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问题学生”的形成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和学校、社会方面的原因。高校要重视“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为出发点,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制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帮助“问题学生”成长成材;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做好“问题学生”的引导工作。
关键词:问题学生;高校;自我意识;教育策略
一、高校“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
“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还有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高校“问题学生”普遍存在抗挫折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等问题。这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晚上熬夜甚至通宵打游戏,白天逃课睡觉或者上课玩手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不能做到客观的认识自我、正确的自我;不能积极的悦纳自我和有效的控制自我;无法建立健康良好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目标缺失也是“问题学生”的一大成因。这些学生经过高三的辛苦拼搏却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或者没有学到自己心仪的专业,或者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之前的设想不一样,进而对未来产生了迷茫,加之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缺少学习的动力,缺乏青年大学生应有的朝气和动力,大学四年抽烟、喝酒、打游戏、逃课,浑浑噩噩。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产生高校“问题学生”的一大原因。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西部地区人涌入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打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祖辈抚养长大的“留守儿童”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娇生惯养、情感淡漠、思想叛逆等行为,进入高校后这些学生要么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要么表现的自私自利、缺乏必要的同理心;要么表现为过于自我,缺乏与人沟通的良好能力。部分“问题学生”虽然不是留守儿童,但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管教,使其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怀和温暖;部分家庭对孩子过于娇惯和溺爱,包容纵容孩子的种种不良习惯,均是形成“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
(三)学校与社会原因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开放的国门和便捷的网络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不良思潮。青年学生涉世未深,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容易迷失。例如微博、朋友圈、淘宝直播等网络平台纷纷宣扬“时尚”、“前卫”的消费观——“卖肾”买iPhone还是“吃土”、“剁手”也要用高档化妆品的消费观念,让部分大学生面对互联网+时代五花八门的消费诱导失去了应有的理智。部分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茫然不知所措,产生“学习无用论”,找不到学习目标和奋斗目标。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逐年大众化带来的师生比例失调,使得不少的“问题学生”无法消融在萌芽状态,一直到“问题学生”的“问题”发生发展到严重的状态时才来亡羊补牢。例如高校辅导员本应是是解决高校“问题学生”主要力量,但不少高校辅导员既要负责200多学生的学习教育工作,又要处理各种教学行政事务,疲于应付,使得不少的“问题学生”在“问题”产生初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1]
二、高校“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高校要重视“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为出发点,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制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帮助“问题学生”成长成材;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做好“问题学生”的引导工作。
(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为出发点,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制力
“自我”是一个相当立体丰富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良好的自我形象,是帮助大学生成就成功人生、快乐人生的基础。高校要以培养“问题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为出发点,帮助其正确的认识自我,全面客观的评价自我,欣然的接受自我,学会有效的控制自我。这要求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学会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制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帮助“问题学生”成长成材
高校在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导学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帮助大学生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问题学生”成长成才。
(三)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做好“问题学生”的引导工作
高校在做好“问题学生”的帮扶工作时,可以参考共青团中央提出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从加强舆论导向出发,用先进学生的事迹感染“问题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竞赛、讲座、学术研究、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活动,引导“问题学生”的注意力转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引导工作。[2]
三、结语
无论是在“985”高校还是三本院校,均存在一定比例的“问题学生”,若不重视这部分学生的帮扶转化,不但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还会对学校、班级产生不良影响。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问题学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要引导得当,“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转化为优秀学生。这要求高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为出发点,做好“問题学生”的引导工作,切实帮助“问题学生”成长成材。
参考文献:
[1]王志发,张永红.高校“问题学生”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2:109-111.
[2]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杜波(1987—),男,汉族,四川绵阳人,本科,外事科工作人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问题学生;高校;自我意识;教育策略
一、高校“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
“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还有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高校“问题学生”普遍存在抗挫折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等问题。这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晚上熬夜甚至通宵打游戏,白天逃课睡觉或者上课玩手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不能做到客观的认识自我、正确的自我;不能积极的悦纳自我和有效的控制自我;无法建立健康良好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目标缺失也是“问题学生”的一大成因。这些学生经过高三的辛苦拼搏却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或者没有学到自己心仪的专业,或者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之前的设想不一样,进而对未来产生了迷茫,加之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缺少学习的动力,缺乏青年大学生应有的朝气和动力,大学四年抽烟、喝酒、打游戏、逃课,浑浑噩噩。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产生高校“问题学生”的一大原因。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西部地区人涌入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打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祖辈抚养长大的“留守儿童”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娇生惯养、情感淡漠、思想叛逆等行为,进入高校后这些学生要么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要么表现的自私自利、缺乏必要的同理心;要么表现为过于自我,缺乏与人沟通的良好能力。部分“问题学生”虽然不是留守儿童,但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管教,使其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怀和温暖;部分家庭对孩子过于娇惯和溺爱,包容纵容孩子的种种不良习惯,均是形成“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
(三)学校与社会原因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开放的国门和便捷的网络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不良思潮。青年学生涉世未深,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容易迷失。例如微博、朋友圈、淘宝直播等网络平台纷纷宣扬“时尚”、“前卫”的消费观——“卖肾”买iPhone还是“吃土”、“剁手”也要用高档化妆品的消费观念,让部分大学生面对互联网+时代五花八门的消费诱导失去了应有的理智。部分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茫然不知所措,产生“学习无用论”,找不到学习目标和奋斗目标。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逐年大众化带来的师生比例失调,使得不少的“问题学生”无法消融在萌芽状态,一直到“问题学生”的“问题”发生发展到严重的状态时才来亡羊补牢。例如高校辅导员本应是是解决高校“问题学生”主要力量,但不少高校辅导员既要负责200多学生的学习教育工作,又要处理各种教学行政事务,疲于应付,使得不少的“问题学生”在“问题”产生初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1]
二、高校“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高校要重视“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为出发点,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制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帮助“问题学生”成长成材;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做好“问题学生”的引导工作。
(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为出发点,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制力
“自我”是一个相当立体丰富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良好的自我形象,是帮助大学生成就成功人生、快乐人生的基础。高校要以培养“问题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为出发点,帮助其正确的认识自我,全面客观的评价自我,欣然的接受自我,学会有效的控制自我。这要求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学会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制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帮助“问题学生”成长成材
高校在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导学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帮助大学生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问题学生”成长成才。
(三)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做好“问题学生”的引导工作
高校在做好“问题学生”的帮扶工作时,可以参考共青团中央提出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从加强舆论导向出发,用先进学生的事迹感染“问题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竞赛、讲座、学术研究、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活动,引导“问题学生”的注意力转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引导工作。[2]
三、结语
无论是在“985”高校还是三本院校,均存在一定比例的“问题学生”,若不重视这部分学生的帮扶转化,不但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还会对学校、班级产生不良影响。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问题学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要引导得当,“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转化为优秀学生。这要求高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为出发点,做好“問题学生”的引导工作,切实帮助“问题学生”成长成材。
参考文献:
[1]王志发,张永红.高校“问题学生”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2:109-111.
[2]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杜波(1987—),男,汉族,四川绵阳人,本科,外事科工作人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