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把生产材料的消耗管理深入业务基层,保证各部门数据口径一致和可复核,文章结合投入产出原理,设计了适用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材料投入产出模型,其既可直观判断其平衡性,又能准确反映材料消耗考核指标。为保证投入产出模型更加有效,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和修正无形损耗率判断标准。
[关键词] 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平衡;材料消耗;考核
中图分类号: F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12-0081-03
投入产出方法论主要运用于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预测、统计和分析,在微观管理层面,适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案例和管理模式并不多。例如,企业成本核算中的材料管理,每道生产步骤的材料投入、产出都存在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通过分步骤设计,建立材料投入产出平衡模型,将材料核算深入基层并进行管理,同时保持生产统计、会计核算口径一致,既可为生产材料的消耗分析、考核提供准确数据支撑,也可为企业加强业财融合,提高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途径。
(一)控制原材料生产消耗十分关键。对于产品成本中原材料占比较高的企业,控制原材料废品率、提高产品成材率,是降低生产成本、决定企业能否盈利的重要因素。
(二)直观反映原材料生产管理效果。对于生产车间而言,原材料生产消耗的数量是可控的,而采购成本(材料采购价格)则不由其控制。因此,生产车间需要关注的是原材料数量消耗指标,而不是金额成本。
(三)确保不同部门计算结果一致。生产车间、财务部门基于投入产出平衡模型,填制同一份材料投入产出表单,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做到计算口径一致,避免“自说自话”,出现统计、财务数据“打架”现象。
材料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原理:投入数量=产出数量。在理论上,因机器生产而导致的材料无形损耗,也作为产出的组成部分。材料投入产出模型如下:
在企业成本核算中,材料投入产出模型运用于“一式一表” ,即材料投入产出平衡式、材料投入产出平衡表。材料投入产出平衡式是产出模型的具体解释和基本要求,材料投入产出平衡表是材料投入产出平衡式的具体运用形式。
材料投入产出平衡式为:原材料+辅助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半成品+废品+无形损耗
(一)材料投入产出平衡式左边为投入、右边为产出。产出部分包括:一是为了保证公式两边平衡的无形损耗;二是通过显性化无形损耗这一指标,计算其占投入总量的百分比(即无形损耗率),便于直观判断材料投入、产出情况的总体合理性。
(二)所有计量单位必须统一,不同計量单位应换算为同一单位。如:通过实际称重、理论计算等方法,将以长度单位计量的产品或材料换算为重量单位。
(三)生产车间期末在制品全部换算为相应原材料,亦即假设期末在制品为零。因为连续生产而备料,生产车间期末总会存在一定数量在制品;将期末在制品按其材料净定额(即直接构成产品实体的单位标准材料数量)换算为原材料形态(期初在制品也是如此),换算出来的原材料不作为期末产出,而是从当期材料投入数量中减去。正因为如此,在平衡式中,投入部分包括在制品,而产出部分不包括在制品。
(四)生产统计、会计核算遵循相同的核算(统计)期间和计算方法
1.材料投入:是指某一生产步骤在规定期间内实际消耗的各种材料之和。各种材料不仅包括直接从仓库领入的原材料、辅助材料,还包括从仓库或上一步骤领入的半成品、本步骤期初库存的在制品等。实际消耗是指直接构成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和废品,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无形损耗的那些材料数量。
