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部分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自发性互动”,表现单一而匮乏;“主动性语言内容”趋向于“变质”。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和老师说话?文章主要通过论述并分析生活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现象,从而更进一步探究生活中老师怎样为“变质”的主动性语言“保鲜”。
【关键词】生活活动 师幼互动 平等 幼儿主动性语言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互动,师幼互动贯穿着幼儿的一日生活。作为师幼互动的两大主体,“老师主动性语言”和“幼兒主动性语言”构成师幼互动的两大重要部分。“你好”“再见”……当我们不停向孩子灌输着传统的“礼貌教育”“礼仪规范”的同时,我们也同时惊奇地发现,在老师面前,我们的孩子变成了“彬彬有礼”的“被动者”。在幼儿园中,我们发现,在生活活动中,孩子主动找老师聊天的越来越少了,大部分的孩子显得或为内向,或为沉稳,很少主动来对老师说一些自己的事情。孩子的主动性语言去哪了?生活中我们应该和孩子说些什么?这成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是什么“战胜”了孩子的主动性“语言”?
“幼儿主动性语言”和“老师主动性语言”是构成师幼互动的两大主体,就像是两条交互形式的道路,缺一不可。而事实上,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中,谁先发起互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互动的双方谁更居于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了解一日生活活动中的师生互动频率,笔者选取了我园某一大班为观察对象,进行包括晨间谈话、喝水、餐后等生活环节的观察。观察后发现:由老师发起的互动行为要远远高于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因此,虽然说在师幼互动中,老师与幼儿都是师幼互动行为的主体,但在现实的生活活动中 ,老师更居于主导地位,幼儿则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
二、那些“语言”精灵去哪了?
幼儿主动性语言是指由幼儿为发起对象的师幼互动语言。而幼儿的“生动性语言”是指幼儿主动性语言中“自由陈述、快乐分享”的部分。或许你会问“我觉得孩子每天和我有说不完的话,说得我头都疼了!”可是你是否发现,孩子的主动性语言已经悄悄“变质”了,生动性语言越来越少。他们可能每天都在说,可是说了什么呢?为了探究孩子的“主动性语言”性质,我们进行了第二个观察,观察结果如下表。
由此可见,孩子的主动性语言“变质”了。
(一)那一片“此起彼伏”的告状声——38.9%
上午八点五十五分:“老师,泽泽抢了换换杯子。”喝水的时间刚开始,笔者观察班级里的男孩——轩轩便开始叫嚷着老师,因为他的好朋友——欢欢的杯子被人误拿走了。老师走上前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却听得泽泽急得大叫:“不是的,老师,是欢欢抢我的杯子。这个杯子本来就是我的!”在一旁的欢欢听了也着急了:“不是的,是泽泽先抢我的。”……于是,喝水时间便在一片此起彼伏的“告状声”中开始了。
(二)无力的求助声(SOS)——25.2%
上午九点三十分: “老师,我的鞋带松了。”“老师,老师这个扣子扣不下,我想脱衣服。”……源源不断的求助声充斥在老师的耳边,老师无奈地说:“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嗡嗡嗡’的蜂巢里。”
(三)回应和服从——27.5%
数量巨大的老师主动性语言也从另一个侧面代表了孩子的回应和服从的数量。“老师,现在要喝开水是吗?”“老师,你刚才是不是说把小椅子搬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对老师要求的回应和服从成了个别孩子炫耀自我的方式。
(四)零落的“幼儿生动性交谈”——8.3%
经过反复验证,现实的数据残酷地向我们展示了孩子生动性语言的缺乏。幼儿生动性语言不仅数量缺乏,涉及的幼儿个体不够全面,并且语言内容的范围有待提升。
三、幼儿主动性语言没有“保质期”
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在长期实践研究中提出:在学校生活中,要打破“讲解式”教育,实施“对话式”教育。归根结底,孩子的主动性语言为何稀缺而单一,便是师幼关系不平等的结果。那么,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中,我们又应该怎样重建起师幼互动的和谐关系,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一)引导孩子“敢说”
1.洗洗脑——老师建立正确的角色定位。作为师幼互动的两大主体,主体间的地位应是平等的和谐的,而不应是单方面高高在上的。这就要求视“教”为老师应该懂得与幼儿的合作,而非仅仅凭着老师的主观意识和思想,进行单方面主宰活动。
2.弯弯腰——重建平等关系。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创设良好的教育气氛,是保证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可见,良好而平等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形成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的前提。
(二)鼓励孩子“要说”
在孩子大胆地迈出“敢说”这一步以后,老师要做的便是积极鼓励,给孩子充分的信心。生活中我们总是不经意间会给幼儿贴上标签:“你真是个乖孩子。”“今天你调皮了!”“这样老师就不喜欢你了”……形形色色的评价带给了孩子不一样的自我认同。其实在生活活动中,我们更应该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
(三)保证孩子“有时间说”
著名的作家龙应台有一本书,书名是《孩子 你慢慢来》,在这本书中他记载了他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点滴,而整本书的中心思想便是“慢”。正如龙应台所说:我们要学会留给孩子成长的时间,要学会保留孩子探索的时间,要学会给孩子组织“主动性语言”的时间。要知道,在许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焦急,只能慢慢等待。
相信,只要使我们的孩子“敢说”“要说”“有时间说”,那么师幼互动中的幼儿主动性语言将会更为丰富和生动。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信“幼儿主动性语言”没有“保质期”。
【关键词】生活活动 师幼互动 平等 幼儿主动性语言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互动,师幼互动贯穿着幼儿的一日生活。作为师幼互动的两大主体,“老师主动性语言”和“幼兒主动性语言”构成师幼互动的两大重要部分。“你好”“再见”……当我们不停向孩子灌输着传统的“礼貌教育”“礼仪规范”的同时,我们也同时惊奇地发现,在老师面前,我们的孩子变成了“彬彬有礼”的“被动者”。在幼儿园中,我们发现,在生活活动中,孩子主动找老师聊天的越来越少了,大部分的孩子显得或为内向,或为沉稳,很少主动来对老师说一些自己的事情。孩子的主动性语言去哪了?生活中我们应该和孩子说些什么?这成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是什么“战胜”了孩子的主动性“语言”?
