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企合作”与学生本地就业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zw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中职学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整合本土资源,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中等技能人才本地就业率,更好服务于本地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校企共赢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实施本土化校企合作,促进学生本地就业的意义、阻碍因素和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职本土化校企合作;本地就业
  一、实施本土化“校企合作”,促进学生本地就业的意义
  1.便于把握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提供信息
  中职学校在与本地企业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到一线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秦巴山区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及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进而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开发及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2.使校企合作更加高效便捷,促进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
  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各方频繁地协作互动,耗时费力。本地化校企合作使校企间具有“零距离”的地理优势,能极大地整合区域内的人才、设备、政策,信息等资源,建立高效、开放、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效率和水平。第一:更易于建立与维持经常性的沟通,彼此了解,避免企业需求信息失真,对校企合作中的问题能更好地实时调整。第二:使校企人才培养方案更易实施。校企“零距离”,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到企业实训实习;教师学校授课与企业煅炼;企业技术人员入校指导与在岗工作时空上的矛盾,避免了人员的长距离车马劳顿,使校企合作组织形式更加灵活高效,为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拓展了空间。能尽快把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最终增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和服务秦巴山区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
  3.提升“两型”社会的建设水平,促进秦巴山区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通过中职学校与本地企业间紧密的校企合作,培养大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中职毕业生到本地企业就业,则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毕业生既能就近照顾家人,解决老人贍养等问题,也能安心工作,将更多精力倾注于自身职业发展;对企业来讲员工队伍更加稳定,企业减少招聘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更多高质量的熟练工人,也有益于企业的升级换代;也是政府实现新型城镇化,完成精准扶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实施本土化的校企合作能将区域内的政府、职校、企业、信息、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极大的提升秦巴山区工业建设水平,促进本地经济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校企合作与学生本地就业的阻碍因素
  目前,达州以天然气化工、机电制造、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和中药村加工、商贸物流、旅游等为重点产业。全市“1+7”产业园区,达州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加速发展,宣汉、大竹被列为全省首批14个工业强县示范县。各行各业大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这些企业的用工政策、福利待遇都不低于沿海地区同类企业。各级党政,各中职学校在提高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培养的学生还是不愿在本地企业就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市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占75%以上,内地企业近20%,本市企业不足10%,造成我市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短缺。中职生为何看轻本地企业?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中等职业学校与本地企业的校企合作工作没有做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雷同严重,资源配置结构欠妥
  由于秦巴山区区域经济相对落后,中职学校发展空间有限,生存压力大,极易出现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以达州市为例,2015年共有中职学校35所,88.57%的中职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45.71%的中职学校开设了会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40%的中职学校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34.29%的中职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全市计划招收中职学生25808人,上述6个专业计划招生数占到全市招生总数的51.28%,有20所中职学校雷同专业招生人数总和占其学校招生总数的50%以上,专业建设雷同,人才培养集中度高的现象十分严重(见下表)


  专业设置雷同,不能充分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加之培养质量不高,很难满足当地企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对学校长远发展极其不利。同时,学生过度集中在几个专业,而本地企业容纳能力有限,从而制约了这些专业广泛深入地开展本地化校企合作,也为中职学生本地就业增加了难度。
  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各中职校在专业建设上抛开自身的特色,在目前生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争抢生源,而勉强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未考虑是否具备开设相关专业的条件。这样不仅会导致中职学校专业的重复设置,也会极大地耗费本就有限的教学资源,造成教学设施设备资源及教师资源浪费,还会使这些专业人才整体培养质量下滑,对专业向有特色、高质量的方面发展产生阻碍。
  2.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服务社会能力不足