2.产成品、半成品、废品:均须在规定期间内经过仓库办理入库证明。产成品因特殊原因在期末仍未办理入库手续时,一般作为在制品处理。半成品若用于连续生产且不需经过仓库办理入库手续的,则需得到下一步骤的确认。
3.无形损耗: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有的材料损失数量,如磨损、烧损、洗损等。
假定某生产步骤以原材料1、原材料2和辅助材料1加工产品。基于材料投入产出平衡式的要求,设计并填制材料投入产出平衡表,(计量单位:吨),如表1所示。
(一)平衡表填写要求与逻辑
1.平衡表序号1-5为材料投入部分,各项数据逻辑关系为:本期投入=期初结存+本期领入-期末结存。各项数据填写要求为:
期初结存:依据上一期的期末结存数量填入。
本期领入:依据仓库领料单或上一步骤转入的数量汇总填入。
期末结存:依据账面结余数量,并经盘点确认后填入。若每期末对原材料、辅料进行退库管理的,应直接冲减本期领入数量,则原材料、辅料期末结存数量为零。
本期投入:先确定期初结存、本期领入、期末结存数量,最后由公式自动计算生成。
2.平衡表序号6-9为材料产出部分,各项数据逻辑关系为:产成品+半成品+废品+无形损耗=投入总量,亦即:无形损耗=投入总量-产成品-半成品-废品。
产成品、半成品、废品:分别依据仓库入库数量汇总填入。半成品若不需办理仓库入库手续,则应按下一步骤确认的数量填入,否则应视为在制品处理。 无形损耗:先确定投入总量和产成品、半成品、废品数量,最后由公式自动计算生成。
(二)平衡表的作用与意义
1.将材料核算引向基层管理,促进企业管理业财融合
平衡表由生产、财务部门分别填写,也可由生产部门填写,财务部门提供专业指导并负责复核各项数据。虽然复核工作一般集中在期末轧账时点,但因涉及生产、仓库、采购、销售等部门,实际上打通了财务、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引导业务部门加强横向沟通和纵向管理,促进业财日常管理融合。财务部门复核数据的具体要求:
(1)材料期初结存数量:依据财务部门会计账套(或成本计算单)中对应的上一期期末结存数进行复核,也可同时参照生产部门上一期平衡表、仓库明细台账等进行复核。
(2)材料本期领入数量:依据财务部门会计账套记录复核,也可依据仓库领用单和明细台账进行复核,必要时还应结合供应部门采购明细台账等钩稽复核。
(3)材料期末结存数量:期末结存数量的确定是实际工作中管理重点、难点,若材料投入产出不平衡,一般都是因为期末结存数量不准确。原材料等物资从仓库领出后,在生产活动现场不断流转变化,处于“不受控”状态,造成统计跟踪难度加大。因此,财务部门对于期末结存数量的复核,一般都是在生产部门在制品台账基础上,结合期末抽盘情况进行复核。期末组织对生产部门在制品进行全盘的,财务部门应当依据盘点结果复核材料结存数量。
(4)材料本期投入数量:检查公式是否设置为期初结存+本期领入-期末结存即可。
(5)产成品、半成品、废品数量:依据仓库开具的入库单和物资台账、销售部门发货台账等进行钩稽复核。
(6)无形损耗数量:检查公式是否设置为投入总量-产成品-半成品-废品即可。
2.便于判断投入产出是否平衡,提高成本核算准确性
由于无形损耗是以公式计算的“倒扎数”,因此从表面上看,任何情况下材料投入产出都是平衡的。材料投入产出是否真正平衡,必须以平衡表中序号10无形损耗率是否符合正常水平来进行判断:
无形损耗率=无形损耗数量/材料投入总量×100%
=17.067/1300.345×100%=1.31%
在生产管理成熟和稳定情况下,管理人员应当掌握产品在每一生产步骤的正常无形损耗水平。如平衡表中,产成品合理无形损耗率为1.20%,结合环境、换班停机等因素影响,其变动幅度为(-0.10%,0.25%),则无形损耗率正常范围为(1.10%,1.45%)。平衡表序号10无形损耗率计算结果处于正常值范围,可据此判定本表投入产出是平衡的。若实际无形损耗率超出正常范围值,即便当期未能找到问题根源,也必然警示相关部门加强今后日常管理工作。
