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校针对教学实际,进行了科学教育进入主学科课堂的教学研究。其中,小学语文学科又因其基础性、综合性相融合的学科特点,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 阅读中感悟科学知识的力量。
案例1:《智烧敌舰》记述了两千年前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带领希腊的老人、妇女和孩子,运用镜子反射太阳光烧毁侵犯者罗马帝国军舰的故事。它不仅是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更是一次运用科学知识和人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尝试。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第七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阿基米德是如何指挥人们利用反射、聚光这些原理烧毁敌舰,打败入侵者的,教师设计了“读文——排演——评议”这一环节,再辅之以课件的演示。
师:阿基米德是怎样指挥人们烧毁第一艘敌舰的?你们能来演一演吗?
生:分成六人一组,构思、设计、表演。
师:哪个小组愿上前面来给大家表演。
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
师:(点举手者)请大家认真看他们表演,等会儿指出他们哪些语言、动作、表情表演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表演得不好,为什么?
一组学生表演
生:我觉得徐阳表演的罗马士兵挺好的,他演出了罗马士兵狼狈的样子,要是他的表情再慌张些就更好了。
生:我觉得张青彪演的阿基米德挺好的,他一点没有慌张,很镇定,阿基米德是指挥者,就应该这样。
生:我认为张青彪表演的还差一些,他说话的声音应再大些,因为他要指挥人们烧敌舰,他不大声说话怎么能指挥别人呢?别人也听不见呀!
师:你们刚才是从表演者的表情和语言来评议的,评议的很好,说明你们看得很仔细,那谁能从他们的动作上评一评,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把学生的评议点引导到要突破的难点上)
生:我觉得曹诗莹、杨蕾、钱浩文表演得不太对,书上说人们是“一字儿排开”的,可他们却站在一起,根本没站成一排。
生:我认为他们没站对,应该怪张青彪,他演阿基米德,如果他们没站对,张青彪应指挥他们站好。
生:他们三人把“集中对准”这个动作演出来了,他们三人都把手举得高高地,而且还都朝一个方向,演得挺棒的。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阿基米德要指挥大家一字儿排开,还要集中对准军舰上的布帆吗?看看老师给大家演示的课件,仔细想一想。
生:看课件。
生:只有“一字儿排开”才能让所有的镜子都能反射太阳光,这样才会烧毁敌舰。
生:那么多的镜子,课文说足有上千面呢,所反射的光一定特别强,再都集中对准布帆,一定会特别快就把布帆点着了。
生:而且布帆属于易燃品,上千面镜子反射的光都集中对准它,军舰能不着吗?
师:表演的同学演得生动准确,评议的同学表达得清楚明白,看来你们都是出色的演员和导演,真了不起,哪位同学愿意通过朗读把当时的那种紧张而又激烈的场面表现出来?
生:投入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案例分析:
文以载道,“道”的感悟是水到渠成的,通过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朗读的层层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的真谛,领会只有掌握科学知识,具备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人才会有力量,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为国为民作贡献这一文本内涵。
二、思维中体验仔细观察的科学魅力。
案例2:
《壶盖为什么会动》是描述科学家瓦特小时候,如何细心观察壶盖为什么会动这一现象,并不断思考研究这个问题的故事。
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中,老师问:“瓦特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蒸汽现象,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老师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怎么办呢?这时教师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40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老师。老师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教师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
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教师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有几次,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如果蜻蜓飞得很低很低,表示天也要下大雨了……”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現小小的彩虹……”
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交流为什么观察要仔细的道理。
案例分析:
教师凭着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平时要仔细观察自然界、生活中的事物,明白瓦特之所以能发明蒸汽机,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养成了仔细观察、思考善于的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的思维中体验到了仔细观察的科学魅力。
三、情景中激发科学的兴趣。
案例3:
《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而本单元的主题又是“我们身边的科学”。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在本课的一开始,教师运用了猜谜语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中的“棉花”两字,从而引出了“棉”的生字教学。然后又出示了可爱的棉花姑娘图,设计如下:“多漂亮的棉花姑娘啊,所以我们称她——(生答:棉花姑娘)。谁来轻轻地叫叫她?……”当生亲切地喊出“棉花姑娘”时,他们便在一种无意识当中进入了学习的课题中。
整节课教师运用了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片,形象逼真的声音,集成了声、色、形俱备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案例分析:
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动性。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创造性,显得新颖、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以上案例选自学校语文教学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教师们逐渐领悟到了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 阅读中感悟科学知识的力量。
案例1:《智烧敌舰》记述了两千年前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带领希腊的老人、妇女和孩子,运用镜子反射太阳光烧毁侵犯者罗马帝国军舰的故事。它不仅是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更是一次运用科学知识和人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尝试。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第七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阿基米德是如何指挥人们利用反射、聚光这些原理烧毁敌舰,打败入侵者的,教师设计了“读文——排演——评议”这一环节,再辅之以课件的演示。
师:阿基米德是怎样指挥人们烧毁第一艘敌舰的?你们能来演一演吗?
