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政治生态”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治国方针政策中反复出现,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本文以习近平的执政经历为脉络,以实践为基础,把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形成歷程大致分为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三阶段。梳理习近平在不同时期对党的建设与实践进行考察与思考,进而对其政治生态的形成过程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研究。
关键词:政治生态;形成过程;从政环境;反腐倡廉
作为一个整体的政治生态,各组成部分处于均衡状态才是良好的生态。群众、党员干部就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花草树木只有在肥沃土壤中才能茁长成长。政治生态与政治发展相辅相成、高度锲合,政治生态为政治发展提供制度环境,政治发展为政治生态提供科学素材。
一、我国政治生态的现状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 [1]从政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恢复。
近几年我国逐渐重视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构建廉洁的政治生态,营造优良的从政环境”的主题发表一系列讲话,指出“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2]
二、政治生态恶劣的原因
(1)历史原因
和自然环境一样,政治生态作为党和人民生存发展的政治环境,处在鸟语花香、风清气正的环境才能健康发展。从政治方面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领导层犯了许多政治错误,特别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种影响恶劣的错误。国际上社会主义运动惨遭失败,西方国家对“华”的制裁行为阻碍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国内政治混乱,国际环境恶劣,党在各项大政方针方面未能团结一致,成熟果断,造成党内风气混乱。
(2)现实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跃式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模式,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不可避免的前进的路上既面临历史机遇,也有现实挑战。主要表现有:生产发展不平衡、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科技水平落后、知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缺乏,产业经济结构失衡,农业基础设施老化严重,资源短缺环境恶劣失衡约束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屡见不鲜;社会矛盾普遍,科学、教育、文化、就业、卫生、医疗、住房等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矛盾较多。
三、政治生态的形成过程
(一)萌芽阶段
习近平于1969年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开始,历经43年锻炼成为党的最高领导核心。工作初期,习近平还未能从管理党思考党的发展角度来考虑,他对党的思考我们可以从其担任河北省县委书记开始谈起。
(1)廉政建设
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地区落后、资源缺乏、家底一清二白,脱贫致富举步艰难,当时闽东地区存在党员干部非法占地营建私房的普遍现象,“全区初级和科级干部建私房思维分别占同级干部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3],经常有干部不经批准汇报或者采用非法手段批准违法占地,使老百姓利益受损,使党蒙羞。这些以权谋私、以权谋钱的现场屡见不鲜。习近平任职后下乡进行明访暗查,深入群众了解有关信息,坚决严肃惩治党员干部违规营建私房问题。在习近平的率领下全区上下共同努力,闽东地区的违纪违建问题得到改善,并且以此为突破口大力整治闽东地区的贪污腐败问题。
(2)党风建设
党风建设,是指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学习作风等在内的作风[4]。信访是党和人民交流的脐带,习近平在闽东地区首先在信访方面作出了改革,在闽东地、县都制定了约访制度,安排领导接访日,要求各级领导上门走访,到群众中去,摆正干群关系,倾听人民的声音。领导上门走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有利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
(3)干部队伍建设
习近平对青年干部说:一忌急于求成。许多青年党员担任一定领导岗位后,希望大刀阔斧改变当前局势。但是没有进行实地考察而凭自己之前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改革必然失败。二忌自以为是。很多青年干部很容易产生“世人皆睡,唯我独醒”的错觉,因为他们基本接受过学校高等教育,专业知识丰富,但是他们缺乏实践能力,瞧不起历史经验,瞧不起群众。三忌朝令夕改。有些青年党员早晨是一种想法,没过多久又是一种建议。四忌眼高手低。青年干部大多受到高等教育,所以在做起事情来总不免出现小事不屑做,一心只有大目标大抱负。但是我们做事必须低下头来,脚踏实地。
(二)初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从政重要转折时期是2003年2月25日到2007年3月2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从政环境建设
“从政环境”的提出是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政治生态的核心。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说过:“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表达自己对营造适宜良好的从政环境的期许。良好的从政环境首先要做好制度建设。制度建设要注重时效性和协调性,修订制度规章时与时俱进,要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务实精神,制服制定了就要立说立行,不能仅局限于写在纸上。
(2)组织作风建设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干事”更要“干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党和政府服务与管理的任务更加深重,领导干部不仅要想干事、肯干事、敢干事,还要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更要心态保持干净。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我们领导干部要时刻注意自省自律廉洁,加强自身人格魅力,在工作中公正公道,用权处事上坚持原则,并且主动接受组织和人民的监督,形成良好风气。 (三)走向成熟
习近平在总结之前政治生态思想的经验基础上,結合治国经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政治生态”,并在之后的多次公开讲话和文章中提及“政治生态”达20多次,不断赋予“政治生态”新理念、新生命。2013年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下定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反腐决心;2014年党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确定“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的政改目标;2015年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形成了“制度治党”、“重构政治生态”的战略规划。这标志着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走向成熟。
政治生态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万千工作中抓重点,找到问题的切入口,也就是党的领导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败,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益,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6]在全面推进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将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统一。
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人民的选择作为做事标准,始终牢记我们党和党员的历史责任、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才能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其次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坚守正确的政治理念、政治理想,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学习进步,德才兼备,勇于奉献、脚踏实地,做好人民群众的模范,才能使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参考文献
[1]《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实践(党的教育版)2016年11期
[2]张勇:《论党的政治生态困境与对策》[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8期
[3]《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践行群众路线纪事》[N].福建日报,2014年10月26(1)
