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报告中有许多意味深远的关键词,让我这个普通学人不觉眼前一亮的却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而时时唤起内心悠然感动的那个词,竟是平易又厚重的字眼——“人民”。
前不久去南方看望母亲,母亲78岁了,有早期失忆症,身体总体还是健康的。在养老院里陪她住了8天,想起母亲睡觉时手里紧握着一只手电筒,想起母亲叮嘱把门窗关严实了,想起母亲说回去好好工作,我不跟你去北京了,不要拖累你,想起临别时母亲眼里的惜别和牵挂……我就止不住泪奔,心里很纠结,很酸, 觉得自己没做好,对不住母亲。
母亲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个深明大义的人。2009年12月的一天,母亲知道我所在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银发工程基金”短缺资金,她就把自己仅有的10万元养老存款让大姐从银行里提了出来,全部捐给了老基会,鼓励我为天下老年人做好事。母亲说:“你是个博士,你想做的事总会有道理,想办好老年人的事,妈支持……”
中国文人的基本原则是,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济天下。做了十多年建筑艺术的国际组织和研究工作,我认为人类的普世价值首先是人类幸福感的终极关怀问题,有一个不争的共同课题——如何使人类在高龄离世时最后一丝喘息都是有质量的,它的解决方案在哪儿?!在这一点上,母亲把她与我一起献给了这份事业。
我们姊妹三人都是五六十年代生人,是父母的骄傲。父亲去世后,我把母亲接到北京住了十来年。两年前,母亲开始明显忘事了,睡觉老要人陪着,像孩子似的常说害怕自己一个人睡,会重复说着同一件事,眼前的事儿转眼就忘,20年前的事却记得清清楚楚。知道母亲老了,功能在退化,是患了阿尔茨海默病,是早期老年痴呆症。因为母亲的医疗保险都在南方,姐姐们把母亲接回去治疗了。
大姐退休了,前年得了脑溢血,虽然能自理,身体也不方便了。二姐是单位里的一把手,还有两年退休,所以还在没日没夜地工作。前后安排了几个保姆伺候母亲,但是母亲还是愿意一有空儿就睡觉,真怕她睡傻了,但谁拿她都没辙。
今年夏天,我们找了一个森林公园里的养老院,把老妈安置进去了,目标就是要保证母亲的健康因素最大化。谈及硬件部分,肯定不如家里好,可觉得那里远离城区污染,氧离子多,夏天凉爽,像是送母亲去消夏疗养,加上有驻院医生,院长、护工们都很热情地照顾母亲,我们也放心不少。可是,这次回去和母亲住了几日,发现问题挺严重。因为这里是地级市,健康老人在养老院里的很少,母亲在那里算是最健康的了,周边大都是不能自理的老人,担心老妈的精神健康状态,这使得我的心又揪了起来。
“老人安,天下安”,这已是我们中年人面对自己父母安置问题时产生的共同感慨。现在,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相当于欧洲老年人口的总和。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眼下的中年人,一二十年后就是老年人了,我们在妥善安置长辈的同时,就是在解决我们自己不久的未来和下一代整体社会重负的问题。
养老院是可供选择的养老方式之一。中国人口多,居家养老是大方向,无论中国未来的社区开发,还是旧城区的公共服务系统改造,都要下狠劲配置“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高龄服务站”这类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建立托老服务制度,将社区及周边老年人的相关资料详细登记在册,提供类似社区“幼儿园”的运行机制,进行会所托老、家庭护理甚至临终关怀等更周到专业的老年全程系统配套服务,将社区整体建设和服务配套系统提升到一个高水平的新阶段。
旧有的社区内的老年服务,可以通过一些创新建设的措施来补充,比如将房车改造为某种特别的“高龄服务车”,定时定点开到小区里,将信息高科技终端服务系统配备到所需的家庭,安全、及时地解决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健康救治,使老人安心,儿女们放心。
服务于老年人的方法多种多样,说到底,最贴近最切身的老百姓日常生活优质服务方向,不外乎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物质精神这些基本范畴,我们的政府、企业、开发商、城市运营者、管理者要赶紧集合可能的一切力量创造出几个样板来,为广大而平凡的老人营造可居可爱可乐的美好生活环境。