  近年来,达州市高度重视中职教育发展,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各中职学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素质较高的技能人才,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总体来讲,由于本地区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设备缺乏、“双师型”教师匮乏、生源质量较差,加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有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所以即使经过两年的中职学习,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认识也有限,技能水平不高,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从质量和规模上还远不能满足本地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认同感和公信力还普遍较弱,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中职教育适应市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3.校企合作层次不深,人才成长环境不佳   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是熟悉企业一线生产流程、岗位要求、接受企业文化熏陶的过程,使其在工学结合中成长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职业能力优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但是,调研中我们发现,实际效果远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大部分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提供实习场所、员工交流培训、教师岗位实践等方面,难于进入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严重不足,时间分布不合理,工学交替安排不当;实训内容简单、实训方式单一,很多企业出于自己生产效益的考量,对技术岗位、管理岗位主要采取让学生“参观”为主,实习流于形式,动手机会少,提供的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要求简单、操作机械的一线岗位;实习期漠视“学生身份”,各中职校对学生第三年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指导和管理不足,企业则大多关注短期效益,将学生当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员工”,对人才的持续培养不够。近年来,虽然许多学校都安排了专门教师对学生企业实习期间进行跟踪指导与服务,很大程度缓和了上述问题,但其力度不足,效果不佳,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不多。较难满足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实践能力的需要。
  4.各方意识落后,合作力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但现在最大的困难是本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本地化校企合作不能有力地开展,关键是政府、企业及学校思想保守,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促进本地化校企合作对提升技能型人才育人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加快地方经济繁荣的作用与意义。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甚至认为是为发达地区培养人才,而不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大。没有形成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对校企合作缺乏应有的指导。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和消极的态势。认为校企合作只对学校和学生有利,为学校提供了教学实习场地设备、培养了“双师型”教师、锻炼了学生的技能,提升了学校办学声誉。而对企业来说参与校企合作将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得不偿失,是“赔本买卖”,难以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与其花大力气培养人才,不如直接选聘成熟人才。学校认为校企合作就是为学校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提供参考,补充学校实习、实训教学资源不足,联系学习实习、实训单位、解決学生的顶岗实习。由于认识落后,合作意识不强,使得校企深入开展合作乏力。
  5.风险利益不对等,机制保障不健全
  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现存的政策法规主要是一些指导性原则,法律法规性文件少,可操作性较差,缺失与滞后严重。国家对企业参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不足,对企业的利益考虑不周,保护不够。缺乏相关法律制度、实施细则的约束,学校热,企业冷。现在校企合作大多是自发性的行为,这些合作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合作的成效参差不齐,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较差。此外,政府也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促进校企合作。
  三、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学生本地化就业的对策
  1.积极转变观念,加强校企联系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校企各环节“零距离”接轨,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技能人才加速成长。中等职业学校要提高学生当地就业率,就必须转变观念,主动作为,积极与当地企业互动。
  首先,校企互相加强需求对接。学校组织人力深入本地企业,对企业各岗位所需要人才的专业要求、技能要求、所能提供的薪资、福利待遇等情况进行调研,精确掌握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企业选派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兼职授课等方式,对学校的场地设施、专业建设、师资水平、社会声誉进行考察,评估,加深对学校办学和学生培养能力的了解。
  其次,积极推介本地优秀企业,营造良好本地就业氛围。每年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夕,采用制作本地企业人才招聘专题网站,举办“当地企业人才卖场招聘”活动等方式,通过企业微信公众号、现场报告会、现场参观、现场招聘等渠道,创造条件让本地企业充分展示、推介自己,让学生及家长与本地企业“零距离”接触,充分了解本地企业,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预期。
  第三,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凸显校园文化职业特色。充分利用橱窗、墙面、网站、大屏幕等文化载体,以及邀请本地知名企业专家进校开设讲座和组织师生参观访问企业等形式,将本地企业的价值理念、生产经营、职业素养等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文化,通过校企文化对接,扩大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
  第四,坚持本地优先的原则,让优秀人才服务当地。利用学生到本地企业见习、实习及企业导师到学校指导实训等环节,使学生与企业充分接触,让本地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表现出色的学生,降低企业员工培训成本和风险。
  2.立足地方实际,打造特色专业
  中职教育直接面向具体实用技能的培训,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专业设置和改革既要考虑学校自身办学条件,还要考虑到专业设置与培养的人才是否紧密地联系区域实际,是否能满足本地用人单位的需求。前面提到的部分专业开设雷同率高、覆盖面窄、与本地产业结构不相符等问题,均是由于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一味跟风或凭着自己感觉走,并未与本地企业对短缺人才的质量规格进行有效沟通造成的。
  因此,中职职业教育应注意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主动地根据市场需求做到专业设置有特色。达州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传统的农牧业地区,同时二、三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完善,产业结构日益优化。除对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等第一产业人才有巨大需求外,新兴工业,现代服务业人才也严重短缺,那么在专业设置和改革中就应多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通过打造特色专业给力本地优势产业,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办学良性循环,增强学校的活力与发展后劲。从而更好地为当地产业的发展服务。   3.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校企融合
