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黑龙江省全面贯彻国家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号召全省高校主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结合龙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民办高校作为龙江本科教育中重要的力量之一,也积极发挥各自学校学科专业优势,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实现龙江建设创新型省份而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内生动力。
本课题依托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全省12所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系统的调研,调研采取实地走访院校创新创业相关部门和数据收集的方式,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创新创业教育调研情况
1.主管部门和管理人员情况。本次调查统计,12所院校均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管部门,其中,3所院校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或中心、5所院校由教务处牵头、1所院校有学生处牵头、3所院校由多部门共同协作开展工作,其中部分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相关工作的大部分教师为院系輔导员,使其能够在一线及时了解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2.课程建设情况。黑龙江省教育厅明确要求各院校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导论》必修课程,12所院校均已开设,部分学校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增设了其他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2016年合计21门,共开设689个教学班制,28609人次学生进行修读;此外,75%的院校还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36门130个教学班制,8573人次学生进行修读。通过数据分析可知,12所院校均初步达到省教育厅对课程普及的基本要求。
3.教师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2016年12所院校共有204人次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培训,其中84人次教师接受省教育厅举办的《创新创业基础导论》教材培训和创新创业教学技能提升培训,39人次教师参加SIYB或KAB创业培训,12所院校共有专兼职教师167从事创新创业教学工作。其中,4所院校没有专职教师,专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将是各院校今后的重点任务。
4.讲座和竞赛情况。2016年12所院校共计开展创新创业相关讲座65场,近2万人次学生参与,较好地弘扬了创新创业文化;12所院校举办了32次创新创业相关竞赛,并选派了47支学生团队参与省市创新创业竞赛,合计参赛学生为6029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实现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落地。
5.团队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截止2016年底,12所院校共有创新创业团队834支,其中创新团队504支约占总数的60。43%;在330支创业团队中有23名学生选择休学创业,还未有学生因创业提出转专业申请。12所院校有220名在校大学生创办企业95家,吸纳411名大学生参与,并直接带动424人就业;有222名毕业大学生(毕业5年内的)创办企业150家,吸纳947名大学生参与,并直接带动1751人就业。
6.实践基地建设情况。本次调查统计,12所院校共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04个,其中建设创业园的院校只有5家、数量仅为11个,合计面积为4。2万㎡,孵化创新创业團队139支,参与孵化学生539名。其余的93个均是依托专业实验室而设立,面积达到12。34万㎡,承载着5497名学生所组建的241支团队。创新创业条件建设和团队孵化能力仍很薄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数据分析,以及与各院校的师生、创新创业团队的交流,并且与公办院校对比后,发现目前民办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域主要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够,特别是结合校情挖掘不到位;师资队伍建设的专职化、专业化欠缺,特别是培养机制、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投入力度不够,特别是创业项目成果转化落地保障不足三个主要问题。本课题组针对存在着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建议:
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理念,实施分类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理念上应确定“大”、“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即“大创业教育”就是100%实现在校生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的全覆盖,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个性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小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各院校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2.加强专职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是保障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首先要从现有师资队伍中选拔优秀教师进行专职化培养;其次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再次各鼓励教师进行理论研究,推进“以研促教”,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达到“教研相长”;最后,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等条件中设置鼓励措施,进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大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升创业项目成果落地。各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深入挖掘现有条件,整合创业孵化资源,利用存量土地和非教学用房新建或改建校内原有基地,设立高效集约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基地建设中重点确定场地和创业类型,明确重点培育孵化方向,切实提升服务创新型社会能力。其次,注重推进基地的市场化运作,与社会孵化器、投融资机构、企业多方合作,构建递进式孵化链条,提升孵化成功率。最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培育激励和示范引领,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和成果转化,不断释放创业孵化的动能。
本课题依托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全省12所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系统的调研,调研采取实地走访院校创新创业相关部门和数据收集的方式,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创新创业教育调研情况
1.主管部门和管理人员情况。本次调查统计,12所院校均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管部门,其中,3所院校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或中心、5所院校由教务处牵头、1所院校有学生处牵头、3所院校由多部门共同协作开展工作,其中部分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相关工作的大部分教师为院系輔导员,使其能够在一线及时了解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2.课程建设情况。黑龙江省教育厅明确要求各院校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导论》必修课程,12所院校均已开设,部分学校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增设了其他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2016年合计21门,共开设689个教学班制,28609人次学生进行修读;此外,75%的院校还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36门130个教学班制,8573人次学生进行修读。通过数据分析可知,12所院校均初步达到省教育厅对课程普及的基本要求。
3.教师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2016年12所院校共有204人次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培训,其中84人次教师接受省教育厅举办的《创新创业基础导论》教材培训和创新创业教学技能提升培训,39人次教师参加SIYB或KAB创业培训,12所院校共有专兼职教师167从事创新创业教学工作。其中,4所院校没有专职教师,专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将是各院校今后的重点任务。
4.讲座和竞赛情况。2016年12所院校共计开展创新创业相关讲座65场,近2万人次学生参与,较好地弘扬了创新创业文化;12所院校举办了32次创新创业相关竞赛,并选派了47支学生团队参与省市创新创业竞赛,合计参赛学生为6029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实现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落地。
5.团队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截止2016年底,12所院校共有创新创业团队834支,其中创新团队504支约占总数的60。43%;在330支创业团队中有23名学生选择休学创业,还未有学生因创业提出转专业申请。12所院校有220名在校大学生创办企业95家,吸纳411名大学生参与,并直接带动424人就业;有222名毕业大学生(毕业5年内的)创办企业150家,吸纳947名大学生参与,并直接带动1751人就业。
6.实践基地建设情况。本次调查统计,12所院校共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04个,其中建设创业园的院校只有5家、数量仅为11个,合计面积为4。2万㎡,孵化创新创业團队139支,参与孵化学生539名。其余的93个均是依托专业实验室而设立,面积达到12。34万㎡,承载着5497名学生所组建的241支团队。创新创业条件建设和团队孵化能力仍很薄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数据分析,以及与各院校的师生、创新创业团队的交流,并且与公办院校对比后,发现目前民办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域主要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够,特别是结合校情挖掘不到位;师资队伍建设的专职化、专业化欠缺,特别是培养机制、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投入力度不够,特别是创业项目成果转化落地保障不足三个主要问题。本课题组针对存在着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建议:
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理念,实施分类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理念上应确定“大”、“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即“大创业教育”就是100%实现在校生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的全覆盖,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个性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小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各院校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2.加强专职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是保障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首先要从现有师资队伍中选拔优秀教师进行专职化培养;其次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再次各鼓励教师进行理论研究,推进“以研促教”,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达到“教研相长”;最后,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等条件中设置鼓励措施,进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大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升创业项目成果落地。各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深入挖掘现有条件,整合创业孵化资源,利用存量土地和非教学用房新建或改建校内原有基地,设立高效集约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基地建设中重点确定场地和创业类型,明确重点培育孵化方向,切实提升服务创新型社会能力。其次,注重推进基地的市场化运作,与社会孵化器、投融资机构、企业多方合作,构建递进式孵化链条,提升孵化成功率。最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培育激励和示范引领,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和成果转化,不断释放创业孵化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