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提高幼儿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并挖掘幼儿的音乐潜能。那么,如何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如何采用有效地方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在开展幼儿园音乐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会把活动重心放在让幼儿短时间内掌握预先设计的教学材料上。以这种教学模式开展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幼儿不能掌握抽象的音乐知识,也不能达到音乐技能的目标,对幼儿今后在音乐能力方面的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本文将结合以上一些内容,试图通过以音乐游戏的形式开展音乐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节奏感,不断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能。
2 .研究设计
2.1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上海幼儿园中一班的全体33名幼儿。上海幼儿园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园。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以挖掘和发展幼儿的潜能为目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上海幼儿园虽然是一所以运动特色为主的幼儿园,但教师对于幼儿音乐能力方面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视的。
(2)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
观察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观察,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本人通过为期两个月连续的观察中一班全体33名幼儿在学习性区域,音乐角中“看图谱打节拍”的活动表现,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出准确、具体的记录,以便全面、正确地了解幼儿已掌握的节奏认知水平。
实验法:是对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笔者根据对中一班33名幼儿的观察后的实际情况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结合,设计并开展了《唐老鸭减肥记》和《母鸡占窝》这两节音乐游戏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目的是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及提高对节奏的感知能力。
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笔者通过实验后再次对幼儿在音乐区角中的活动表现进行观察,将观察前后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比较该班幼儿采用音乐游戏形式的教学方式后节奏感是否有提高。
3 .实验过程
中班的幼儿通过小班一年的音乐教学后,对音乐节奏有了初步的认知。当教师播放音乐时,他们显得很专注,有时会随着音乐摇摆身体。他们还会拍打比较容易的节奏,如:念儿歌时能够按照儿歌的自然韵律用手打节拍。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在幼儿晨间学习性区域的音乐区角中投放了大鼓、小鼓、沙球、录音机及节奏训练示意图等材料。通过观察幼儿根据提供的节奏训练示意图(如图片1)为所播放的儿歌打节拍的实际情况,以便了解幼儿的节奏发展水平。
3.1 实验前观察
考虑到保护幼儿的个人隐私,笔者将对中一班的全体33名幼儿采用匿名的方式来观察记录他们在音乐区角中的活动表现。
幼儿节奏是否合拍的评判标准如下:
笔者为幼儿准备了2/4拍和4/4拍的儿童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春天在哪里》和《家族歌》。这些歌曲的旋律都比较轻松、活泼,歌词生动、形象能,使幼儿对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节奏示意图为以上3首儿歌打节拍,要求幼儿打出的节拍能与预先制定好的目标相符。幼儿可以选择用鼓,或者沙球。笔者将幼儿的表现分成合拍、基本合拍、不合拍三个层次。以三小节的2/4拍节奏为例,倘若幼儿在拍打时每次都落在正拍上视为合拍,若幼儿有时拍打在正拍上,但有时没有拍准,且拍打在正拍上的次数多于没有拍准的次数视为基本合拍,如果都没有落在正拍上认为不合拍。在一个月的观察中每个幼儿基本可观察到3至4次,为了减小误差笔者将采用多个数据取平均值的方式进行记录。为了使研究结果更明显,笔者绘制了实验前的效果圖: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观察记录,笔者对33名幼儿的节奏认知水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由图1可知:全班有5名幼儿属于合拍,其中女生2名男生3名,占总人数的15%;10名幼儿属于基本合拍,其中女生4名男生6名,占总人数的30%;其余的18名幼儿不合拍,其中女生8名男生10名,占总人数的55%。由此可见,实验前幼儿的节奏认知水平还是相对较差的。
3.2 《唐老鸭减肥记》教学过程
3.3《母鸡占窝》教学过程
4 4.研究结果与分析
笔者通过实验前对幼儿进行的观察记录并获得的相关数据,能掌握中班幼儿节奏感目前已发展到的程度,为之后所要实施的实验提供了真实、感性的资料。在实验后,将所得的数据结果进行理性的比较分析,使研究更具科学性。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实验前后幼儿活动效果的差异,笔者绘制了实验前后效果的差异图:
由数据可知:由图2可知:实验后全班幼儿的合拍率相比实验前提高了12%,其中男女生的人数比实验前都各增加了2名,基本合拍率比实验前提高了15%,女生由原来的4名增加到6名男生由原来的6名增加到9名,而不合拍的幼儿则比实验前降低了27%,从原先的8名女生减少到4名从原先的10名男生减少到了5名。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正确的引导后,中一班的幼儿基本都能达到基本合拍的水平。
以开展幼儿喜爱的音乐游戏活动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后可以得知:把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 [⑤]笔者在音乐区角中通过打节拍的方式来训练幼儿,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因为打节拍是幼儿培养节奏感最常见的也是比较适合幼儿接受的方法。但由于幼儿的个性差异和一些其他因素,实验观察时的数据结果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基本能体现音乐游戏对中班幼儿的节奏感发展是有明显影响的。
55.结论
本课题旨在通过以音乐游戏的形式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节奏感。研究结果显示,33名幼儿通过音乐游戏的教学方式后,他们的音乐节奏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可见,音乐游戏对中班幼儿的节奏感发展是有明显影响的。
总之,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是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改革,大胆探索的。由于时间、能力、资料等各方面因素的有限,本人在研究中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继续关注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将是本人以后继续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本人仍要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获取更多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使研究方法更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潘彦瑾.浅谈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J].石岩公学教育研究,2007.1
[2].郭亦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7
[3].卢乐山.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M].沈阳出版社,1995.6
[4].区慕洁.中国儿童游戏方程.[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11
[5].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1
[6].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通讯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上中西路378号
联系电话:13816498383
邮编:200235
工作单位: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幼儿园
