豆或绿豆来发豆芽。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向学生介绍,从而将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现“处处有生物”的真情实感,让他们了解到生物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以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总之,教师应重新认识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无固定模式可循,教师应本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态度来创新发展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一、明确本节的教学目标
上课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清楚自己这一节课到底要干什么,即学生要完成怎样的学习任务。这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也是当好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才能合理有效地选择、整合教学资源,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唯一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中呈现的教学资源,当然更不能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来作出自己的主观判断。否则,很容易使自己的一堂课与新课程的要求“驴唇不对马嘴”,胡增乱删,重点偏离,目标走形。
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部分。这三部分目标具体到每一节课中,其侧重点肯定是不一样的。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一节,知识目标是重点,居第一位,能力目标次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能力目标居第一位,情感目标次之,知识目标居第三位;“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感目标又上升为第一位,能力目标次之。在这三个目标的侧重点的区分上,教师必须认真解读生物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的内涵精神要做到心领神会,再结合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方能灵活把握。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明确了教学目标,就应该考虑如何达成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就成为重中之重,这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之处,也是充分体现教师个人教学特色的一个环节(也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出彩”的环节)。所以,选择好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选择适当,可以较好达到教学目标,并确保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
按照生物课程标准及其理念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大的方面来说,基本可定位在“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要符合这样的学习方式,基本思路就是正确的,有望上出一堂好课。
关于教学方式,早有定论:“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至法无法。”所以,在这里我只能给教师们提供几点建设性的意见,选择教学方式主要应围绕以下几条原则进行:
1.首先要按照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或教参的建议来选择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式。
2.教应围绕学转,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来选择、矫正、确定教学方式。
3.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特长来选择,不要盲从别人的做法,别人的哪怕是最好的,对你也不一定适用。如非用不可,往往给人以“照猫画虎”的感觉,反而不美。
4.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来选择。三方面(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侧重点不一样,选择的教学方式就不会一样,换句话说,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方式绝不是一样的。比如有些知识性目标可以通过接受式学习获得,而能力和情感目标只能通过参与式学习获得,只有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相得益彰,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5.选择教学方式必须注意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确保整堂课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服从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简单实用往往是最好的。过于追求花样翻新、形式多样,反而会喧宾夺主、雾里看花,还容易给人一种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之感。
另外,要想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平时就必须注意多听课、多评课,多分析、多比较,尤其是多找资深教师听评自己的课,进步幅度会更快。
三、教与学的行为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是否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关键是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尤其是看学生能否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启发、引导等方面下足力气,作好文章,为学生创设各种恰当适宜的学习情境,以达到启疑生惑、努力求知的功效。
而要想达此境界,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分别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激励者等多重角色。所有角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营造井然有序的、求知若渴的、生机盎然的、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如果教师的素质达到了以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就容易表现出积极互动的、主动探究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取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在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很好地贯彻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即在传授书本理论知识时,要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运应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生物学的喜爱,是因为生物学能够帮助他们揭开生命世界的许多“谜”,使他们对这个世界、对他们自身,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产生一种充实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如在讲完叶绿体中的色素时,我就提出为什么夏天的叶子是绿色的,而秋天的叶子是黄色的?为什么枫叶又是红色的?再如在学习植物种子的结构后,我会问学生我们平时吃的豆芽主要是种子的那一部位,并教学生如何利用黄豆或绿豆来发豆芽。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向学生介绍,从而将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现“处处有生物”的真情实感,让他们了解到生物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以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总之,教师应重新认识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无固定模式可循,教师应本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态度来创新发展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