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考试中的必考题型之一,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有着重要的教学地位和不可忽视的教学任务,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中语感、语法缺失等问题,让文言文成为一大教学难题,亟待教师解决和突破。在新课改的推动下,相比起初中的文言文教学,高中文言文教学对于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充分学习和掌握,还要求学生对于文中传达的优秀精神优良品质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素质和学科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高中语文;重点字词;文言文句型;文章思想
在现如今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缺乏文言文学习的语言环境,亦缺乏文言文对学生长期的熏陶,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更加依赖初中打下的基础。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夯实学生文言文基础,让学生掌握、积累更多字词的翻译理解,牢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注重分析文言文句型,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解障碍,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分析,从而挖掘文章思想,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质。
一、讲解重点字词
字词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之一,教师对于这一部分的讲解就非常必要。文言文教学中,有许多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文言现象,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的字詞理解是学生学习中需要翻过的一座大山,学生的基础不牢,底子不稳,容易产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为难情绪、抵触心理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疏通文言字词,讲解重点字词能帮助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有一个更好地理解,让学生对于文言现象有更好地记忆,也能培养学生文言学习的语感。
例如,在教授《苏武传》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重点字词的梳理教学,归纳整理。这篇课文中存在许多的古今异义、名词活用、通假字等,教师可以将每种文言现象都分开教授,让学生有整体上的掌握。如,古今异义有“成就”、“丈人”、“实在”等等,教师分别展示古代用义和当今词义,着重让学生掌握古义,进行常见字词的积累。在讲授名词活用时,则可以继续细分出如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名词活用等文言现象,让学生对照学习。教授通假字时,教师可以首先教授学生课文中,如“畔”、“旃”、“决”等通假字,让学生梳理课文,再着重针对重点,如“亡”、“见”等较为常见常用的通假字,让学生对重点有更清晰明确的掌握。
二、分析文言文句型
文言文教学中,各类句型是读懂文言文,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基础。而在课文教学中,有大量特殊句式的文言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对于重点句型的了解、掌握,是除文言字词外又一座大山,是让学生认为文言文阅读难的关键之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详细讲解重点句型,将重点句型进行归纳,让学生对于句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句型,进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例如,在教授《赤壁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明确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常见特殊句式及其常见判断标准,进而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文言文句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分出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几大文言文句型,在授课讲解过程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对于句子意思进行分析理解。如“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句,是“于”表被动的被动句,结合上下文分析,可以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又如“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一句,这句应是疑问句,疑问句中代词“何”提前,是宾语前置的判断标志,这句话分析理解应该是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三、挖掘文章思想
每一篇文言文中都暗含着作者感悟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高中课文所选的多数文言文,对于现如今依然有着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对学生思维的开拓发展,人格、品质的培养依然有着不小影响。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深度剖析挖掘,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对于文章整体有一个较好地把握,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思想内容的技巧。在长期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分析,让学生在把握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授《劝学》这篇课文时,文章的中心思想句是“学不可以已”,这也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然而学生如果只了解到这个层面,容易浅尝辄止,故而教师要挖掘文章思想,进行充分的深入探讨。《劝学》不仅强调学习不可以停止,还强调“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学习需认真、长期持久。也还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的观点。这篇文章大量运用了比喻论证,每个论证都为中心思想、为中心思想的分论点服务,教师通过深挖掘中心思想,能让学生更加明白、认同其中的道理。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在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中的安排,表明着它是一个需要教师耐心教导细心引导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学生长期积累不断掌握的学习过程,无论如何对于文言文学习都不应该心急,想要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教师要夯实、打牢学生根基,不仅注重学生对于重点字词、文言文句型的积累掌握,还要深挖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读懂文言文,在学习中有“至千里”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和文言文答题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永龙.高中文言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文学教育(上),2016(06)
[2]胡卫清.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5)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高中语文;重点字词;文言文句型;文章思想
在现如今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缺乏文言文学习的语言环境,亦缺乏文言文对学生长期的熏陶,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更加依赖初中打下的基础。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夯实学生文言文基础,让学生掌握、积累更多字词的翻译理解,牢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注重分析文言文句型,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解障碍,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分析,从而挖掘文章思想,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质。
一、讲解重点字词
字词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之一,教师对于这一部分的讲解就非常必要。文言文教学中,有许多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文言现象,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的字詞理解是学生学习中需要翻过的一座大山,学生的基础不牢,底子不稳,容易产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为难情绪、抵触心理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疏通文言字词,讲解重点字词能帮助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有一个更好地理解,让学生对于文言现象有更好地记忆,也能培养学生文言学习的语感。
例如,在教授《苏武传》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重点字词的梳理教学,归纳整理。这篇课文中存在许多的古今异义、名词活用、通假字等,教师可以将每种文言现象都分开教授,让学生有整体上的掌握。如,古今异义有“成就”、“丈人”、“实在”等等,教师分别展示古代用义和当今词义,着重让学生掌握古义,进行常见字词的积累。在讲授名词活用时,则可以继续细分出如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名词活用等文言现象,让学生对照学习。教授通假字时,教师可以首先教授学生课文中,如“畔”、“旃”、“决”等通假字,让学生梳理课文,再着重针对重点,如“亡”、“见”等较为常见常用的通假字,让学生对重点有更清晰明确的掌握。
二、分析文言文句型
文言文教学中,各类句型是读懂文言文,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基础。而在课文教学中,有大量特殊句式的文言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对于重点句型的了解、掌握,是除文言字词外又一座大山,是让学生认为文言文阅读难的关键之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详细讲解重点句型,将重点句型进行归纳,让学生对于句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句型,进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例如,在教授《赤壁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明确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常见特殊句式及其常见判断标准,进而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文言文句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分出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几大文言文句型,在授课讲解过程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对于句子意思进行分析理解。如“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句,是“于”表被动的被动句,结合上下文分析,可以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又如“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一句,这句应是疑问句,疑问句中代词“何”提前,是宾语前置的判断标志,这句话分析理解应该是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三、挖掘文章思想
每一篇文言文中都暗含着作者感悟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高中课文所选的多数文言文,对于现如今依然有着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对学生思维的开拓发展,人格、品质的培养依然有着不小影响。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深度剖析挖掘,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对于文章整体有一个较好地把握,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思想内容的技巧。在长期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分析,让学生在把握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授《劝学》这篇课文时,文章的中心思想句是“学不可以已”,这也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然而学生如果只了解到这个层面,容易浅尝辄止,故而教师要挖掘文章思想,进行充分的深入探讨。《劝学》不仅强调学习不可以停止,还强调“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学习需认真、长期持久。也还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的观点。这篇文章大量运用了比喻论证,每个论证都为中心思想、为中心思想的分论点服务,教师通过深挖掘中心思想,能让学生更加明白、认同其中的道理。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在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中的安排,表明着它是一个需要教师耐心教导细心引导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学生长期积累不断掌握的学习过程,无论如何对于文言文学习都不应该心急,想要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教师要夯实、打牢学生根基,不仅注重学生对于重点字词、文言文句型的积累掌握,还要深挖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读懂文言文,在学习中有“至千里”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和文言文答题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永龙.高中文言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文学教育(上),2016(06)
[2]胡卫清.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