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时代以来,世界形势风云聚变,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的想法和做法都超前了,“对”与“错”,“好”与“坏”,在他们的心中没有一个衡量标准,如果管控不好,将会导致他们走向极端,对校园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都会带来影响。这个时候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导向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决定他们核心素养的养成,决定着道路的宽度,道路的延伸,这个时候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德育教育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赫尔巴特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具备一定知识,进而具备一定的理解力,才易于接受一定的观念,“愚蠢的人是不可能有德行的”。道德教育之所以离不开教学,其原因就在于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知识。德育教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它渗透到任何学科的教学,科学教学也不例外,首当其冲。那么怎样才能在科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教学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校园环境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战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校利用网络、电子橱窗,展示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展出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通过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心理上引起共鸣,知道一个国家的建立是多么的不容易,许多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在逆境中奋斗,牺牲自己,甚至整个家庭,才建立新中国。许多科学家放弃高薪,不受威胁,毅然决然地踏上回国之路,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一生。每个小学生都要懂得: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到底为谁学,让爱国主义情怀在胸中澎湃、荡漾。
每学期的开学之初,一对一的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训,传递正能量,激发学习激情,警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坚定不移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让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怀永远扎根于学生心中。
二、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学生的精神品质
教师作为引导者,领路人,始终践行“以身作則,师德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具体的科学教学中,多找有关科学方面的前沿书籍,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魔术”、“游戏”等,然后用科学知识破解,与学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在书香坏境中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知识、有情怀、有激情、有担当和奋斗精神的人。闲暇之余,陪学生唱歌,陪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让他们知道,翻看网络,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结不出水果来,只有实践,身临其境才能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样,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境才会更加成熟,发生质的变化,人格魅力才会彰显,报国的拳拳之心就会渗透到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拼搏之中,老师的“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将会无限放大。
三、结合学科特点 联系教材实际 走进生活
在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实际,结合学科的特点,清晰地梳理知识之间的脉络与学生精神世界的联系,潜移默化,慢慢地注入,决不能强加,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令他们望而生畏,将德育教育拒之于千里之外,失去了德育教育的意义。德育教育要“活”不要“死”,要体现“活”的德育教育,必须要顺应时代特点,不拘泥于传统的条条框框,抓住现代学生的心理,杜绝他们的心理主导:我的世界我做主、我命由我不由天,只要我心中想的、眼中看到的与你们不一样,那么,请你们远离我。学生的这种心里,一旦扎根于心,非常可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要想德育教育一步到位,必须教育有法,有章可循的轨迹,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东西,剥茧抽丝,就像高飞的风筝始终被细线拽着一样。只要看到学生瞪着大大的眼睛望着你,眼神熠熠发光,说明德育教育已经成功,已经渗透到他们幼小的心灵之中,在心底扎根驻足了。例如,小学科学中“我们校园中的树木”,课本上讲了如何区分树木的种类、特征、它们的生长情况,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心中的大树。我听了许多老师上的公开课,它们讲得非常精彩、动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特别高,德育教育也渗透了一些,也算是一堂合格的公开课,但我认为美中不足的,这种德育教育是强加在学生心灵上,学生有点沉重,是“死”的德育教育。我在上该节课时,将学生领到教室外面,先让他们找寻喜欢的树种,并用喜欢的颜色画下来,尽可能细化,把树叶的脉络描绘出来更好,完成以后,把它们带到一颗被他们玩的直不起腰的一颗小树旁边,让他们用眼睛、用心去观看,用心体会小树该如何生长?当学生看到树枝被压弯,树皮被扒光,树下的花草被践踏得不成样子时,满眼的羞愧,一个个低下了头,鸦雀无声,无所适从。我问到:“该怎么做呢?”,哗,学生的话匣子猛地打开,就如何保护树木、爱护花草,自己应该怎么做,甚至有的学生大胆的就保护环境、美化天空谈了自己肤浅的见解,有的学生树立了当“环境学家”的理想等等,一幅“活”的德育教育画卷圆满完成。
四、研学活动是德育教育的另一个战场
大自然是美丽的,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奥秘也是无穷的,要了解大自然,只有贴近它、走进它。一个成功的教育不是在课堂上培育出来的,“活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增长阅历,丰富知识。走出课堂,亲身感受到花草树木的芬芳,环境的优美、恬静,看到小草的力量,内心迸发出一股积极向上,要为祖国争光,要为祖国的发展奉献青春的念头,各种制度、规则水到渠成的在脑海里打下烙印。
学生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工程,只要我们潜心尽力,不遗余力率先垂范,一定会出现一片湛蓝的天空。
