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翻译美学理论,从不同层次美质对《短歌行》的赵彦春教授英译本进行评析,意在揭示翻译美学理论对古典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短歌行》;翻译美学理论;美质;古典诗歌翻译
【作者简介】丁春晖,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一、引言
拟乐府《短歌行》乃赤壁之战后曹操的作品,反映出内外交困背景下,年事已高的曹操为了一统天下,采取种种措施,极力延揽人才的深忧与求贤若渴之情。《短歌行》原属于汉乐府的旧题,多用来歌唱吟诵,曹操仿照旧乐府所作的这首《短歌行》,相传是曹操在酒宴上大宴宾客、把酒言欢之际所吟,有着极强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全诗内容丰富、庄重典雅、慷慨激昂,具有乐府诗鲜明的音韵特色。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以沉稳顿挫的笔调写出了一代枭雄求贤若渴的姿态和一统中华的雄心壮志,文笔古雅、意境高远,因此要将如此诗篇传神达意地译成地道的英文绝非易事。下面尝试应用翻译美学理论,从不同层次美质对《短歌行》赵彦春教授英译本展开评析。
二、翻译美学分析框架(表层-中层-深层审美)
1.表层美质。表层美质是客体在词、句、篇等物理特性上体现的声音、意义特征。其实现手段有:修辞、音韵和口吻等。修辞即客观因素要求译者要牢牢抓住作者的美学描写,做到忠实的传递。
2.中层美质。中层美质是客体的物理特性和主体的审美心理交融而产生的结果。其实现手段有:意象、形象和情感。
3.深层美质。深层美质是主客体结合后,主体所达到的“物我两忘”“有无相生”的极致境界。其表現手段有:气韵以及意境。深层美质的传递要求译文在韵味、整体效果及意境等方面达到与原文相似甚至匹配的效果。这种美质的翻译应用最能体现在诗歌翻译中。
三、《短歌行》赵彦春教授英译本之评析
1.表层美质。
(1)节奏和音韵。将“短歌”译成“short song ballad”,一下子便将一个熟悉的概念“ballad”带给了英语读者,这体现了赵先生翻译思想中“transparency”的理念,即翻译不一定必须从属于原文,当是自然天成,在译语读者眼中应当不生硬、不突兀、不艰涩,最完美的形式就是读起来像是以英文为母语的作者所作。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一千古名句,赵先生译为“Before wine, sing a song; How long is life, how long?”, 用简洁凝练却不失“建安风骨”的英文生动地表达了出来,在形式上、在意义上都完美地传达出了曹操当时身居高位却欲求贤才而不得的苦楚惆怅。
这一首拟乐府,最大的特色正是其整齐工整的体裁和朗朗上口的韵律,在赵先生的英译中也完美地体现了出来,如“song-long, dew-woe, free-me…down-down, bow-now, bleat-eat…birch-perch, steep-deep, Chough-go” ,全诗押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性和感染力。
(2)修辞。原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赵先生英译本以韵译韵,译诗如写诗,不仅完美地展现了原诗的艺术手法,更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赵先生的翻译,中英对比,设问以设问译之。
原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为设问句,自问自答。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怎么办呢?只有用酒来解愁了(“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赵译为“What can kill sorrow mine? Nothing but Dukang Wine.”译文不仅保留了设问,还保留了杜康(酒)这个意象,甚至延续了句尾的押韵,实在是高明至极。
原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此处“乌鹊”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赵先生译为“The moon’s bright and stars few; fly south magpie and crow. Thrice they round the birch, but on which bough to perch?”原文是隐喻,译文保留了“乌鹊”这个意象,同时依然还是隐喻。除了保持句尾押韵这个特点外,译文依然保留了问句的特点,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同时作者对这些人的关心和同情也在译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中层美质——意象。再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样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上,赵译“Thrice they go round the birch, But on which bough to perch?”和“Let mounts be high and deep, And the seas broad and deep.”选择完整保留原文中出现的意象,体现出了赵译诗如诗的翻译思想。诗歌中的意象是这一文学体裁的最大特色之一,用意象来唤起读者心中的共鸣,是诗歌表达意义的主要方式之一,赵先生在这里选择完整保留原文意象,证明了赵先生对中文典故和英文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明掌握,并没有添油加醋地在翻译中对意象作多余的诠释,为英文读者带来了最为原汁原味的诗学享受。