  要提高学生本地就业率,必须在校企间构建以“招生”为起点、以“基地”为的纽带、以“教学”为核心、以“师资”为保障、以“管理”为抓手的“五位一体、互动促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联合招生,充分展示校企优势
  近年来,由于学生总量的减少、各县域职教中心规模的扩大,许多中职学校面临生源枯竭的状况,招生难是各中职学校能否正常办学的最大问题。校企联合招生,可以利用企业优势为学校在招生前调整专业设置,明确招生计划等方面提供比较准确的信息。招生时做到有的放矢,既解决了学校招生难,又解决了人才供求的矛盾。学校利用招生宣传的有利时机,在推介自身专业设置、学生培养、就业去向的同时,推介当地企业,介绍当地企业规模、业绩、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及用工政策;介绍当地企业培养方式与学生就业;介绍本校毕业生在本地企业的工作状况及成长经历,让学生及家长对当地企业形成直观印象。推进学校招生,企业招工的一体化建设。
  (二)校企共建实践就业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校企共同建设实践就业中心,以此为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和纽带。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发挥企业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工艺优势、技能人才优势和企业文化优势,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将学生的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通过安排学生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生活、工作、学习,最终达到了解学生,储备人才,满足企业用工和选聘人才的目的。校企共同打造實践就业基地,不仅可在岗位实践中实现学生“零距离”培养,更好地完成学生由岗位实践到岗位就业的过渡,还可为企业员工及社会培训提供便利条件,承担社会化技能鉴定考试、培训等,实现资源共享。
  (三)校企共同开发技能型课程,促进教学改革
  技能型课程是打造特色专业的依托,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载体。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大胆进行课程改革,使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人才评价标准能够体现本地企业的要求。校企分别指派专任教师和技术骨干组成技能型教材编写小组,对企业职业岗位工作进行分析,根据企业的工艺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按照专业设置标准和教育认知规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方式,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编制成新的课程。同时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实施与企业共担,吸收企业的各类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特别是实作、实训课程要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通过规范的教育培养,使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能力明显提高。
  (四)校企共建双师团队,实现师资共育
  校企双方共同建设一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是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保证。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须高度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力争使更多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定期对专业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建立一套“双师型”的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加大对骨干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中职学校制定优惠政策预留编制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三是聘请企业的行业专家和有专业特长的企业师傅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将企业的能工巧匠请到中职课堂中来,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既解决专业师资短缺问题,又可弥补学校专业教师实践知识之不足。实现校内教师与行业资深技术骨干联手,加强了校企良性互动,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收到很好效果。
  (五)校企共管实习实训,完善管理机制
  完善的校企共管机制,是保障学生各项实习实训的全面开展的基础。校企间通过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共同挑选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落实实习任务、共同参与实习成果评价、共同控制实习风险等方面,对学生“双育,共管”,实施角色交互、岗位交互。企业内有师傅带领,人事部主管负责管理,学校有实习指导老师加强学生的日常跟踪管理,同时学校就业部门加强跟踪指导。形成校企共管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及考核评价机制。
  4.优化合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校企合作应该是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一是地方政府结合其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对区域内的各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资源配置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对校企合作给予强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二是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行业协会、当地龙头企业和学校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定期会议的形式,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重要问题。学校和企业要建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校企的合作关系、强化合作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三是建全运行机制。加强对校企合作投入支持机制、合作动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评估保障机制建设,制度中应明确校企合作各相关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内容具体、责任到位,以便监管。对不履行或没有履行好相应责任和义务的任何一方,实行层层问责。增强校企合作的外部强制力和内在动力。
  5.提高服务水平,畅通就业渠道(一)建立高效的就业管理团队
  管理团队的建设是校企合作有效运转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基本任务是为学生就业服务,为企业服务。应根据“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原则,分别选派敬业奉献,责任心强的专任教师、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学生代表组成,形成以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企业介入的“三力合一”的高效、互动团队,这种灵活、开放的团队保证了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创新性。
  (二)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共享就业信息
  建立招聘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实现本区内招聘信息联网共享。充分利用专题网站、微博、微信、移动App应用等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反馈高效、便捷、互动体验丰富等特点,广泛收集,及时定制定向发布行业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信息。同时与线下举行多场次行业人才专场招聘会、校企对接会的方式相结合,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求职选择,切实服务于广大学生和招聘企业。
