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道存与杜甫基因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fla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第一次接触行顺的诗歌。在他提供过来的这组诗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一种“大道不得出”与“铁屋中呐喊”的精神苦闷,它们如雾霾,弥散于那些浸透足够生命体验的诗句,以至于关闭文档闭上眼,仍能感应诗人撒向虚空的精神力如暗物质一样在涌动着。而在这组诗的选择上,诗人行顺并不避讳良莠不齐,不管是出于忙碌的无暇遴选,还是无意识里的随性,这份没有精挑细选的文本恰好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样本,它所呈现的远近高低各不同与泥沙俱下的风貌,正可以作为我们蠡测行顺诗歌的向导。当然,我的解读并非完全是基于那组诗,还佐以他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阐发。
  当代诗人多以师法西方诗歌为能事,或以模仿西方诗歌的架构、语言句式而沾沾自喜,并据此画地为牢,以一种偏见或庸见去观照与评价他人的诗歌创作,给“不似我者”的非我族类予以否定甚至打击,而对是我者则采取击节赞赏之态,久而久之,诗歌便沦落为小圈子内陈陈相因的傲慢与偏见。我这么说,没有任何贬低西方诗歌的意思,我想表达和关心的是,当诗人们一层层剥离附加于己身的西方舶来品术语,以及翻译腔的身段,他是否还能够正常地构建诗意空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百年新诗史与西方现代诗的整个发展历程相比,仍显得单薄与贫瘠,在面对西方尤其欧美诗歌的强势影响下,采用何种策略作为自己写作的切入方式,也成为当代中国诗人自摆弄文字之日起就面临的一个艰难选择。
  “躺在我碗里的,都来自我的脚下/我爬过的高山,长满了大树……”(《土地是万能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斑斓的猛虎和一尾孱弱的懒猫”(《敬君三杯酒》);“想到這里,那些我拜过的菩萨就演变为同一个/那些闪光的地名就不再发出销魂的召唤”(《论写作》);“构林过去是襄阳/进入湖北,天开始下雨”(《入襄阳记》);“汉水已过。我的身前/再无如此辽阔的平原。/此后丘陵、高山沿楚地生长/河山陷入崎岖”(《在古隆中回望汉水》)……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自然知道行顺选择的是一条有别于潮流的道路,他以一种并不“先锋”,甚至看起来有些土里土气的方式,在处理内心深海与斑驳人世的紧张感,词语就是天平上的砝码。
  有一句网络流行语叫“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观过的电影,看过的风景和爱过的人”。援引这句话,是想说词语不仅是诗人暴露在世人面前的衣裳,也关涉着诗人的个性与形象。诗人诗歌里写下的每一个词,都会将自己的心性、学识、修养甚至身份,裸呈于从他诗歌世界中经过的读者。我们来看看行顺诗歌中出现的高频词:“土地”“童年”“困苦”“活着”“人世”“疾病”……其实,在我没给出具体文本之时,凭借这些关键词,读者也相当于获得了一把把通往诗人精神世界的钥匙,当读者依次叩开那些门时,他自身的经验便会与诗人聚焦的“今生今世”的世界相通。
  可以这么说,诗人行顺不是那种心游万仞、翱翔九天而“无所待”的理想式诗人,生活与现实注定他无法凌空而行,他只能贴地而走,像《圣经》中受诅咒的蛇,他的视角因此也只能望向低处,他要呈现的便是这样一个滚烫、悲喜交加的世界。这显然异于那些依靠西方范式,经营点多学科术语,贩卖点洋墨水,摆起文化摊的写作,也有别于风花雪月般的小情小调,或善男信女“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浅吟低唱。试看《生命无歌》:
  埃及、大马士革、耶路撒冷
  金字塔、恺撒门、哭墙
  我仅仅知晓它们的名字
  十年前,在无人打扰的自习课上
  我幻想自己的腿足够有力
  而地球将打开它的脸,任我查看
  我怀揣着竖琴
  人类的谣曲里
  将飘荡着我的嗓音
  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如今,我像大多数人一样
  固守着从家到公司的两点一线
  一天忙到晚,来不及赞美,更无暇抱怨
  这首小诗把两种时空(青年与中年、故乡和城市)、两种人生状态(心怀梦想充满激情与忙碌顺从生活)、两种心境(好奇与麻木)并置到了一处,体量虽小,所蕴含的能量却不小。它所揭示的并非个体的乡镇青年梦想幻灭后的心灰,而是所有曾经幻想仗剑走天涯的青年,在步入中年之际,不得不俯身面向生存现实的共同遭遇。于此,联想到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从少年不识愁滋味到识愁,从意气勃发到渐生暮气,只一个“涉世”便打翻所有美好的想象。只不过,在品味到愁的滋味后,辛弃疾还能转而道“天凉好个秋”,而行顺在看清生活没有童话的真实后,却是“来不及赞美,更无暇抱怨”了。
  前文提及在行顺诗歌中看不到多少西方诗歌影响的因素,而《生命无歌》出现的“埃及、大马士革、耶路撒冷/金字塔、恺撒门、哭墙”和《论写作》里出场的“卡夫卡”“博尔赫斯”“海明威”“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西方大师,是否自相悖逆?答案是否定的。其一,这些名词是出于写作需要而采取的资源归置,它们不外乎作为场景或故事发生的道具;其二,西方资源在行顺的诗歌体系中占比少之又少。这一点和学院派们依托学问底蕴,在诗歌里源源不断设置文化密码,有意识营造出包罗万象的语言景观是不同的。
