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反思如何使生物课堂更高效、更生动,是当下新课改必要而且迫切的任务。本文将通过具体、鲜明的案例探讨、剖析使初中生物课堂真正“活”起来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生物课堂 分组合作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00-01
《战国策·秦策四》中说道:“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没有人天生就是天才,它需要后天的勤奋和积累。反思是积累时的“必须品”,它已成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密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笔者坚信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加上反思的积累,在教研的道路上将快乐的成长着!
做为一名初中生物教研员,善于发现与挖掘生物教学中的“闪光点”与“滞后点”,并反思如何使生物课堂更高效、更生动,是教研员责无旁贷的任务。在一次“同题异构”活动中,华育中学张冬昀老师的课真是“牡丹压群芳”,思想上带给的震撼与情感的交集,使笔者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课后,反思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他是否敢想、敢做。笔者截取了这堂课—— 《生命·爱——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中最精彩的几个环节,并作以分析。
环节一:母爱的伟大。
播放视频:丹东一位伟大的母亲为救患有尿毒证的儿子,要把自己的肾移植给儿子,但因自己胖各指标都偏高,所以她每天都坚持暴走5公里以上。最后不但瘦了下来,并且还救活了自己的儿子。(在观看录像时,有的学生感动得落泪了。)
师:看了这个短片后你有何感受?
生:母爱真伟大,我要做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
师:这个“捐肾救子”的短片给我们诠释了人世间最伟大、最朴实的爱—— 母爱。短片中男孩因患尿毒证需要换肾,那么他的肾脏究竟是怎么了?肾脏这个器官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师:谁能用“三字经”的方式总结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生:肾~形成尿,输尿管~输送尿,膀胱~贮存尿,尿道~排出尿。
师:那你知道泌尿系统中的这些器官谁才是“主演”呢?
生:肾脏。
环节二:实验:观察肾的结构。
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纵剖的猪肾,学生4~6人一组,感觉肾的手感,观察肾的形状和颜色,再用手捏一捏肾,用鼻子闻一闻肾的气味,最后观察其内部结构。
环节三:游戏与探究的交融—— 探究肾单位的结构。
师:老师手中有一根跳绳,谁能用这根绳加上自己的手和手臂,组合成一个肾单位的结构呢?
生(演示):留出绳的头和尾,先缠绕成一个小球(充当肾小球),手掌(充当肾小囊)拖住小球,绳尾部缠绕在手臂(充当肾小管)上。
师:请用桌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一根红毛线和绿毛线,一张白纸和胶带。发挥你的想象,看谁能用这些道具创造出一个既合理又美观的肾单位。
(学生分组探究,把理解后的成果贴到了白纸上。各小组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竞争意识浓厚。)
环节四:爱的传递。
师:回头看看老师课前所放的“捐肾救子”的视频,你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的?
生:要孝顺母亲,听话,不能做个叛逆的孩子。
教学过程分析:
以“让学生探究什么和怎样探究?”为主线:
(1)用感人的视频导入,引发学生对《生命·爱》这个主题深入的思考。学生在感受母爱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肾脏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2)教师问题设计的巧妙,情境创设的新颖,充分引发学生进行探究行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组合作探究,在边观察边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缜密思考的同时,培养了其善于观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3)深度的指导,适当的点拨,是有效教学的必然条件。学生对实验的陌生及对新鲜猪肾的好奇与恐惧,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实验效果。教师深度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不但消减了学生不适应的心理,而且对猪肾的手感、气味这些在平时少之又远的问题,一下子使学生的兴趣倍增,探究起来也就得心应手。(4)尝试多种活动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物课堂的多样化一直是做为教育人追求的目标,学生在参与“三字经”游戏、竞赛PK、创作探究等活动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快乐的发展着。(5)首尾呼应,相得益彰。本堂课的首尾均能体现《生命·爱》这个主题,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师在处理结尾部分时略显稚嫩。若能结合母亲救子捐肾,导出肾脏的重要,引出如何爱护、保护肾脏?再结合社会上愈演愈烈的贩卖人体器官的不法行为,归纳总结出生命与爱的关系,进而突出主题,情感更能得以升华。
教学反思:
(1)初中生具有“三好”的心理特征:好奇、好动、好胜。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和把握好这三个特征,相信“教学”从此会变得“乐学、乐教”。
(2)分组合作,求新无限。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平等中相助、合作中求新,每一问题在小组中将会走向生成、走向激发。
(3)教师要善于抓住生物课程独有的资源优势。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教师要学会“舍远求近”,并能深度挖掘身边的生物资源,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但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努力把探究过程创设成是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亲历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5)走出“封建制”,迈入“新社会”。1978年是开启中国封闭大门的新起点,国家经济开放了,教育也必须要开放。历经三十多载,具体要表现在:
①“内容”的开放。在科技和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教科书已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品”。教师首先要拓宽视野,能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及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其次要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去帮助他们建构科学的概念。②“空间”的开放。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而是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都在积极、努力地探索着如何才能让生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其实教研活动也应该如此,通过这次“同题异构”活动笔者清楚地意识到,教研活动的形式也应多元化和多样化,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朝此方向努力。相信教研活动这潭“死”水若是“活”了起来,教师的信心与热情自然就会“活”起来,一联串的连锁反应就会相继浮出水面—— 学生爱上生物学。
所以说,上天会实现勤劳人的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笔者的成长公式是:行动=行为+动力。行为是反思积累,动力是实践创新。言而总之一句话,心动不如行动!