  (三)加大宣传倡导力度,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加强就业宣传引导,形成“以学校就业引导为主体,本地企业积极参与”的就业指导模式。通过就业指导课、职业教育活动周、本地就业指导报告会、本地企业专场招聘会、本地就业市场调查报告、学生就业思想调查报告等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多维度营造良好的本地就业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及家长,社会对职业教育、本地就业、外地就业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同时积极开展职业素质测评,帮助中职生了解自身特点、职业能力,合理确定求职方向,形成教育与指导紧密结合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柯水云教育与职业2009(3)
  [2]《校企合作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百度文库
  [3]《打造校企一体化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张震机械职业教育,2012(7):3-4
  [4]《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王晓琳张克亮2013.9
  [5]《校企合作的团队管理研究》,牟甜甜,艺术科技2015(3)
其他文献
【Abstract】The Tempest is a world-famous play of William Shakespeare。In this play,a novel,fantastic story shows us the ugly human nature,as well as pure love and friendship。It is with the help of magic
期刊
【摘要】作为城市中大量存在却又一成不变的元素,公交车候车亭如今因为存在的必要性而备受争议。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公交站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单一性问题和形式结构的美观性问题,以此鼓励市民乘坐公交车。  【关键词】景观设计;车站改造;候车亭  一、项目背景  本项目意在寻求通过强调自然、艺术和设计的重要性来促进城市空间增值的新创想和提案。项目标语“不只是等候公交车”,旨在反思那些当代能够帮助促进候车空间互动性
期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等。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我们的理解是: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
期刊
【摘要】山区教育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长久以来,山区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深受瞩目的难题。教育乃国之本,而在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中更是重中之重。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农村教育面广,农村的经济与教育基础又比较薄弱。  【关键词】农村教育;经济条件;教育发展  众所周知,不管是城市教育还是农村教育,它都由四个方面组成:学生、教师和校舍设备,还有当地的经济状况。前三点是基础教育的必备组成要素,而后一点即地方的经
期刊
【摘要】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社会改革呼声不断高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不断深化发展,创新发展理念显现出极端重要性。由此应运而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理念,此理念涵盖了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创新。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是创新发展理念的来源,创新发展理念也推动着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深化和发展。当前,要使创新发展理念更好地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助推器,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敢于
期刊
【摘要】中国历法主题公园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原址为沣东湿地公园。全园以唐文化为基础,以弘扬中国历法文化为核心,提取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并尊重地形现有条件,采用混合式布局,将盛唐的恢弘与柔美表现出来的同时,把历法文化发扬与传承,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  【关键词】中国历法;景观设计;湿地;主题公园  一、项目背景  智慧的中国人在经年的劳作中发明了历法和节气。中国大大小小的民俗节日都与传
期刊
【摘要】文章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二者的概念和特征出发,进一步深入分析二者在未来的融合趋势。  【关键字】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  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整个企业环境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依据形势作出调整,进一步落实在会计领域之中,其工作职能中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调整。传统环境中会计对于企业的监督职能,更多扮演了一种社会性的角色,而在当前环境中,会计作为企业内部一个重要工作部门的价值开始逐步凸现出来,面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种由宗法血缘关系来维持的一种政治与宗法伦理相结合的结构,这种结构在历史上起着一种双重性质的作用,既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有很多消极负面的影响。但不管怎么样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即使在现今社会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也是不容小视的。  【关键词】宗法制度;现代化;建设;作用  宗法制度是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中国的宗法制度存在了几千年,它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成为中国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教育的质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中职教育的质量,是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对促进我国中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探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必要性和典型形式。  【关键词】中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是我国职
期刊
【摘要】行政事务人员这个职位在社会的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重视。所以,提升行政事务人员的素质,增强行政事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将自身的工作有机的结合,分析并且总结行政事务人员在处理日常事务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可以有效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行政事务人员;事业单位;日常事务处理  行政事务人员这个岗位在我国存在已久。行政事务人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性质、职能和作用都各不相同。而且在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