生:分成六人一组,构思、设计、表演。
师:哪个小组愿上前面来给大家表演。
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
师:(点举手者)请大家认真看他们表演,等会儿指出他们哪些语言、动作、表情表演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表演得不好,为什么?
一组学生表演
生:我觉得徐阳表演的罗马士兵挺好的,他演出了罗马士兵狼狈的样子,要是他的表情再慌张些就更好了。
生:我觉得张青彪演的阿基米德挺好的,他一点没有慌张,很镇定,阿基米德是指挥者,就应该这样。
生:我认为张青彪表演的还差一些,他说话的声音应再大些,因为他要指挥人们烧敌舰,他不大声说话怎么能指挥别人呢?别人也听不见呀!
师:你们刚才是从表演者的表情和语言来评议的,评议的很好,说明你们看得很仔细,那谁能从他们的动作上评一评,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把学生的评议点引导到要突破的难点上)
生:我觉得曹诗莹、杨蕾、钱浩文表演得不太对,书上说人们是“一字儿排开”的,可他们却站在一起,根本没站成一排。
生:我认为他们没站对,应该怪张青彪,他演阿基米德,如果他们没站对,张青彪应指挥他们站好。
生:他们三人把“集中对准”这个动作演出来了,他们三人都把手举得高高地,而且还都朝一个方向,演得挺棒的。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阿基米德要指挥大家一字儿排开,还要集中对准军舰上的布帆吗?看看老师给大家演示的课件,仔细想一想。
生:看课件。
生:只有“一字儿排开”才能让所有的镜子都能反射太阳光,这样才会烧毁敌舰。
生:那么多的镜子,课文说足有上千面呢,所反射的光一定特别强,再都集中对准布帆,一定会特别快就把布帆点着了。
生:而且布帆属于易燃品,上千面镜子反射的光都集中对准它,军舰能不着吗?
师:表演的同学演得生动准确,评议的同学表达得清楚明白,看来你们都是出色的演员和导演,真了不起,哪位同学愿意通过朗读把当时的那种紧张而又激烈的场面表现出来?
生:投入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案例分析:
文以载道,“道”的感悟是水到渠成的,通过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朗读的层层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的真谛,领会只有掌握科学知识,具备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人才会有力量,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为国为民作贡献这一文本内涵。
二、思维中体验仔细观察的科学魅力。
案例2:
《壶盖为什么会动》是描述科学家瓦特小时候,如何细心观察壶盖为什么会动这一现象,并不断思考研究这个问题的故事。
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中,老师问:“瓦特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蒸汽现象,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老师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怎么办呢?这时教师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40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老师。老师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教师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
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教师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有几次,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如果蜻蜓飞得很低很低,表示天也要下大雨了……”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現小小的彩虹……”
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交流为什么观察要仔细的道理。
案例分析:
教师凭着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平时要仔细观察自然界、生活中的事物,明白瓦特之所以能发明蒸汽机,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养成了仔细观察、思考善于的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的思维中体验到了仔细观察的科学魅力。
三、情景中激发科学的兴趣。
案例3:
《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而本单元的主题又是“我们身边的科学”。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在本课的一开始,教师运用了猜谜语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中的“棉花”两字,从而引出了“棉”的生字教学。然后又出示了可爱的棉花姑娘图,设计如下:“多漂亮的棉花姑娘啊,所以我们称她——(生答:棉花姑娘)。谁来轻轻地叫叫她?……”当生亲切地喊出“棉花姑娘”时,他们便在一种无意识当中进入了学习的课题中。
整节课教师运用了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片,形象逼真的声音,集成了声、色、形俱备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案例分析:
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动性。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创造性,显得新颖、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以上案例选自学校语文教学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教师们逐渐领悟到了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