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时代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的最初级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培养对孩子们以后的审美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充斥着许许多多的意境很美好的章句和诗词,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充分的利用手中的材料,认真的教导这些孩子认识美,感受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概要的阐释。
【关键词】语境 小学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创新教学
在当下大力倡导教学创新的形势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培育学生启蒙阶段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而创新并不是单一的,我们应该多角度去把握,从不通的角度去寻找教学的切入点。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更好的让孩子们领悟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让他们的学习充满趣味性,从而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因此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从对孩子们的审美观念的启蒙和培养着手,有的放矢,让孩子们在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启蒙孩子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呢?笔者在与其他教师交流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巧用语言,让学生感受艺术美
学生之所以叫做学生,他们在知识的储量上、学习的能力上和生活的阅历上都有着很大的局限,因此还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最重要工具。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了美感,听课时学生们就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如果教师的语言过于深奥,这样又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因此,一位老师的语言决定了他教学的成功与否: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
二、根据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进入那种意境。因此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三、很好的利用课本中的配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在的教材正所谓图文并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运用这一点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四、深入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体会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高雅丽.有效实施从阅读到作文的审美迁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
[2]李育红.重新审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J].文艺争鸣.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北集中心小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语境 小学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创新教学
在当下大力倡导教学创新的形势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培育学生启蒙阶段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而创新并不是单一的,我们应该多角度去把握,从不通的角度去寻找教学的切入点。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更好的让孩子们领悟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让他们的学习充满趣味性,从而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因此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从对孩子们的审美观念的启蒙和培养着手,有的放矢,让孩子们在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启蒙孩子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呢?笔者在与其他教师交流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巧用语言,让学生感受艺术美
学生之所以叫做学生,他们在知识的储量上、学习的能力上和生活的阅历上都有着很大的局限,因此还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最重要工具。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了美感,听课时学生们就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如果教师的语言过于深奥,这样又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因此,一位老师的语言决定了他教学的成功与否: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
二、根据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进入那种意境。因此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三、很好的利用课本中的配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在的教材正所谓图文并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运用这一点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四、深入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体会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高雅丽.有效实施从阅读到作文的审美迁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
[2]李育红.重新审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J].文艺争鸣.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北集中心小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