《短歌行》文末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助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的例子,毫无保留地表露出了曹操求贤若渴,希望招募天下贤士的心境。赵先生译“O our sage Prince of Chough, To your side all would go.”中,赵先生借助“our sage Prince”这样中西共通的意象,用简洁的笔触传神入微地将中华文化中的“周公”完美地传达到了英文读者的心中,不难想象,在读到赵先生译中的周公时,英文读者脑海里会联想到亚瑟王在卡米洛特城堡里宴请圆桌骑士的情形。 3.深层美质——意境。《短歌行》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但是作者将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短歌行》通过“酒”“歌”“朝露”“去日”“杜康”“明月”“青青”“悠悠”“沉吟”“呦呦鹿鳴”“嘉宾”“鼓瑟吹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枝”“周公吐哺”等营造了一幅曹操求贤若渴,面对歌酒乌鹊等场面,触景生情而产生的忧愁伤感之意境。
赵译为“Blue, blue the scholar grown. Seek, seek I up and down.”原文有两处叠词,译文都进行了保留。“青青”表达思念,赵译为“blue, blue”。“blue”在英文中就有“抑郁、不开心”的意思。赵先生巧妙地将颜色进行了转换,既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又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实在是匠心独运。“悠悠”写的是作者内心的忐忑不安,赵先生用“Seek, seek”保留了形式,同时加入“up and down”表达作者的心境,真是形神兼顾,精彩至极。
“O sing loud and sing free, and yet my cause frets me.”这一句更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既想放开一切,又有所羁绊,矛盾而又纠结。译文以感叹词开头,似是将诗人心中的苦闷倾泻而出。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Let mounts be high and steep,and the seas broad and deep.” 此一句更是充分展现诗人旷达的心境, 似乎是豁然开朗,译文“O our sage Prince of Zhou,to your side all would go.”不禁又是愁闷的情绪,就这样赵先生的译文一气呵成,将作者的愁思描绘得淋漓尽致,忧愁伤感的意境悄然再现。
四、结语
译文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极高的成就,语言质朴,立意深远,气势充沛。赵先生以韵诗韵,译诗如写诗,翻译美学中的“三层美质”完美地体现出来了,倘若再赋予诗句更多的动态美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许渊冲.谈唐诗的英译[J].中国翻译,1983(3):18-22.
【关键词】《短歌行》;翻译美学理论;美质;古典诗歌翻译
【作者简介】丁春晖,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一、引言
拟乐府《短歌行》乃赤壁之战后曹操的作品,反映出内外交困背景下,年事已高的曹操为了一统天下,采取种种措施,极力延揽人才的深忧与求贤若渴之情。《短歌行》原属于汉乐府的旧题,多用来歌唱吟诵,曹操仿照旧乐府所作的这首《短歌行》,相传是曹操在酒宴上大宴宾客、把酒言欢之际所吟,有着极强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全诗内容丰富、庄重典雅、慷慨激昂,具有乐府诗鲜明的音韵特色。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以沉稳顿挫的笔调写出了一代枭雄求贤若渴的姿态和一统中华的雄心壮志,文笔古雅、意境高远,因此要将如此诗篇传神达意地译成地道的英文绝非易事。下面尝试应用翻译美学理论,从不同层次美质对《短歌行》赵彦春教授英译本展开评析。
二、翻译美学分析框架(表层-中层-深层审美)
1.表层美质。表层美质是客体在词、句、篇等物理特性上体现的声音、意义特征。其实现手段有:修辞、音韵和口吻等。修辞即客观因素要求译者要牢牢抓住作者的美学描写,做到忠实的传递。
2.中层美质。中层美质是客体的物理特性和主体的审美心理交融而产生的结果。其实现手段有:意象、形象和情感。
3.深层美质。深层美质是主客体结合后,主体所达到的“物我两忘”“有无相生”的极致境界。其表現手段有:气韵以及意境。深层美质的传递要求译文在韵味、整体效果及意境等方面达到与原文相似甚至匹配的效果。这种美质的翻译应用最能体现在诗歌翻译中。
三、《短歌行》赵彦春教授英译本之评析
1.表层美质。
(1)节奏和音韵。将“短歌”译成“short song ballad”,一下子便将一个熟悉的概念“ballad”带给了英语读者,这体现了赵先生翻译思想中“transparency”的理念,即翻译不一定必须从属于原文,当是自然天成,在译语读者眼中应当不生硬、不突兀、不艰涩,最完美的形式就是读起来像是以英文为母语的作者所作。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一千古名句,赵先生译为“Before wine, sing a song; How long is life, how long?”, 用简洁凝练却不失“建安风骨”的英文生动地表达了出来,在形式上、在意义上都完美地传达出了曹操当时身居高位却欲求贤才而不得的苦楚惆怅。
这一首拟乐府,最大的特色正是其整齐工整的体裁和朗朗上口的韵律,在赵先生的英译中也完美地体现了出来,如“song-long, dew-woe, free-me…down-down, bow-now, bleat-eat…birch-perch, steep-deep, Chough-go” ,全诗押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性和感染力。
