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政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传统概念的下的政治教学,多数采用了强迫记忆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抽象、乏味、难以接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如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政治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学生差异化培养的目标,论述了回归生活对政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实践性的把政治观点的迁移与拓展到其他学科中,为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学 新课程
一、对课堂评价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堂教学问题日益凸显。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更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践行新课程理念,从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教师,不再是单纯是教材知识的讲解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学生发展的引领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仅仅关注自己是否讲得明白,看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评价一堂好课,重点不仅要看整个教学过程是否一气呵成,毫无破绽,教师挥洒自如,学生积极配合,顺利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是主动的,思维是否活跃。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中,是否产生思维的火花。发现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
二、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政治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的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烈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生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政治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众所周知,政治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政治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从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通过政治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四、课堂教学要形似,更要神似
新课程倡导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有的课堂从表面上看是学生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是,当你仔细品味一下的时候,总是觉得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新课程给教师创造了活动的舞台,同时,也把各种问题暴露和显现出来了。为了追求课堂“活”,大量的形式活动充斥了课堂。在“形似”和“神似”的较量中,教师们不自觉的选择了“形似”,没有很好地领会新课程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讲,那就是既要形动,还要神动;既要外化,还要内化;既要物化,还要活化;既要知识的传承,还要有人文的积淀。一句话,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此外,不能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从而将改革的中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为了上一节公开课,大包装、大容量、形式多而杂,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示一遍,究其实质,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肤浅认识。所以,正如有的老师说的一样,课程改革,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那需要太多的勇气、信心、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想说离开你,那也是很不容易,因为它势在必行,深入人心。那就让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吧!
新课程改革的路还很漫长,让我们在教书育人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让我们的心永远飘荡着性课改的激情;让梦想与理想共舞;让我们走出了一方天地,去领略教育这片神奇大海;让我们无怨无悔,一路痴迷,永远走下去。同时,新的课程改革背景的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只是可被定义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学 新课程
一、对课堂评价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堂教学问题日益凸显。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更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践行新课程理念,从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教师,不再是单纯是教材知识的讲解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学生发展的引领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仅仅关注自己是否讲得明白,看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评价一堂好课,重点不仅要看整个教学过程是否一气呵成,毫无破绽,教师挥洒自如,学生积极配合,顺利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是主动的,思维是否活跃。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中,是否产生思维的火花。发现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
二、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政治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的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烈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生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政治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众所周知,政治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政治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从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通过政治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四、课堂教学要形似,更要神似
新课程倡导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有的课堂从表面上看是学生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是,当你仔细品味一下的时候,总是觉得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新课程给教师创造了活动的舞台,同时,也把各种问题暴露和显现出来了。为了追求课堂“活”,大量的形式活动充斥了课堂。在“形似”和“神似”的较量中,教师们不自觉的选择了“形似”,没有很好地领会新课程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讲,那就是既要形动,还要神动;既要外化,还要内化;既要物化,还要活化;既要知识的传承,还要有人文的积淀。一句话,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此外,不能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从而将改革的中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为了上一节公开课,大包装、大容量、形式多而杂,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示一遍,究其实质,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肤浅认识。所以,正如有的老师说的一样,课程改革,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那需要太多的勇气、信心、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想说离开你,那也是很不容易,因为它势在必行,深入人心。那就让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吧!
新课程改革的路还很漫长,让我们在教书育人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让我们的心永远飘荡着性课改的激情;让梦想与理想共舞;让我们走出了一方天地,去领略教育这片神奇大海;让我们无怨无悔,一路痴迷,永远走下去。同时,新的课程改革背景的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只是可被定义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