进入新时代以来,世界形势风云聚变,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的想法和做法都超前了,“对”与“错”,“好”与“坏”,在他们的心中没有一个衡量标准,如果管控不好,将会导致他们走向极端,对校园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都会带来影响。这个时候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导向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决定他们核心素养的养成,决定着道路的宽度,道路的延伸,这个时候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德育教育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赫尔巴特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具备一定知识,进而具备一定的理解力,才易于接受一定的观念,“愚蠢的人是不可能有德行的”。道德教育之所以离不开教学,其原因就在于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知识。德育教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它渗透到任何学科的教学,科学教学也不例外,首当其冲。那么怎样才能在科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教学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校园环境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战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校利用网络、电子橱窗,展示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展出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通过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心理上引起共鸣,知道一个国家的建立是多么的不容易,许多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在逆境中奋斗,牺牲自己,甚至整个家庭,才建立新中国。许多科学家放弃高薪,不受威胁,毅然决然地踏上回国之路,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一生。每个小学生都要懂得: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到底为谁学,让爱国主义情怀在胸中澎湃、荡漾。
每学期的开学之初,一对一的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训,传递正能量,激发学习激情,警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坚定不移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让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怀永远扎根于学生心中。
二、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学生的精神品质
教师作为引导者,领路人,始终践行“以身作則,师德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具体的科学教学中,多找有关科学方面的前沿书籍,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魔术”、“游戏”等,然后用科学知识破解,与学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在书香坏境中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知识、有情怀、有激情、有担当和奋斗精神的人。闲暇之余,陪学生唱歌,陪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让他们知道,翻看网络,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结不出水果来,只有实践,身临其境才能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样,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境才会更加成熟,发生质的变化,人格魅力才会彰显,报国的拳拳之心就会渗透到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拼搏之中,老师的“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将会无限放大。
三、结合学科特点 联系教材实际 走进生活
在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实际,结合学科的特点,清晰地梳理知识之间的脉络与学生精神世界的联系,潜移默化,慢慢地注入,决不能强加,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令他们望而生畏,将德育教育拒之于千里之外,失去了德育教育的意义。德育教育要“活”不要“死”,要体现“活”的德育教育,必须要顺应时代特点,不拘泥于传统的条条框框,抓住现代学生的心理,杜绝他们的心理主导:我的世界我做主、我命由我不由天,只要我心中想的、眼中看到的与你们不一样,那么,请你们远离我。学生的这种心里,一旦扎根于心,非常可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要想德育教育一步到位,必须教育有法,有章可循的轨迹,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东西,剥茧抽丝,就像高飞的风筝始终被细线拽着一样。只要看到学生瞪着大大的眼睛望着你,眼神熠熠发光,说明德育教育已经成功,已经渗透到他们幼小的心灵之中,在心底扎根驻足了。例如,小学科学中“我们校园中的树木”,课本上讲了如何区分树木的种类、特征、它们的生长情况,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心中的大树。我听了许多老师上的公开课,它们讲得非常精彩、动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特别高,德育教育也渗透了一些,也算是一堂合格的公开课,但我认为美中不足的,这种德育教育是强加在学生心灵上,学生有点沉重,是“死”的德育教育。我在上该节课时,将学生领到教室外面,先让他们找寻喜欢的树种,并用喜欢的颜色画下来,尽可能细化,把树叶的脉络描绘出来更好,完成以后,把它们带到一颗被他们玩的直不起腰的一颗小树旁边,让他们用眼睛、用心去观看,用心体会小树该如何生长?当学生看到树枝被压弯,树皮被扒光,树下的花草被践踏得不成样子时,满眼的羞愧,一个个低下了头,鸦雀无声,无所适从。我问到:“该怎么做呢?”,哗,学生的话匣子猛地打开,就如何保护树木、爱护花草,自己应该怎么做,甚至有的学生大胆的就保护环境、美化天空谈了自己肤浅的见解,有的学生树立了当“环境学家”的理想等等,一幅“活”的德育教育画卷圆满完成。
四、研学活动是德育教育的另一个战场
大自然是美丽的,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奥秘也是无穷的,要了解大自然,只有贴近它、走进它。一个成功的教育不是在课堂上培育出来的,“活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增长阅历,丰富知识。走出课堂,亲身感受到花草树木的芬芳,环境的优美、恬静,看到小草的力量,内心迸发出一股积极向上,要为祖国争光,要为祖国的发展奉献青春的念头,各种制度、规则水到渠成的在脑海里打下烙印。
学生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工程,只要我们潜心尽力,不遗余力率先垂范,一定会出现一片湛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