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能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情境,学生才会越学越有兴趣.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数学兴趣;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发展和兴趣效能的提高,对他的认识能力及良好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名学生如果对数学产生稳固的兴趣,他就会喜欢上数学,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参加数学方面的各种活动,就能提高数学成绩,促其发展. 我国古代大圣人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利用“顺口溜”编制“口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数学教材没有生动的语言文字,没有故事情节,特别是概念、性质、公式,都给学生乏味的印象,学生不肯学. 因为“顺口溜”是一种口头韵文,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 正因为如此,深受学生欢迎. 所以我常常把它运用于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顺口溜”编制“口诀”,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性质、公式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一)口诀能帮助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并运用数学性质
如: 在教学运用“更比”性质改写比例时,我就出示实例“你能将10 ∶ 5 = 4 ∶ 2改写出另外的七个比例吗?”有的学生费了很大力气、花了好长时间才写出来,有的学生怎么也写不全. 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八个比例式:10 ∶ 5 = 4 ∶ 2,2 ∶ 5 = 4 ∶ 10,10 ∶ 4 = 5 ∶ 2,2 ∶ 4 = 5 ∶ 10,4 ∶ 10 = 2 ∶ 5,5 ∶ 10 = 2 ∶ 4, 5 ∶ 2 = 10 ∶ 4,4 ∶ 2 = 10 ∶ 5. 进而得出“四数成比例,八个不能少;两个靠等号,两个左右跳”的口诀. 运用字母则可以表示为:如果“a × b = c × d”,则有“a ∶ c = d ∶ b,b ∶ c = d ∶ a,a ∶ d = c ∶ b,b ∶ d = c ∶ a,c ∶ a = b ∶ d,d ∶ a = b ∶ c,c ∶ b = a ∶ d,d ∶ b = a ∶ c”.有了这个口诀,再让学生改写比例式,他们就很快,并且轻而易举的完成了.
(二)口诀能帮助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并运用数学公式
例如,在教学单项式乘多项式与提取公因式分解因式的关系时,可用实例:“(25 + 2.5 - 0.25) × 4 = 25 × 4 + 2.5 × 4 - 0.25 × 4”和“2 × 125 + 125 × 3 - 125 × 15 = (2 + 3 - 15) × 125”,引导学生可得口诀“有括号,去括号,去掉括号,各相乘;无括号,添括号,相同外面只一个,不同都在括号里”. 用字母表示为:“a(b + c + d) = ab + ac + ad ”和“ ab + ac + ad = a(b + c + d) ”.学生就能结合题目特点,快速计算或分解因式. 再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a + b)2 = a2 + 2ab + b2和,(a - b)2 = a2 - 2ab + b2”后,可引导学生得出:“首平方,尾平方,积的二倍加中央,等于两数和平方;首平方,尾平方,积的二倍减中央,等于两数差平方.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与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乘法计算或进行因式分解了.
二、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胆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的是有用的数学. 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也唯有此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同时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反过来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东西. 这样既体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也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架长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8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讲解分析,而是让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大胆发表见解. 各组同学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此时我适时地给同学们以点拨,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时候,才会对它真正地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识.
三、 注重直观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 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识上的东西,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 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 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很多,任课老师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注意到直观形象教学的局限性,不能滥用,要特别注意类比的事物与新的概念法则间的内在联系,慎重考虑他们之间比较的科学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能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情境,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有兴趣.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数学兴趣;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发展和兴趣效能的提高,对他的认识能力及良好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名学生如果对数学产生稳固的兴趣,他就会喜欢上数学,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参加数学方面的各种活动,就能提高数学成绩,促其发展. 我国古代大圣人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利用“顺口溜”编制“口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数学教材没有生动的语言文字,没有故事情节,特别是概念、性质、公式,都给学生乏味的印象,学生不肯学. 因为“顺口溜”是一种口头韵文,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 正因为如此,深受学生欢迎. 所以我常常把它运用于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顺口溜”编制“口诀”,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性质、公式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一)口诀能帮助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并运用数学性质
如: 在教学运用“更比”性质改写比例时,我就出示实例“你能将10 ∶ 5 = 4 ∶ 2改写出另外的七个比例吗?”有的学生费了很大力气、花了好长时间才写出来,有的学生怎么也写不全. 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八个比例式:10 ∶ 5 = 4 ∶ 2,2 ∶ 5 = 4 ∶ 10,10 ∶ 4 = 5 ∶ 2,2 ∶ 4 = 5 ∶ 10,4 ∶ 10 = 2 ∶ 5,5 ∶ 10 = 2 ∶ 4, 5 ∶ 2 = 10 ∶ 4,4 ∶ 2 = 10 ∶ 5. 进而得出“四数成比例,八个不能少;两个靠等号,两个左右跳”的口诀. 运用字母则可以表示为:如果“a × b = c × d”,则有“a ∶ c = d ∶ b,b ∶ c = d ∶ a,a ∶ d = c ∶ b,b ∶ d = c ∶ a,c ∶ a = b ∶ d,d ∶ a = b ∶ c,c ∶ b = a ∶ d,d ∶ b = a ∶ c”.有了这个口诀,再让学生改写比例式,他们就很快,并且轻而易举的完成了.
(二)口诀能帮助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并运用数学公式
例如,在教学单项式乘多项式与提取公因式分解因式的关系时,可用实例:“(25 + 2.5 - 0.25) × 4 = 25 × 4 + 2.5 × 4 - 0.25 × 4”和“2 × 125 + 125 × 3 - 125 × 15 = (2 + 3 - 15) × 125”,引导学生可得口诀“有括号,去括号,去掉括号,各相乘;无括号,添括号,相同外面只一个,不同都在括号里”. 用字母表示为:“a(b + c + d) = ab + ac + ad ”和“ ab + ac + ad = a(b + c + d) ”.学生就能结合题目特点,快速计算或分解因式. 再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a + b)2 = a2 + 2ab + b2和,(a - b)2 = a2 - 2ab + b2”后,可引导学生得出:“首平方,尾平方,积的二倍加中央,等于两数和平方;首平方,尾平方,积的二倍减中央,等于两数差平方.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与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乘法计算或进行因式分解了.
二、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胆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的是有用的数学. 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也唯有此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同时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反过来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东西. 这样既体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也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架长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8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讲解分析,而是让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大胆发表见解. 各组同学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此时我适时地给同学们以点拨,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时候,才会对它真正地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识.
三、 注重直观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 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识上的东西,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 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 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很多,任课老师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注意到直观形象教学的局限性,不能滥用,要特别注意类比的事物与新的概念法则间的内在联系,慎重考虑他们之间比较的科学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能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情境,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