确保材料投入产出平衡是企业成本核算真实性、准确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一方面,每一期材料投入产出达到平衡,不仅表明生产部门期末结存的原材料、在制品等数量正确,也反映仓库出库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及入库的产成品、废品等数量准确,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企业存货账实相符;另一方面,材料投入、产出多少,是否平衡,也是财务部门组织成本核算最艰巨、最基本任务,只要确定了材料投入产出数量,再计算材料成本就极简单:材料成本=数量×不含税价格,而不含税价格只需依据账面登记汇总的材料数量金额式明细账计算得到。
3.直观展现材料消耗利用指标,有力支撑考核管理
平衡表的材料利用和消耗指标除序号10无形损耗率外,还包括:
序号11综合成材率=(产成品+半成品)数量/材料投入总量×100%
=(1145.550+77.410)/1300.345×100%=94.05%
序號12废品率=废品数量/材料投入总量×100%
=60.318/1300.345×100%=4.64%
产品综合成材率、废品率不仅能够衡量企业设备、技术装备水平,也是反映企业向内挖潜、降本增效的重要指标,广泛运用于生产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平衡表中,这些指标无须手工计算,均通过公式设置自动生成,同时将相关基础数据一并展现,使阅读者感觉直观、清晰、简单。
平衡表源于业务基层,由生产部门直接填写,财务部门组织复核,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印证相符。因此,产品成材率、废品率、无形损耗率等评价指标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公开,减少和消除不同部门之间扯皮低效现象,可为绩效考核提供准确数据,为生产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一)产品公差对无形损耗率的影响
在平衡表中,无形损耗率是判断材料投入产出是否平衡的唯一指标。由于存在产品公差及其实际控制,这些差异都将包含在无形损耗中并难以区分,从而使无形损耗率这一指标的计算结果变化增大,甚至影响对材料投入产出平衡的正确判断。
所谓产品公差是指按照尺寸公差交货,如果公差正、负值范围符合国家或行业等标准,则可认为产品尺寸精度满足交货要求;而公差实际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虽然工艺上要求执行一定公差标准,但由于设备、工具等精度调整不符合要求,或生产组织管理不善而产出的人为偏差。无论是标准产品还是非标产品,企业都应当制定和执行一套相对固定的产品标准材料净定额。
如平衡表中产成品长度为2050公里,由材料1和材料2构成,假设材料1净定额为358±3公斤/公里,材料2净定额为200±1公斤/公里,则全部产成品重量公差为:±(3+1)*2050=±8.200吨,对无形损耗率影响为±8.2/1300.345=±0.63%,则无形损耗率合理范围应为(1.10%-0.63%=0.47%,1.45%+0.63%=2.08%)。若忽视平衡表中产成品公差的客观存在,而仍然按照“无形损耗率正常范围为(1.10%,1.45%)”条件进行判断,极可能得出材料投入产出不平衡的错误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无形损耗计算中包含了产品公差,无形损耗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无形损耗。但是即便如此,它并不影响对材料投入产出是否平衡的正确判断。
(二)对公差影响的控制
为了减小和消除产品公差对投入产出平衡判断的影响,企业应当科学设置损耗率的变动范围。一般而言,材料净定额分为全国统一定额、行业统一定额、地区统一定额、企业定额等,这些定额均规定了正负公差范围。只要选择了某种定额标准,企业就应该在一段期间内持续执行(在设备配套、生产工艺及操作水平相对稳定前提下),并在材料投入产出计算中考虑加入公差影响因素。如平衡表中全部产成品重量公差±8.200吨,则应对无形损耗率正常值修正为(0.47%,2.08%),凡实际计算结果处于本区间的,均应判定为当期材料投入产出的结果平衡,而计算结果偏离本区间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数据统计错误。