  行顺的诗歌暗合了“目击道存”“直指性命”的美学,那完完全全是东方式的思维与感知,所秉承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感发”传统。像《燕子》一诗,“一连几日不见燕子夫妇的身影/才发现是两只麻雀霸占了它们檐下的家”,采用了《诗经》惯用的“赋”手法作为表达的起始,再由这种“雀占燕巢”的现象类比世间不公。《雾霾中入朔州记》的开篇“出长安,过潼关,入临汾,上吕梁,进朔州”,除了颇有郦道元《水经注》的气息,也随着镜头的切换腾转,把茫茫中原的黄土地铺展在读者眼前,基本也定下了全诗的色调,与结尾“对苦难大地的悲悯”遥相呼应。《大雁》由物及人,从黄昏时分一只游离于雁群之外的大雁,引发联想,不得不说诗人将离群之雁比拟作群体里的吹哨者,是一个充满新意的尝试,它把我们带出了“惊弓之鸟”的经典情景,并赋予边缘雁全新的角色。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云:“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行顺的诗歌或可作为司空图理论的鲜活注脚,他的诗缘情而生,情感是第一驱动力,丰沛的情感使其诗歌拥有立体可感的形象特质,通过抒情的图像化方式,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及精神苦痛,全息展示在世人面前。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没有酷炫的舞台布景,甚至他将带领你进入的是一片灰色的领域,是那些在日常中不起眼随时会被忽略的人事。诸如,扛着钉耙去河坡刨散落的花生的幺叔、拾粪的满仓爷、患小儿麻痹症的小兄弟、流浪汉、建筑工人、刑释犯、菜贩……他目之所及尽是底层众生相,及他们的挣扎与顺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审美概念“不隔”,我观行顺的诗歌便与“不隔”颇为契合,行顺的诗歌通透、不沾滞,没有密集的意象群,没有把自己层层裹在隐喻的洋葱里,也没有超现实与陌生化的扭曲效果,它的指向是清晰的,这与王国维“能感之而能写之”(《人间词话·附录》)的创作原则可谓不谋而合,无论是语言层面上白话的使用,所呈现的不违和感,还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他与客体对象(社会)间的真实体验,都使他能精准、快速地把握对象,并将自己的情志传导出去,最终实现“使了然于一己者,要以之了然于人人”。试以《散步》为例:
  每天我都会去楼下散会步
  从住处走到村口的岗亭旁
  治安员正忙着给进入村子的人
  测体温、登记姓名
  有时,我会默默观察
  他们如何保护这村子
  但更多的时候
  我只是把这段安全的距离
  走上一遍,就回来了
  我已走了三十七年的安全距离
  ——在父母的目光下
  竟毫无察觉,从来没说过谢谢
  在语言上,行顺没有求新求奇的冒进行为,他似乎对炼字锤句这样的雕虫之功与语言排列组合的可能性缺乏兴趣,所追求的是不事雕琢的朴素,在《散步》一诗中你看不到任何讓人惊艳的句子或词语。他的诗多有这样的特点,有篇无句,单拎一个句子会觉得很平常,只有当它们组合成整体,才会生发出最大能量。散步,是一个非常有哲学韵味的方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西哲都喜欢在散步中思索问题,卢梭更有《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的图书传世。这样的题目,若在知识分子手中多半会沦为不食人家烟火的掉书袋比赛,甚至形而上的抽象演绎,但行顺做到了把日常的归还给日常,不用典故与隐喻遮蔽生活的本来面目。当然,在《散步》中我以为行顺还是做了一些加法,实际上此诗最后一节跳跃虽然合理,也强化情感,却使原有的留白尽丧,空间也收窄了。
  其实,行顺诗歌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对苦难现实的勘探,这一点或可视为现代诗中的“杜甫基因”(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而这恰恰是同龄人所回避与缺乏的。《余下的日子》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我”的写作立场、态度:“让我区别于一头野兽的是/对弱者的关注”“作为分行文字的信徒/我了解的是/那黑色的蝌蚪/除了触及灵魂/更应该对事件作最忠实的记录”。诗歌在行顺手中也的的确确拥有“史”的况味,《我没法停住笔》既是个人私有的成长经历,也是外出打工一代共有的遭遇,可谓微缩的社会史:“我曾被中介骗走了仅有的300元钱,/我曾在血汗工厂每天熬15个小时,/仅仅是为了一口吃食。/我也曾被欠薪、殴打,/工作半年没有拿到一点薪酬。/我曾在绝望中被人救起,/活着,依赖于工厂打手和两条大狼狗的慈悲。”在行顺笔下,城乡之间的“差异格局”泾渭分明,一方面他盛赞“土地是万能的”,有“至高无上的温情”(《土地是万能的》),同时又写道“我乡下的老屋已经二十年没住过人了”(《空房子》),故土既是他深情回眸、给予他力量的元初之地,也是他早已疏离的场所。正如在城市,人群边缘中的“我”,既清醒看到“所有走过的路都开始后退、并拢/紧缩进一个叫‘车陂’的/城中村”(《论写作》)的现实处境,另一方面又决定“这辈子哪里都不去/就守在广州/将来,也死在广州(《余生》)”。这种矛盾所折射的正是城镇化进程中,徘徊在城与乡中间,漂泊无根的族群的真实心境。至于《局限性》“在富人小区做了几年保姆的表姐说/这世上哪有疾难困苦/只有吃不完的鱼肉荤腥”,已不再是身份迷失,而是蒙昧与异化了。
  我留意到行顺对现实的苦难与恶,多是直陈或简单发问,缺乏一种直抵核心的追问与勇气,当然诗人的任务与宗教家、社会改革家是不同的,毕竟“指出有一个地狱,当然并不就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把人们救出地狱,如何减弱地狱的火焰。但是,让人们扩大意识,知道我们与别人共享的世界上存在着人行邪恶造成的无穷苦难,这本身似乎就是一种善”(苏珊·桑塔格)。
  责编:郑小琼
其他文献
近期,有幸参加了山东省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参评教师备课准备时间短,上课任务重,这样的安排,更充分的体现教师的能力。一堂好课的呈现不是一时之功,而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体现,只有做到了不断积累,不断磨砺,才会有光华乍现的灿烂,厚积而薄发,水到则渠成。  一、同课异构,尽展风采  本次活动中在选择执教课题上,评委给予了参评教师提高了执教的难度,不同的老师执教同一个课题,实现了同课异构。而正是