(2)修辞。原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赵先生英译本以韵译韵,译诗如写诗,不仅完美地展现了原诗的艺术手法,更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赵先生的翻译,中英对比,设问以设问译之。
原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为设问句,自问自答。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怎么办呢?只有用酒来解愁了(“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赵译为“What can kill sorrow mine? Nothing but Dukang Wine.”译文不仅保留了设问,还保留了杜康(酒)这个意象,甚至延续了句尾的押韵,实在是高明至极。
原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此处“乌鹊”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赵先生译为“The moon’s bright and stars few; fly south magpie and crow. Thrice they round the birch, but on which bough to perch?”原文是隐喻,译文保留了“乌鹊”这个意象,同时依然还是隐喻。除了保持句尾押韵这个特点外,译文依然保留了问句的特点,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同时作者对这些人的关心和同情也在译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中层美质——意象。再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样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上,赵译“Thrice they go round the birch, But on which bough to perch?”和“Let mounts be high and deep, And the seas broad and deep.”选择完整保留原文中出现的意象,体现出了赵译诗如诗的翻译思想。诗歌中的意象是这一文学体裁的最大特色之一,用意象来唤起读者心中的共鸣,是诗歌表达意义的主要方式之一,赵先生在这里选择完整保留原文意象,证明了赵先生对中文典故和英文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明掌握,并没有添油加醋地在翻译中对意象作多余的诠释,为英文读者带来了最为原汁原味的诗学享受。
《短歌行》文末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助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的例子,毫无保留地表露出了曹操求贤若渴,希望招募天下贤士的心境。赵先生译“O our sage Prince of Chough, To your side all would go.”中,赵先生借助“our sage Prince”这样中西共通的意象,用简洁的笔触传神入微地将中华文化中的“周公”完美地传达到了英文读者的心中,不难想象,在读到赵先生译中的周公时,英文读者脑海里会联想到亚瑟王在卡米洛特城堡里宴请圆桌骑士的情形。 3.深层美质——意境。《短歌行》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但是作者将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短歌行》通过“酒”“歌”“朝露”“去日”“杜康”“明月”“青青”“悠悠”“沉吟”“呦呦鹿鳴”“嘉宾”“鼓瑟吹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枝”“周公吐哺”等营造了一幅曹操求贤若渴,面对歌酒乌鹊等场面,触景生情而产生的忧愁伤感之意境。
赵译为“Blue, blue the scholar grown. Seek, seek I up and down.”原文有两处叠词,译文都进行了保留。“青青”表达思念,赵译为“blue, blue”。“blue”在英文中就有“抑郁、不开心”的意思。赵先生巧妙地将颜色进行了转换,既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又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实在是匠心独运。“悠悠”写的是作者内心的忐忑不安,赵先生用“Seek, seek”保留了形式,同时加入“up and down”表达作者的心境,真是形神兼顾,精彩至极。
“O sing loud and sing free, and yet my cause frets me.”这一句更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既想放开一切,又有所羁绊,矛盾而又纠结。译文以感叹词开头,似是将诗人心中的苦闷倾泻而出。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Let mounts be high and steep,and the seas broad and deep.” 此一句更是充分展现诗人旷达的心境, 似乎是豁然开朗,译文“O our sage Prince of Zhou,to your side all would go.”不禁又是愁闷的情绪,就这样赵先生的译文一气呵成,将作者的愁思描绘得淋漓尽致,忧愁伤感的意境悄然再现。
四、结语
译文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极高的成就,语言质朴,立意深远,气势充沛。赵先生以韵诗韵,译诗如写诗,翻译美学中的“三层美质”完美地体现出来了,倘若再赋予诗句更多的动态美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许渊冲.谈唐诗的英译[J].中国翻译,1983(3):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