同时,企业还应当根据当前设备、工艺及操作管理水平提升情况,对生产工艺执行标准做精准修订和严格要求。如将公差管理导向负公差,既可进一步缩小无形损耗率判断区间,识别人为因素导致的材料投入产出不平衡的现象,又可在产品尺寸精度满足交货要求前提下,减少材料数量消耗,提高产品成材率和生产效益。
[关键词] 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平衡;材料消耗;考核
中图分类号: F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12-0081-03
投入产出方法论主要运用于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预测、统计和分析,在微观管理层面,适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案例和管理模式并不多。例如,企业成本核算中的材料管理,每道生产步骤的材料投入、产出都存在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通过分步骤设计,建立材料投入产出平衡模型,将材料核算深入基层并进行管理,同时保持生产统计、会计核算口径一致,既可为生产材料的消耗分析、考核提供准确数据支撑,也可为企业加强业财融合,提高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途径。
一、当前管理需求
(一)控制原材料生产消耗十分关键。对于产品成本中原材料占比较高的企业,控制原材料废品率、提高产品成材率,是降低生产成本、决定企业能否盈利的重要因素。
(二)直观反映原材料生产管理效果。对于生产车间而言,原材料生产消耗的数量是可控的,而采购成本(材料采购价格)则不由其控制。因此,生产车间需要关注的是原材料数量消耗指标,而不是金额成本。
(三)确保不同部门计算结果一致。生产车间、财务部门基于投入产出平衡模型,填制同一份材料投入产出表单,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做到计算口径一致,避免“自说自话”,出现统计、财务数据“打架”现象。
二、材料投入产出模型的原理
材料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原理:投入数量=产出数量。在理论上,因机器生产而导致的材料无形损耗,也作为产出的组成部分。材料投入产出模型如下:
在企业成本核算中,材料投入产出模型运用于“一式一表” ,即材料投入产出平衡式、材料投入产出平衡表。材料投入产出平衡式是产出模型的具体解释和基本要求,材料投入产出平衡表是材料投入产出平衡式的具体运用形式。
三、材料投入产出平衡式
材料投入产出平衡式为:原材料+辅助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半成品+废品+无形损耗
(一)材料投入产出平衡式左边为投入、右边为产出。产出部分包括:一是为了保证公式两边平衡的无形损耗;二是通过显性化无形损耗这一指标,计算其占投入总量的百分比(即无形损耗率),便于直观判断材料投入、产出情况的总体合理性。
(二)所有计量单位必须统一,不同計量单位应换算为同一单位。如:通过实际称重、理论计算等方法,将以长度单位计量的产品或材料换算为重量单位。
(三)生产车间期末在制品全部换算为相应原材料,亦即假设期末在制品为零。因为连续生产而备料,生产车间期末总会存在一定数量在制品;将期末在制品按其材料净定额(即直接构成产品实体的单位标准材料数量)换算为原材料形态(期初在制品也是如此),换算出来的原材料不作为期末产出,而是从当期材料投入数量中减去。正因为如此,在平衡式中,投入部分包括在制品,而产出部分不包括在制品。
(四)生产统计、会计核算遵循相同的核算(统计)期间和计算方法
1.材料投入:是指某一生产步骤在规定期间内实际消耗的各种材料之和。各种材料不仅包括直接从仓库领入的原材料、辅助材料,还包括从仓库或上一步骤领入的半成品、本步骤期初库存的在制品等。实际消耗是指直接构成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和废品,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无形损耗的那些材料数量。
2.产成品、半成品、废品:均须在规定期间内经过仓库办理入库证明。产成品因特殊原因在期末仍未办理入库手续时,一般作为在制品处理。半成品若用于连续生产且不需经过仓库办理入库手续的,则需得到下一步骤的确认。
