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语文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也应当讲究艺术,音乐语言具有文字和口头语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运用音乐,使之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音乐融入语文,营造氛围,提高兴趣,使课堂教学的导入更有趣、课堂高潮更迭起、结课情感更有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调动积极性 锻炼想象力 促进思维发展 集中注意力 情感激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此道理亦然。但在目前语文教学中,却存在了很多问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似乎兴趣并不十分浓厚。尽管近几年来,语文老师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采取了很多措施,学生们的状况有所改变,但注意力不集中者、思维拓展不开的学生却仍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积极的投入的学习中来呢?
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一直兼教音乐,近六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音乐素材;音乐教材中,也蕴涵着优美的语言文字素材,挖掘并利用它们,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将使音乐教学和语文教学相得益彰,不但有利于新课标的实现,而且将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一.用歌曲导入新课,营造氛围,提高兴趣
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其实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由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作为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就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亲睐。我对此亦情有独钟,作过一些探索。
例如我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特意下载了江涛演唱的《父亲》,学生跟着唱,都很深情,很投入。音樂完了,有同学还在小声地哼哼,我就势引导:歌曲很好听,歌词写的更好啊,父爱如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一下那深沉的父爱吧。有了前面的歌曲酝酿,学生们马上兴致勃勃地去阅读课文了。
二. 音乐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都离不开朗读,新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的读,理解的读,入情的读,还有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因此,加强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单纯机械的朗读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达不到预想的朗读效果。那么,怎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在朗读中加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享受到“美”,这样,在“美”的意境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
例如:教学《雨之歌》一课,通过朗读,体会诗中的意境,是这篇课文的另一个教学重点。在进入新课后,我便播放了一段配乐朗读,让学生一边欣赏音乐的音律美,一边欣赏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将两种美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有了“美”地享受,受到美的熏陶。然后,再给学生们配上音乐,让学生来朗读,这就会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朗读起来的认真劲可想而知,而且,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能从朗读中,感受到雨作为奉献者的形象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赞美之情,为下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学,本身是语言教学,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音乐,将它与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境美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它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把上语文课当成一种自觉的欣赏、参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心理学理论,诸如借助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图画、音乐等手段,创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音乐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一部分学生能够是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则是摆脱不了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家庭中父母及亲人之间的纠纷、或朋友间的摩擦等等,这些致使学生上课时不能迅速的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因此,在课堂上使用音乐,让学生沉浸到音乐中,学生便能很快的暂时从困境中走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辅以美妙的音乐,无意于锦上添花,让学生全身心动了起来,使得学生在愉悦的同时,快乐学习,高效率复习,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秦伯余
[3]《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4]袁运开、蔡铁权主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Power by YOZOSOFT
关键词:调动积极性 锻炼想象力 促进思维发展 集中注意力 情感激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此道理亦然。但在目前语文教学中,却存在了很多问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似乎兴趣并不十分浓厚。尽管近几年来,语文老师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采取了很多措施,学生们的状况有所改变,但注意力不集中者、思维拓展不开的学生却仍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积极的投入的学习中来呢?
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一直兼教音乐,近六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音乐素材;音乐教材中,也蕴涵着优美的语言文字素材,挖掘并利用它们,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将使音乐教学和语文教学相得益彰,不但有利于新课标的实现,而且将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一.用歌曲导入新课,营造氛围,提高兴趣
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其实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由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作为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就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亲睐。我对此亦情有独钟,作过一些探索。
例如我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特意下载了江涛演唱的《父亲》,学生跟着唱,都很深情,很投入。音樂完了,有同学还在小声地哼哼,我就势引导:歌曲很好听,歌词写的更好啊,父爱如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一下那深沉的父爱吧。有了前面的歌曲酝酿,学生们马上兴致勃勃地去阅读课文了。
二. 音乐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都离不开朗读,新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的读,理解的读,入情的读,还有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因此,加强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单纯机械的朗读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达不到预想的朗读效果。那么,怎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在朗读中加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享受到“美”,这样,在“美”的意境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
例如:教学《雨之歌》一课,通过朗读,体会诗中的意境,是这篇课文的另一个教学重点。在进入新课后,我便播放了一段配乐朗读,让学生一边欣赏音乐的音律美,一边欣赏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将两种美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有了“美”地享受,受到美的熏陶。然后,再给学生们配上音乐,让学生来朗读,这就会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朗读起来的认真劲可想而知,而且,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能从朗读中,感受到雨作为奉献者的形象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赞美之情,为下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学,本身是语言教学,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音乐,将它与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境美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它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把上语文课当成一种自觉的欣赏、参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心理学理论,诸如借助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图画、音乐等手段,创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音乐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一部分学生能够是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则是摆脱不了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家庭中父母及亲人之间的纠纷、或朋友间的摩擦等等,这些致使学生上课时不能迅速的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因此,在课堂上使用音乐,让学生沉浸到音乐中,学生便能很快的暂时从困境中走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辅以美妙的音乐,无意于锦上添花,让学生全身心动了起来,使得学生在愉悦的同时,快乐学习,高效率复习,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秦伯余
[3]《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4]袁运开、蔡铁权主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Power by YOZO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