1.1 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提高幼儿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并挖掘幼儿的音乐潜能。那么,如何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如何采用有效地方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在开展幼儿园音乐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会把活动重心放在让幼儿短时间内掌握预先设计的教学材料上。以这种教学模式开展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幼儿不能掌握抽象的音乐知识,也不能达到音乐技能的目标,对幼儿今后在音乐能力方面的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本文将结合以上一些内容,试图通过以音乐游戏的形式开展音乐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节奏感,不断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能。
2 .研究设计
2.1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上海幼儿园中一班的全体33名幼儿。上海幼儿园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园。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以挖掘和发展幼儿的潜能为目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上海幼儿园虽然是一所以运动特色为主的幼儿园,但教师对于幼儿音乐能力方面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视的。
(2)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
观察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观察,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本人通过为期两个月连续的观察中一班全体33名幼儿在学习性区域,音乐角中“看图谱打节拍”的活动表现,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出准确、具体的记录,以便全面、正确地了解幼儿已掌握的节奏认知水平。
实验法:是对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笔者根据对中一班33名幼儿的观察后的实际情况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结合,设计并开展了《唐老鸭减肥记》和《母鸡占窝》这两节音乐游戏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目的是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及提高对节奏的感知能力。
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笔者通过实验后再次对幼儿在音乐区角中的活动表现进行观察,将观察前后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比较该班幼儿采用音乐游戏形式的教学方式后节奏感是否有提高。
3 .实验过程
中班的幼儿通过小班一年的音乐教学后,对音乐节奏有了初步的认知。当教师播放音乐时,他们显得很专注,有时会随着音乐摇摆身体。他们还会拍打比较容易的节奏,如:念儿歌时能够按照儿歌的自然韵律用手打节拍。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在幼儿晨间学习性区域的音乐区角中投放了大鼓、小鼓、沙球、录音机及节奏训练示意图等材料。通过观察幼儿根据提供的节奏训练示意图(如图片1)为所播放的儿歌打节拍的实际情况,以便了解幼儿的节奏发展水平。
3.1 实验前观察
考虑到保护幼儿的个人隐私,笔者将对中一班的全体33名幼儿采用匿名的方式来观察记录他们在音乐区角中的活动表现。
幼儿节奏是否合拍的评判标准如下:
笔者为幼儿准备了2/4拍和4/4拍的儿童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春天在哪里》和《家族歌》。这些歌曲的旋律都比较轻松、活泼,歌词生动、形象能,使幼儿对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节奏示意图为以上3首儿歌打节拍,要求幼儿打出的节拍能与预先制定好的目标相符。幼儿可以选择用鼓,或者沙球。笔者将幼儿的表现分成合拍、基本合拍、不合拍三个层次。以三小节的2/4拍节奏为例,倘若幼儿在拍打时每次都落在正拍上视为合拍,若幼儿有时拍打在正拍上,但有时没有拍准,且拍打在正拍上的次数多于没有拍准的次数视为基本合拍,如果都没有落在正拍上认为不合拍。在一个月的观察中每个幼儿基本可观察到3至4次,为了减小误差笔者将采用多个数据取平均值的方式进行记录。为了使研究结果更明显,笔者绘制了实验前的效果圖: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观察记录,笔者对33名幼儿的节奏认知水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由图1可知:全班有5名幼儿属于合拍,其中女生2名男生3名,占总人数的15%;10名幼儿属于基本合拍,其中女生4名男生6名,占总人数的30%;其余的18名幼儿不合拍,其中女生8名男生10名,占总人数的55%。由此可见,实验前幼儿的节奏认知水平还是相对较差的。
3.2 《唐老鸭减肥记》教学过程
3.3《母鸡占窝》教学过程
4 4.研究结果与分析
笔者通过实验前对幼儿进行的观察记录并获得的相关数据,能掌握中班幼儿节奏感目前已发展到的程度,为之后所要实施的实验提供了真实、感性的资料。在实验后,将所得的数据结果进行理性的比较分析,使研究更具科学性。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实验前后幼儿活动效果的差异,笔者绘制了实验前后效果的差异图:
由数据可知:由图2可知:实验后全班幼儿的合拍率相比实验前提高了12%,其中男女生的人数比实验前都各增加了2名,基本合拍率比实验前提高了15%,女生由原来的4名增加到6名男生由原来的6名增加到9名,而不合拍的幼儿则比实验前降低了27%,从原先的8名女生减少到4名从原先的10名男生减少到了5名。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正确的引导后,中一班的幼儿基本都能达到基本合拍的水平。
以开展幼儿喜爱的音乐游戏活动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后可以得知:把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 [⑤]笔者在音乐区角中通过打节拍的方式来训练幼儿,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因为打节拍是幼儿培养节奏感最常见的也是比较适合幼儿接受的方法。但由于幼儿的个性差异和一些其他因素,实验观察时的数据结果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基本能体现音乐游戏对中班幼儿的节奏感发展是有明显影响的。
55.结论
本课题旨在通过以音乐游戏的形式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节奏感。研究结果显示,33名幼儿通过音乐游戏的教学方式后,他们的音乐节奏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可见,音乐游戏对中班幼儿的节奏感发展是有明显影响的。
总之,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是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改革,大胆探索的。由于时间、能力、资料等各方面因素的有限,本人在研究中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继续关注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将是本人以后继续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本人仍要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获取更多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使研究方法更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潘彦瑾.浅谈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J].石岩公学教育研究,2007.1
[2].郭亦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7
[3].卢乐山.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M].沈阳出版社,1995.6
[4].区慕洁.中国儿童游戏方程.[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11
[5].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1
[6].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通讯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上中西路378号
联系电话:13816498383
邮编:200235
工作单位: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