3.无形损耗: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有的材料损失数量,如磨损、烧损、洗损等。
四、材料投入产出平衡表
假定某生产步骤以原材料1、原材料2和辅助材料1加工产品。基于材料投入产出平衡式的要求,设计并填制材料投入产出平衡表,(计量单位:吨),如表1所示。
(一)平衡表填写要求与逻辑
1.平衡表序号1-5为材料投入部分,各项数据逻辑关系为:本期投入=期初结存+本期领入-期末结存。各项数据填写要求为:
期初结存:依据上一期的期末结存数量填入。
本期领入:依据仓库领料单或上一步骤转入的数量汇总填入。
期末结存:依据账面结余数量,并经盘点确认后填入。若每期末对原材料、辅料进行退库管理的,应直接冲减本期领入数量,则原材料、辅料期末结存数量为零。
本期投入:先确定期初结存、本期领入、期末结存数量,最后由公式自动计算生成。
2.平衡表序号6-9为材料产出部分,各项数据逻辑关系为:产成品+半成品+废品+无形损耗=投入总量,亦即:无形损耗=投入总量-产成品-半成品-废品。
产成品、半成品、废品:分别依据仓库入库数量汇总填入。半成品若不需办理仓库入库手续,则应按下一步骤确认的数量填入,否则应视为在制品处理。 无形损耗:先确定投入总量和产成品、半成品、废品数量,最后由公式自动计算生成。
(二)平衡表的作用与意义
1.将材料核算引向基层管理,促进企业管理业财融合
平衡表由生产、财务部门分别填写,也可由生产部门填写,财务部门提供专业指导并负责复核各项数据。虽然复核工作一般集中在期末轧账时点,但因涉及生产、仓库、采购、销售等部门,实际上打通了财务、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引导业务部门加强横向沟通和纵向管理,促进业财日常管理融合。财务部门复核数据的具体要求:
(1)材料期初结存数量:依据财务部门会计账套(或成本计算单)中对应的上一期期末结存数进行复核,也可同时参照生产部门上一期平衡表、仓库明细台账等进行复核。
(2)材料本期领入数量:依据财务部门会计账套记录复核,也可依据仓库领用单和明细台账进行复核,必要时还应结合供应部门采购明细台账等钩稽复核。
(3)材料期末结存数量:期末结存数量的确定是实际工作中管理重点、难点,若材料投入产出不平衡,一般都是因为期末结存数量不准确。原材料等物资从仓库领出后,在生产活动现场不断流转变化,处于“不受控”状态,造成统计跟踪难度加大。因此,财务部门对于期末结存数量的复核,一般都是在生产部门在制品台账基础上,结合期末抽盘情况进行复核。期末组织对生产部门在制品进行全盘的,财务部门应当依据盘点结果复核材料结存数量。
(4)材料本期投入数量:检查公式是否设置为期初结存+本期领入-期末结存即可。
(5)产成品、半成品、废品数量:依据仓库开具的入库单和物资台账、销售部门发货台账等进行钩稽复核。
(6)无形损耗数量:检查公式是否设置为投入总量-产成品-半成品-废品即可。
2.便于判断投入产出是否平衡,提高成本核算准确性
由于无形损耗是以公式计算的“倒扎数”,因此从表面上看,任何情况下材料投入产出都是平衡的。材料投入产出是否真正平衡,必须以平衡表中序号10无形损耗率是否符合正常水平来进行判断:
无形损耗率=无形损耗数量/材料投入总量×100%
=17.067/1300.345×100%=1.31%
在生产管理成熟和稳定情况下,管理人员应当掌握产品在每一生产步骤的正常无形损耗水平。如平衡表中,产成品合理无形损耗率为1.20%,结合环境、换班停机等因素影响,其变动幅度为(-0.10%,0.25%),则无形损耗率正常范围为(1.10%,1.45%)。平衡表序号10无形损耗率计算结果处于正常值范围,可据此判定本表投入产出是平衡的。若实际无形损耗率超出正常范围值,即便当期未能找到问题根源,也必然警示相关部门加强今后日常管理工作。
确保材料投入产出平衡是企业成本核算真实性、准确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一方面,每一期材料投入产出达到平衡,不仅表明生产部门期末结存的原材料、在制品等数量正确,也反映仓库出库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及入库的产成品、废品等数量准确,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企业存货账实相符;另一方面,材料投入、产出多少,是否平衡,也是财务部门组织成本核算最艰巨、最基本任务,只要确定了材料投入产出数量,再计算材料成本就极简单:材料成本=数量×不含税价格,而不含税价格只需依据账面登记汇总的材料数量金额式明细账计算得到。
