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养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着眼点应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历史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难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挖掘每一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一个目标。教师如何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學行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作用呢?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第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对于初中历史学科。一些同学接触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后,觉得难写难记,枯燥烦琐,于是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 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利用新版历史教材中的精美图片、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情绪上受到强烈感染,同老师形成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教师精心设疑,鼓励学生质疑
斯托利亚尔认为:“知识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可以先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带到课上,师生共同解决;可以鼓励他们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也可以鼓励他们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师生通过交流予以解决;甚至可以鼓励他们对历史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前提,是激活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为此。首先要求教师自己作学生情感的楷模。教师应注重自己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和激励的作用,对历史和历史教学持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并倾注着极大的热情。这样长期感染学生,就能使学生在老师情感的熏陶中,逐步强化对历史学习的情感,就会越来越喜爱历史的学习。其次,对学生施以爱。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化为动力,这种动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多征求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关心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中,还包括有创设协作和交流的机会,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协作与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表现自己、理解他人、体验个人与集体(或他人)合作的乐趣,培养以个体的自主为基础,同集体的伙伴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和解决困难,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这样,就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第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逐步探索真理。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教案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在教学中多留些时间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体现在对所获得知识不断积累、拓宽知识、加深知识等方面。因此,在学完一章之后,最好是要求学生作书面小结。写小结是一个重新整理与复习学过的知识的过程,学生可以从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弥补。同时,将课本中的各相关知识系统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把孤立的知识组成知识网络,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第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主要取决于中下学生的参与程度,在一个班里,学生内在潜能、学业水平和自主参与程度不尽相同,但都有可能学到这种或那种本领,取得成绩。教师应保护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他们是否会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按照不同的教学环节,注意学习信息反馈,并给予他们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增加他们参与的次数和程度,使每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都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增添对自己才智认可的愉悦感和投入学习的热情。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必须是教师在明确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突出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认知基础,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历史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难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挖掘每一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一个目标。教师如何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學行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作用呢?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第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对于初中历史学科。一些同学接触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后,觉得难写难记,枯燥烦琐,于是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 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利用新版历史教材中的精美图片、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情绪上受到强烈感染,同老师形成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教师精心设疑,鼓励学生质疑
斯托利亚尔认为:“知识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可以先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带到课上,师生共同解决;可以鼓励他们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也可以鼓励他们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师生通过交流予以解决;甚至可以鼓励他们对历史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前提,是激活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为此。首先要求教师自己作学生情感的楷模。教师应注重自己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和激励的作用,对历史和历史教学持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并倾注着极大的热情。这样长期感染学生,就能使学生在老师情感的熏陶中,逐步强化对历史学习的情感,就会越来越喜爱历史的学习。其次,对学生施以爱。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化为动力,这种动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多征求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关心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中,还包括有创设协作和交流的机会,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协作与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表现自己、理解他人、体验个人与集体(或他人)合作的乐趣,培养以个体的自主为基础,同集体的伙伴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和解决困难,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这样,就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第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逐步探索真理。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教案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在教学中多留些时间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体现在对所获得知识不断积累、拓宽知识、加深知识等方面。因此,在学完一章之后,最好是要求学生作书面小结。写小结是一个重新整理与复习学过的知识的过程,学生可以从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弥补。同时,将课本中的各相关知识系统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把孤立的知识组成知识网络,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第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主要取决于中下学生的参与程度,在一个班里,学生内在潜能、学业水平和自主参与程度不尽相同,但都有可能学到这种或那种本领,取得成绩。教师应保护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他们是否会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按照不同的教学环节,注意学习信息反馈,并给予他们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增加他们参与的次数和程度,使每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都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增添对自己才智认可的愉悦感和投入学习的热情。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必须是教师在明确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突出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认知基础,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