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对素材失误
(大脑空白,饥不择食,错选食材)
考生由于受心理、环境、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在考场写作文时会遇到选取素材失误的情况,这主要体现在大脑空白,筛选不到合适的素材,或有了素材却不符合文章要求。在此以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文明的韧性”为例,结合考生在考场写作中的实际情况,谈谈作文素材失误的补救妙招。
第一种情况是大脑空白,筛选不到合适的素材。当考生在考场上面对作文题不能从记忆中调取素材时,首先要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将抽象的关键词从相近、相关、相反、相似等角度进行阐释。题目“文明的韧性”中有“文明”和“韧性”两个关键词。结合材料可知“韧性”具有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绵延至今等特点,“文明”指的是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方面。作文素材一方面来源于考生课内与课外的阅读,一方面来源于考生在生活体验中的积累,所以接下来考生就要围绕关键词的阐释进行联想,激发自己调动阅读素材与生活素材。如由“文明的韧性”,可以联想到中国的儒家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仍旧熠熠生辉,考生可以结合语文、历史课本或平时阅读到的与儒家文化相关的材料,还可以结合当下最能体现儒家文化精神的名人事例。因此,考生在考场上筛选合适的素材要符合两个要求: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有时还要同时满足几个关键词的特点,不可顾此失彼;围绕关键词筛选自己熟悉的事例,如课本上的、平时做题的阅读材料或当下的热点事例;等等。
第二种情况是有了材料却不符合文章要求。考生占有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概括型的,一是详细型的。概括型的材料,即考生只了解大概,没办法将其具体展开,故与文章要求很难匹配,没办法很好地使用;详细型的材料,即考生对素材的来龙去脉掌握得很熟,正因为面太广,故不能选择与文章要求相符合的角度。对这两类材料,考生可以分類处置。
以故宫为素材写“文明的韧性”为例,考生若对故宫的了解甚少,很难具体阐述其“韧性”,那么考生可以概括简述故宫具有源远流长的韧性特点。议论文侧重的是“议论”,考生不妨深入思考故宫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这样既扩充了文字,又加深了文章的深度。考生若对故宫的历史、建筑及其相关功能、馆藏文物等内容掌握得很全面,这时候要注意不可全搬,因为这些只是符合“文明”一词,还要考虑“韧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与其面面俱到,不如选取自己最擅长的一个点,再扣住“韧性”的特点,将细节再展开,同时再辅助论证,这样做到了理性与感性的双向结合。所以,针对概括型的材料,减少细节的阐述,立足文章要求,增加论述的力量,体现文章的深度;针对细节型的材料,增加细节的色彩,紧扣核心论点,论述与描述双结合,体现文章的广度。
(大脑空白,饥不择食,错选食材)
考生由于受心理、环境、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在考场写作文时会遇到选取素材失误的情况,这主要体现在大脑空白,筛选不到合适的素材,或有了素材却不符合文章要求。在此以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文明的韧性”为例,结合考生在考场写作中的实际情况,谈谈作文素材失误的补救妙招。
第一种情况是大脑空白,筛选不到合适的素材。当考生在考场上面对作文题不能从记忆中调取素材时,首先要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将抽象的关键词从相近、相关、相反、相似等角度进行阐释。题目“文明的韧性”中有“文明”和“韧性”两个关键词。结合材料可知“韧性”具有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绵延至今等特点,“文明”指的是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方面。作文素材一方面来源于考生课内与课外的阅读,一方面来源于考生在生活体验中的积累,所以接下来考生就要围绕关键词的阐释进行联想,激发自己调动阅读素材与生活素材。如由“文明的韧性”,可以联想到中国的儒家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仍旧熠熠生辉,考生可以结合语文、历史课本或平时阅读到的与儒家文化相关的材料,还可以结合当下最能体现儒家文化精神的名人事例。因此,考生在考场上筛选合适的素材要符合两个要求: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有时还要同时满足几个关键词的特点,不可顾此失彼;围绕关键词筛选自己熟悉的事例,如课本上的、平时做题的阅读材料或当下的热点事例;等等。
第二种情况是有了材料却不符合文章要求。考生占有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概括型的,一是详细型的。概括型的材料,即考生只了解大概,没办法将其具体展开,故与文章要求很难匹配,没办法很好地使用;详细型的材料,即考生对素材的来龙去脉掌握得很熟,正因为面太广,故不能选择与文章要求相符合的角度。对这两类材料,考生可以分類处置。
以故宫为素材写“文明的韧性”为例,考生若对故宫的了解甚少,很难具体阐述其“韧性”,那么考生可以概括简述故宫具有源远流长的韧性特点。议论文侧重的是“议论”,考生不妨深入思考故宫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这样既扩充了文字,又加深了文章的深度。考生若对故宫的历史、建筑及其相关功能、馆藏文物等内容掌握得很全面,这时候要注意不可全搬,因为这些只是符合“文明”一词,还要考虑“韧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与其面面俱到,不如选取自己最擅长的一个点,再扣住“韧性”的特点,将细节再展开,同时再辅助论证,这样做到了理性与感性的双向结合。所以,针对概括型的材料,减少细节的阐述,立足文章要求,增加论述的力量,体现文章的深度;针对细节型的材料,增加细节的色彩,紧扣核心论点,论述与描述双结合,体现文章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