3.直观展现材料消耗利用指标,有力支撑考核管理
平衡表的材料利用和消耗指标除序号10无形损耗率外,还包括:
序号11综合成材率=(产成品+半成品)数量/材料投入总量×100%
=(1145.550+77.410)/1300.345×100%=94.05%
序號12废品率=废品数量/材料投入总量×100%
=60.318/1300.345×100%=4.64%
产品综合成材率、废品率不仅能够衡量企业设备、技术装备水平,也是反映企业向内挖潜、降本增效的重要指标,广泛运用于生产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平衡表中,这些指标无须手工计算,均通过公式设置自动生成,同时将相关基础数据一并展现,使阅读者感觉直观、清晰、简单。
平衡表源于业务基层,由生产部门直接填写,财务部门组织复核,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印证相符。因此,产品成材率、废品率、无形损耗率等评价指标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公开,减少和消除不同部门之间扯皮低效现象,可为绩效考核提供准确数据,为生产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五、产品公差影响与控制
(一)产品公差对无形损耗率的影响
在平衡表中,无形损耗率是判断材料投入产出是否平衡的唯一指标。由于存在产品公差及其实际控制,这些差异都将包含在无形损耗中并难以区分,从而使无形损耗率这一指标的计算结果变化增大,甚至影响对材料投入产出平衡的正确判断。
所谓产品公差是指按照尺寸公差交货,如果公差正、负值范围符合国家或行业等标准,则可认为产品尺寸精度满足交货要求;而公差实际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虽然工艺上要求执行一定公差标准,但由于设备、工具等精度调整不符合要求,或生产组织管理不善而产出的人为偏差。无论是标准产品还是非标产品,企业都应当制定和执行一套相对固定的产品标准材料净定额。
如平衡表中产成品长度为2050公里,由材料1和材料2构成,假设材料1净定额为358±3公斤/公里,材料2净定额为200±1公斤/公里,则全部产成品重量公差为:±(3+1)*2050=±8.200吨,对无形损耗率影响为±8.2/1300.345=±0.63%,则无形损耗率合理范围应为(1.10%-0.63%=0.47%,1.45%+0.63%=2.08%)。若忽视平衡表中产成品公差的客观存在,而仍然按照“无形损耗率正常范围为(1.10%,1.45%)”条件进行判断,极可能得出材料投入产出不平衡的错误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无形损耗计算中包含了产品公差,无形损耗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无形损耗。但是即便如此,它并不影响对材料投入产出是否平衡的正确判断。
(二)对公差影响的控制
为了减小和消除产品公差对投入产出平衡判断的影响,企业应当科学设置损耗率的变动范围。一般而言,材料净定额分为全国统一定额、行业统一定额、地区统一定额、企业定额等,这些定额均规定了正负公差范围。只要选择了某种定额标准,企业就应该在一段期间内持续执行(在设备配套、生产工艺及操作水平相对稳定前提下),并在材料投入产出计算中考虑加入公差影响因素。如平衡表中全部产成品重量公差±8.200吨,则应对无形损耗率正常值修正为(0.47%,2.08%),凡实际计算结果处于本区间的,均应判定为当期材料投入产出的结果平衡,而计算结果偏离本区间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数据统计错误。
同时,企业还应当根据当前设备、工艺及操作管理水平提升情况,对生产工艺执行标准做精准修订和严格要求。如将公差管理导向负公差,既可进一步缩小无形损耗率判断区间,识别人为因素导致的材料投入产出不平衡的现象,又可在产品尺寸精度满足交货要求前提下,减少材料数量消耗,提高产品成材率和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