期刊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有助于学生情感修养的提高,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度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  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目前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界已经在广泛关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因
期刊
小陈,是本班一位成绩偏中下等的男生。他的性格比较内向,非常容易害羞,胆子也较小。刚开始,我仅仅认定:他“平稳”的成绩与他内向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于是,我开始有意地给予他表现自我的机会。希望,在他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我能够给他一些帮助,让他变得开朗一些,收获自信,从而促进学习成绩的逐步提高。可是根据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渐渐发现:相比较其他内向的孩子而言,这个孩子的问题,已经远不是给予机会就能改变现状那
期刊
当今世界是一个神奇的充满无数机遇和挑战的舞台,而中国的教育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考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正在全力以赴大展宏图努力向发达国家的殿堂迈进,而在此过程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培养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担当起民族脊梁的建设型、创造型人才,拥有创新能力,有变革精神勇于担当的综合性人才,才是中国教育百年大计首要艰巨的任务。  在面向世界的教育中,培养国际型的人才,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期刊
賀绍俊
期刊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是关于猴灵山上那棵古茶树的。故事说的是古茶树属于住在山洞中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一代接一代地精心照顾古茶树,所以树上的茶叶都属于他们。古茶树不同于一般茶树,它又高又大,需要搭长梯才能采摘茶叶。古茶树是洞中人的树神,它的茶叶带给他们旺盛的精力和强大的生殖力,使得这群从战乱中逃出的杂姓人群的血缘延续到了今天。古茶树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不怕干旱。大旱的那一年,大部分茶树都枯死了,古茶树仍然枝
期刊
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起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  ——罗吉尔·培根  内容提要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一、培养孩子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二、培养孩子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三、培养孩子养成复习旧课的习惯;四、培养孩子养成独立思考和善于提问的习惯;五、培养孩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六、培养孩子养成经
期刊
【摘 要】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评价语言至关重要,它总是伴随着教育教学的始终,贯穿于学生学校生活的全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如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评价语言;激励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数学课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是与授课过程中老师高超的课堂用语的艺术分不开的。
期刊
【摘 要】李清照《词论》勾勒了词至北宋的发展简史。历评前辈与同辈词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观点,强调词与诗别,在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词论》意在为时人作词设立标准,故不可不要求严格。“别是一家”不仅在于词要协音律,更在于词的内容要具特色,词专主情致、长于抒情。《词论》是苏词和柳词流行于北宋词坛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生于1084年,自号易安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突发事件不断增加,已影响到我国的可持性发展战略和社会的稳定。初中化学是一门与环境最有关系的基础学科,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环境污。认识绿色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倡导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