[4]王艳芳:《毛泽东党风建设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
[5]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8日
作者简介
鲁青青(1995—),汉族,女,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政治生态;形成过程;从政环境;反腐倡廉
作为一个整体的政治生态,各组成部分处于均衡状态才是良好的生态。群众、党员干部就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花草树木只有在肥沃土壤中才能茁长成长。政治生态与政治发展相辅相成、高度锲合,政治生态为政治发展提供制度环境,政治发展为政治生态提供科学素材。
一、我国政治生态的现状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 [1]从政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恢复。
近几年我国逐渐重视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构建廉洁的政治生态,营造优良的从政环境”的主题发表一系列讲话,指出“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2]
二、政治生态恶劣的原因
(1)历史原因
和自然环境一样,政治生态作为党和人民生存发展的政治环境,处在鸟语花香、风清气正的环境才能健康发展。从政治方面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领导层犯了许多政治错误,特别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种影响恶劣的错误。国际上社会主义运动惨遭失败,西方国家对“华”的制裁行为阻碍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国内政治混乱,国际环境恶劣,党在各项大政方针方面未能团结一致,成熟果断,造成党内风气混乱。
(2)现实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跃式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模式,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不可避免的前进的路上既面临历史机遇,也有现实挑战。主要表现有:生产发展不平衡、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科技水平落后、知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缺乏,产业经济结构失衡,农业基础设施老化严重,资源短缺环境恶劣失衡约束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屡见不鲜;社会矛盾普遍,科学、教育、文化、就业、卫生、医疗、住房等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矛盾较多。
三、政治生态的形成过程
(一)萌芽阶段
习近平于1969年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开始,历经43年锻炼成为党的最高领导核心。工作初期,习近平还未能从管理党思考党的发展角度来考虑,他对党的思考我们可以从其担任河北省县委书记开始谈起。
(1)廉政建设
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地区落后、资源缺乏、家底一清二白,脱贫致富举步艰难,当时闽东地区存在党员干部非法占地营建私房的普遍现象,“全区初级和科级干部建私房思维分别占同级干部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3],经常有干部不经批准汇报或者采用非法手段批准违法占地,使老百姓利益受损,使党蒙羞。这些以权谋私、以权谋钱的现场屡见不鲜。习近平任职后下乡进行明访暗查,深入群众了解有关信息,坚决严肃惩治党员干部违规营建私房问题。在习近平的率领下全区上下共同努力,闽东地区的违纪违建问题得到改善,并且以此为突破口大力整治闽东地区的贪污腐败问题。
(2)党风建设
党风建设,是指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学习作风等在内的作风[4]。信访是党和人民交流的脐带,习近平在闽东地区首先在信访方面作出了改革,在闽东地、县都制定了约访制度,安排领导接访日,要求各级领导上门走访,到群众中去,摆正干群关系,倾听人民的声音。领导上门走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有利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
(3)干部队伍建设
习近平对青年干部说:一忌急于求成。许多青年党员担任一定领导岗位后,希望大刀阔斧改变当前局势。但是没有进行实地考察而凭自己之前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改革必然失败。二忌自以为是。很多青年干部很容易产生“世人皆睡,唯我独醒”的错觉,因为他们基本接受过学校高等教育,专业知识丰富,但是他们缺乏实践能力,瞧不起历史经验,瞧不起群众。三忌朝令夕改。有些青年党员早晨是一种想法,没过多久又是一种建议。四忌眼高手低。青年干部大多受到高等教育,所以在做起事情来总不免出现小事不屑做,一心只有大目标大抱负。但是我们做事必须低下头来,脚踏实地。
(二)初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从政重要转折时期是2003年2月25日到2007年3月2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从政环境建设
“从政环境”的提出是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政治生态的核心。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说过:“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表达自己对营造适宜良好的从政环境的期许。良好的从政环境首先要做好制度建设。制度建设要注重时效性和协调性,修订制度规章时与时俱进,要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务实精神,制服制定了就要立说立行,不能仅局限于写在纸上。
(2)组织作风建设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干事”更要“干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党和政府服务与管理的任务更加深重,领导干部不仅要想干事、肯干事、敢干事,还要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更要心态保持干净。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我们领导干部要时刻注意自省自律廉洁,加强自身人格魅力,在工作中公正公道,用权处事上坚持原则,并且主动接受组织和人民的监督,形成良好风气。 (三)走向成熟
习近平在总结之前政治生态思想的经验基础上,結合治国经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政治生态”,并在之后的多次公开讲话和文章中提及“政治生态”达20多次,不断赋予“政治生态”新理念、新生命。2013年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下定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反腐决心;2014年党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确定“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的政改目标;2015年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形成了“制度治党”、“重构政治生态”的战略规划。这标志着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走向成熟。
政治生态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万千工作中抓重点,找到问题的切入口,也就是党的领导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败,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益,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6]在全面推进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将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统一。
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人民的选择作为做事标准,始终牢记我们党和党员的历史责任、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才能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其次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坚守正确的政治理念、政治理想,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学习进步,德才兼备,勇于奉献、脚踏实地,做好人民群众的模范,才能使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参考文献
[1]《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实践(党的教育版)2016年11期
[2]张勇:《论党的政治生态困境与对策》[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8期
[3]《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践行群众路线纪事》[N].福建日报,2014年10月26(1)
[4]王艳芳:《毛泽东党风建设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
[5]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8日
作者简介
鲁青青(1995—),汉族,女,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