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怎样通过自己的职业语言来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呢?依个人的浅见,起码要具备“七性”:即思想性、准确性、逻辑性、趣味性、启发性、形象性、规范性。
一、思想性
这是对语文教师职业语言最根本的要求。作为被人们称之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用健康的语言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像在讲《崇高的理想》、《超越死亡的对话》等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时,更要对学生加强革命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决不允许污秽语言,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精神污染。
二、准确性
这是对语文教师职业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语文教师的职业语言不准确,轻则让人费解,重则产生岐义,甚至闹出笑话。如有个教师曾讲过这样两句话:“文章最后一部分以直接的愤怒谴责反动派作结束”、“下周星期日下午,我说服妈妈和你一同去。”第一句话中的“直接的”令人费解。第二句话让人听了以后,则不知到底是“我”去还是“妈妈”去,因而产生了歧义。吕叔湘先生在《论“基本属实”》和《“偃旗息鼓”与“圆满结束”》两篇短文中就很严肃地指出了用词不准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因此,语文教师使用职业语言时必须做到准确无误,观点鲜明,毫不含糊。无论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讲解词义;也无论是对课文进行分析、归纳、演绎,还是对问题进行推理、判断、作结,都应该用精确的语言予以表达。做到丁卯分明,杜绝使用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言辞(当然讲模糊语言除外)。同时,语文教师在使用职业语言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平时讲话、作文养成准确用词的习惯。为此,教师有必要把那些相近、容易混淆的词语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它们的异同。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成果”、“后果”与“结果”等等之类的词语,使学生对它们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这对于那些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三、逻辑性
语文教师的职业语言除了让学生听清楚、明白外,还必须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既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也要注意理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其首要问题就是教师的语言要富有逻辑性。如我在讲授文言文时,常按照下面的逻辑结构图式抓住重点进行讲解。
这样,脉络分明。根据上表中的知识点来讲析比从头到尾串讲重点要突出些,学生也容易领会,教学效果较好。
四、趣味性
所谓趣味性就是要求语文教师的职业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古人提倡的“寓教于乐”和现在很多人主张实行的“愉快教学法”,其总体要求就是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利用职业语言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呢?我个人的体会是:1、要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情绪才能活跃起来,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好学精神。为此,教师必须做到精神饱满、教态自然大方、亲切感人,使学生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2、要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关键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要有吸引力。如我在讲析鲁迅先生的《自嘲》诗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郭沫若、茅盾等人在一起谈论鲁迅先生是一头革命的“老黄牛”时,郭老曾风趣地说:“先生是牛,那么,我就是牛尾巴。”茅盾先生则谦虚地说:“那我就是牛尾巴上面的毛。”这个小故事,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同时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理解。又如有一次,我听一位教师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这一节内容时,他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30年代爆发经济危机期间,美国一家煤矿工人家庭的母子,在一个寒冷的严冬,有这样一段令人心碎的对话。儿子问他的母亲:“现在天气这样冷,为什么还不生火炉?”母亲回答:“我们买不起煤。”年幼天真的儿子并不懂其中的奥妙,反而进一步问:“为什么买不起煤?”母亲回答:“因为你爸爸失业了。”儿子问:“爸爸不是掘煤工人吗?”母亲答:“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这段对话既有趣味性,又有幽默感,也很能说明问题,学生听了印象很深,教学效果很好,值得大家借鉴。3、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我在讲授《雨中登泰山》和《长江三峡》等课文时,就利用泰山和三峡的挂图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实施课堂趣味性的办法除上述提及的还有很多,诸如讲幽默、笑话之类。但要明确主次,不要喧宾夺主,而要做到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里所描写“东家之子”的美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也就要求恰到好处,不要为趣味性而趣味性。
五、启发性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这就要求教师的职业语言具有启发性。所谓启发性原理就是用已有的知识去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进行比较,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精确性,做到举一反三。达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和“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但是,运用启发性最好能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做法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形象性
就是要求教师的职业语言做到生动、明白、通俗。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且常用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熟语来加强表达效果。如赞美一个人红光满面时,可比喻为像三月盛开的桃花。如讲一个处境艰难而恰巧又有人求助时,可用歇后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来形容等等。这样学生对教师所讲的东西就会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七、规范性
语言的规范性对语文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等闲视之。早在1986年1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这里的规范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语法的规范性;一是指语音的规范性。有的教师职业语音不符合语法,甚至语病百出,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有位教师说:“这出戏描写了尖锐的矛盾斗争冲突。”其中的“冲突”重复多余。又如有位教师曾说:“通过学习十五大精神,这个人的思想改善很大。”其中的“改善”宜改为“进步”才符合语法规范。类似这样的情况虽然不很多,但不可掉以轻心。语音的规范性,就是要求语文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切忌讲土话或当地“官话”。由于受某些教师土话或当地“官话”的影响,有的学生(尤其是乡村学校的学生)一要求用普通话答问或与人交谈,就感到不自然,说话吞吞吐吐,甚至出现“卡壳”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教师的职业语言是否规范和平时忽视培养学生讲普通话的习惯有直接的关系。另外,强调语音的规范性,还有一点要求就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要尽量克服某些口头禅,如:“这个,这个”、“是不是”、“嗯,啊”等等。上述种种不利因素,大大地阻碍了推广普通话和促进汉语规范化的进程。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广普通话,纯洁祖国的语言,必须首先要做到汉语规范化。这还有待于全体同仁长期共同努力。