“幼儿主动性语言”和“老师主动性语言”是构成师幼互动的两大主体,就像是两条交互形式的道路,缺一不可。而事实上,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中,谁先发起互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互动的双方谁更居于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了解一日生活活动中的师生互动频率,笔者选取了我园某一大班为观察对象,进行包括晨间谈话、喝水、餐后等生活环节的观察。观察后发现:由老师发起的互动行为要远远高于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因此,虽然说在师幼互动中,老师与幼儿都是师幼互动行为的主体,但在现实的生活活动中 ,老师更居于主导地位,幼儿则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
二、那些“语言”精灵去哪了?
幼儿主动性语言是指由幼儿为发起对象的师幼互动语言。而幼儿的“生动性语言”是指幼儿主动性语言中“自由陈述、快乐分享”的部分。或许你会问“我觉得孩子每天和我有说不完的话,说得我头都疼了!”可是你是否发现,孩子的主动性语言已经悄悄“变质”了,生动性语言越来越少。他们可能每天都在说,可是说了什么呢?为了探究孩子的“主动性语言”性质,我们进行了第二个观察,观察结果如下表。
由此可见,孩子的主动性语言“变质”了。
(一)那一片“此起彼伏”的告状声——38.9%
上午八点五十五分:“老师,泽泽抢了换换杯子。”喝水的时间刚开始,笔者观察班级里的男孩——轩轩便开始叫嚷着老师,因为他的好朋友——欢欢的杯子被人误拿走了。老师走上前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却听得泽泽急得大叫:“不是的,老师,是欢欢抢我的杯子。这个杯子本来就是我的!”在一旁的欢欢听了也着急了:“不是的,是泽泽先抢我的。”……于是,喝水时间便在一片此起彼伏的“告状声”中开始了。
(二)无力的求助声(SOS)——25.2%
上午九点三十分: “老师,我的鞋带松了。”“老师,老师这个扣子扣不下,我想脱衣服。”……源源不断的求助声充斥在老师的耳边,老师无奈地说:“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嗡嗡嗡’的蜂巢里。”
(三)回应和服从——27.5%
数量巨大的老师主动性语言也从另一个侧面代表了孩子的回应和服从的数量。“老师,现在要喝开水是吗?”“老师,你刚才是不是说把小椅子搬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对老师要求的回应和服从成了个别孩子炫耀自我的方式。
(四)零落的“幼儿生动性交谈”——8.3%
经过反复验证,现实的数据残酷地向我们展示了孩子生动性语言的缺乏。幼儿生动性语言不仅数量缺乏,涉及的幼儿个体不够全面,并且语言内容的范围有待提升。
三、幼儿主动性语言没有“保质期”
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在长期实践研究中提出:在学校生活中,要打破“讲解式”教育,实施“对话式”教育。归根结底,孩子的主动性语言为何稀缺而单一,便是师幼关系不平等的结果。那么,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中,我们又应该怎样重建起师幼互动的和谐关系,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一)引导孩子“敢说”
1.洗洗脑——老师建立正确的角色定位。作为师幼互动的两大主体,主体间的地位应是平等的和谐的,而不应是单方面高高在上的。这就要求视“教”为老师应该懂得与幼儿的合作,而非仅仅凭着老师的主观意识和思想,进行单方面主宰活动。
2.弯弯腰——重建平等关系。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创设良好的教育气氛,是保证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可见,良好而平等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形成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的前提。
(二)鼓励孩子“要说”
在孩子大胆地迈出“敢说”这一步以后,老师要做的便是积极鼓励,给孩子充分的信心。生活中我们总是不经意间会给幼儿贴上标签:“你真是个乖孩子。”“今天你调皮了!”“这样老师就不喜欢你了”……形形色色的评价带给了孩子不一样的自我认同。其实在生活活动中,我们更应该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
(三)保证孩子“有时间说”
著名的作家龙应台有一本书,书名是《孩子 你慢慢来》,在这本书中他记载了他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点滴,而整本书的中心思想便是“慢”。正如龙应台所说:我们要学会留给孩子成长的时间,要学会保留孩子探索的时间,要学会给孩子组织“主动性语言”的时间。要知道,在许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焦急,只能慢慢等待。
相信,只要使我们的孩子“敢说”“要说”“有时间说”,那么师幼互动中的幼儿主动性语言将会更为丰富和生动。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信“幼儿主动性语言”没有“保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