我们一起行动,相信母亲能赶得上……
前不久去南方看望母亲,母亲78岁了,有早期失忆症,身体总体还是健康的。在养老院里陪她住了8天,想起母亲睡觉时手里紧握着一只手电筒,想起母亲叮嘱把门窗关严实了,想起母亲说回去好好工作,我不跟你去北京了,不要拖累你,想起临别时母亲眼里的惜别和牵挂……我就止不住泪奔,心里很纠结,很酸, 觉得自己没做好,对不住母亲。
母亲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个深明大义的人。2009年12月的一天,母亲知道我所在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银发工程基金”短缺资金,她就把自己仅有的10万元养老存款让大姐从银行里提了出来,全部捐给了老基会,鼓励我为天下老年人做好事。母亲说:“你是个博士,你想做的事总会有道理,想办好老年人的事,妈支持……”
中国文人的基本原则是,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济天下。做了十多年建筑艺术的国际组织和研究工作,我认为人类的普世价值首先是人类幸福感的终极关怀问题,有一个不争的共同课题——如何使人类在高龄离世时最后一丝喘息都是有质量的,它的解决方案在哪儿?!在这一点上,母亲把她与我一起献给了这份事业。
我们姊妹三人都是五六十年代生人,是父母的骄傲。父亲去世后,我把母亲接到北京住了十来年。两年前,母亲开始明显忘事了,睡觉老要人陪着,像孩子似的常说害怕自己一个人睡,会重复说着同一件事,眼前的事儿转眼就忘,20年前的事却记得清清楚楚。知道母亲老了,功能在退化,是患了阿尔茨海默病,是早期老年痴呆症。因为母亲的医疗保险都在南方,姐姐们把母亲接回去治疗了。
大姐退休了,前年得了脑溢血,虽然能自理,身体也不方便了。二姐是单位里的一把手,还有两年退休,所以还在没日没夜地工作。前后安排了几个保姆伺候母亲,但是母亲还是愿意一有空儿就睡觉,真怕她睡傻了,但谁拿她都没辙。
今年夏天,我们找了一个森林公园里的养老院,把老妈安置进去了,目标就是要保证母亲的健康因素最大化。谈及硬件部分,肯定不如家里好,可觉得那里远离城区污染,氧离子多,夏天凉爽,像是送母亲去消夏疗养,加上有驻院医生,院长、护工们都很热情地照顾母亲,我们也放心不少。可是,这次回去和母亲住了几日,发现问题挺严重。因为这里是地级市,健康老人在养老院里的很少,母亲在那里算是最健康的了,周边大都是不能自理的老人,担心老妈的精神健康状态,这使得我的心又揪了起来。
“老人安,天下安”,这已是我们中年人面对自己父母安置问题时产生的共同感慨。现在,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相当于欧洲老年人口的总和。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眼下的中年人,一二十年后就是老年人了,我们在妥善安置长辈的同时,就是在解决我们自己不久的未来和下一代整体社会重负的问题。
养老院是可供选择的养老方式之一。中国人口多,居家养老是大方向,无论中国未来的社区开发,还是旧城区的公共服务系统改造,都要下狠劲配置“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高龄服务站”这类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建立托老服务制度,将社区及周边老年人的相关资料详细登记在册,提供类似社区“幼儿园”的运行机制,进行会所托老、家庭护理甚至临终关怀等更周到专业的老年全程系统配套服务,将社区整体建设和服务配套系统提升到一个高水平的新阶段。
旧有的社区内的老年服务,可以通过一些创新建设的措施来补充,比如将房车改造为某种特别的“高龄服务车”,定时定点开到小区里,将信息高科技终端服务系统配备到所需的家庭,安全、及时地解决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健康救治,使老人安心,儿女们放心。
服务于老年人的方法多种多样,说到底,最贴近最切身的老百姓日常生活优质服务方向,不外乎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物质精神这些基本范畴,我们的政府、企业、开发商、城市运营者、管理者要赶紧集合可能的一切力量创造出几个样板来,为广大而平凡的老人营造可居可爱可乐的美好生活环境。
我们一起行动,相信母亲能赶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