总之,语文教师的职业语言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并非目的,贵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思想性
这是对语文教师职业语言最根本的要求。作为被人们称之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用健康的语言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像在讲《崇高的理想》、《超越死亡的对话》等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时,更要对学生加强革命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决不允许污秽语言,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精神污染。
二、准确性
这是对语文教师职业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语文教师的职业语言不准确,轻则让人费解,重则产生岐义,甚至闹出笑话。如有个教师曾讲过这样两句话:“文章最后一部分以直接的愤怒谴责反动派作结束”、“下周星期日下午,我说服妈妈和你一同去。”第一句话中的“直接的”令人费解。第二句话让人听了以后,则不知到底是“我”去还是“妈妈”去,因而产生了歧义。吕叔湘先生在《论“基本属实”》和《“偃旗息鼓”与“圆满结束”》两篇短文中就很严肃地指出了用词不准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因此,语文教师使用职业语言时必须做到准确无误,观点鲜明,毫不含糊。无论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讲解词义;也无论是对课文进行分析、归纳、演绎,还是对问题进行推理、判断、作结,都应该用精确的语言予以表达。做到丁卯分明,杜绝使用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言辞(当然讲模糊语言除外)。同时,语文教师在使用职业语言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平时讲话、作文养成准确用词的习惯。为此,教师有必要把那些相近、容易混淆的词语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它们的异同。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成果”、“后果”与“结果”等等之类的词语,使学生对它们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这对于那些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三、逻辑性
语文教师的职业语言除了让学生听清楚、明白外,还必须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既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也要注意理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其首要问题就是教师的语言要富有逻辑性。如我在讲授文言文时,常按照下面的逻辑结构图式抓住重点进行讲解。
这样,脉络分明。根据上表中的知识点来讲析比从头到尾串讲重点要突出些,学生也容易领会,教学效果较好。
四、趣味性
所谓趣味性就是要求语文教师的职业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古人提倡的“寓教于乐”和现在很多人主张实行的“愉快教学法”,其总体要求就是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利用职业语言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呢?我个人的体会是:1、要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情绪才能活跃起来,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好学精神。为此,教师必须做到精神饱满、教态自然大方、亲切感人,使学生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2、要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关键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要有吸引力。如我在讲析鲁迅先生的《自嘲》诗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郭沫若、茅盾等人在一起谈论鲁迅先生是一头革命的“老黄牛”时,郭老曾风趣地说:“先生是牛,那么,我就是牛尾巴。”茅盾先生则谦虚地说:“那我就是牛尾巴上面的毛。”这个小故事,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同时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理解。又如有一次,我听一位教师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这一节内容时,他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30年代爆发经济危机期间,美国一家煤矿工人家庭的母子,在一个寒冷的严冬,有这样一段令人心碎的对话。儿子问他的母亲:“现在天气这样冷,为什么还不生火炉?”母亲回答:“我们买不起煤。”年幼天真的儿子并不懂其中的奥妙,反而进一步问:“为什么买不起煤?”母亲回答:“因为你爸爸失业了。”儿子问:“爸爸不是掘煤工人吗?”母亲答:“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这段对话既有趣味性,又有幽默感,也很能说明问题,学生听了印象很深,教学效果很好,值得大家借鉴。3、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我在讲授《雨中登泰山》和《长江三峡》等课文时,就利用泰山和三峡的挂图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实施课堂趣味性的办法除上述提及的还有很多,诸如讲幽默、笑话之类。但要明确主次,不要喧宾夺主,而要做到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里所描写“东家之子”的美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也就要求恰到好处,不要为趣味性而趣味性。
五、启发性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这就要求教师的职业语言具有启发性。所谓启发性原理就是用已有的知识去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进行比较,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精确性,做到举一反三。达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和“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但是,运用启发性最好能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做法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形象性
就是要求教师的职业语言做到生动、明白、通俗。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且常用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熟语来加强表达效果。如赞美一个人红光满面时,可比喻为像三月盛开的桃花。如讲一个处境艰难而恰巧又有人求助时,可用歇后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来形容等等。这样学生对教师所讲的东西就会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七、规范性
语言的规范性对语文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等闲视之。早在1986年1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这里的规范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语法的规范性;一是指语音的规范性。有的教师职业语音不符合语法,甚至语病百出,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有位教师说:“这出戏描写了尖锐的矛盾斗争冲突。”其中的“冲突”重复多余。又如有位教师曾说:“通过学习十五大精神,这个人的思想改善很大。”其中的“改善”宜改为“进步”才符合语法规范。类似这样的情况虽然不很多,但不可掉以轻心。语音的规范性,就是要求语文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切忌讲土话或当地“官话”。由于受某些教师土话或当地“官话”的影响,有的学生(尤其是乡村学校的学生)一要求用普通话答问或与人交谈,就感到不自然,说话吞吞吐吐,甚至出现“卡壳”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教师的职业语言是否规范和平时忽视培养学生讲普通话的习惯有直接的关系。另外,强调语音的规范性,还有一点要求就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要尽量克服某些口头禅,如:“这个,这个”、“是不是”、“嗯,啊”等等。上述种种不利因素,大大地阻碍了推广普通话和促进汉语规范化的进程。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广普通话,纯洁祖国的语言,必须首先要做到汉语规范化。这还有待于全体同仁长期共同努力。
总之,语文教师的职业语言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并非目的,贵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