参考文献
[1] 刘向.战国策·秦策四[M].万卷出版公司,2009.
[2] 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教师成长公式[Z].1989.
[3] 孔子的弟子.论语·述而[M].中华书局,2006.
关键词:生物课堂 分组合作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00-01
《战国策·秦策四》中说道:“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没有人天生就是天才,它需要后天的勤奋和积累。反思是积累时的“必须品”,它已成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密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笔者坚信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加上反思的积累,在教研的道路上将快乐的成长着!
做为一名初中生物教研员,善于发现与挖掘生物教学中的“闪光点”与“滞后点”,并反思如何使生物课堂更高效、更生动,是教研员责无旁贷的任务。在一次“同题异构”活动中,华育中学张冬昀老师的课真是“牡丹压群芳”,思想上带给的震撼与情感的交集,使笔者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课后,反思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他是否敢想、敢做。笔者截取了这堂课—— 《生命·爱——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中最精彩的几个环节,并作以分析。
环节一:母爱的伟大。
播放视频:丹东一位伟大的母亲为救患有尿毒证的儿子,要把自己的肾移植给儿子,但因自己胖各指标都偏高,所以她每天都坚持暴走5公里以上。最后不但瘦了下来,并且还救活了自己的儿子。(在观看录像时,有的学生感动得落泪了。)
师:看了这个短片后你有何感受?
生:母爱真伟大,我要做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
师:这个“捐肾救子”的短片给我们诠释了人世间最伟大、最朴实的爱—— 母爱。短片中男孩因患尿毒证需要换肾,那么他的肾脏究竟是怎么了?肾脏这个器官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师:谁能用“三字经”的方式总结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生:肾~形成尿,输尿管~输送尿,膀胱~贮存尿,尿道~排出尿。
师:那你知道泌尿系统中的这些器官谁才是“主演”呢?
生:肾脏。
环节二:实验:观察肾的结构。
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纵剖的猪肾,学生4~6人一组,感觉肾的手感,观察肾的形状和颜色,再用手捏一捏肾,用鼻子闻一闻肾的气味,最后观察其内部结构。
环节三:游戏与探究的交融—— 探究肾单位的结构。
师:老师手中有一根跳绳,谁能用这根绳加上自己的手和手臂,组合成一个肾单位的结构呢?
生(演示):留出绳的头和尾,先缠绕成一个小球(充当肾小球),手掌(充当肾小囊)拖住小球,绳尾部缠绕在手臂(充当肾小管)上。
师:请用桌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一根红毛线和绿毛线,一张白纸和胶带。发挥你的想象,看谁能用这些道具创造出一个既合理又美观的肾单位。
(学生分组探究,把理解后的成果贴到了白纸上。各小组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竞争意识浓厚。)
环节四:爱的传递。
师:回头看看老师课前所放的“捐肾救子”的视频,你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的?
生:要孝顺母亲,听话,不能做个叛逆的孩子。
教学过程分析:
以“让学生探究什么和怎样探究?”为主线:
(1)用感人的视频导入,引发学生对《生命·爱》这个主题深入的思考。学生在感受母爱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肾脏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2)教师问题设计的巧妙,情境创设的新颖,充分引发学生进行探究行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组合作探究,在边观察边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缜密思考的同时,培养了其善于观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3)深度的指导,适当的点拨,是有效教学的必然条件。学生对实验的陌生及对新鲜猪肾的好奇与恐惧,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实验效果。教师深度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不但消减了学生不适应的心理,而且对猪肾的手感、气味这些在平时少之又远的问题,一下子使学生的兴趣倍增,探究起来也就得心应手。(4)尝试多种活动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物课堂的多样化一直是做为教育人追求的目标,学生在参与“三字经”游戏、竞赛PK、创作探究等活动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快乐的发展着。(5)首尾呼应,相得益彰。本堂课的首尾均能体现《生命·爱》这个主题,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师在处理结尾部分时略显稚嫩。若能结合母亲救子捐肾,导出肾脏的重要,引出如何爱护、保护肾脏?再结合社会上愈演愈烈的贩卖人体器官的不法行为,归纳总结出生命与爱的关系,进而突出主题,情感更能得以升华。
教学反思:
(1)初中生具有“三好”的心理特征:好奇、好动、好胜。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和把握好这三个特征,相信“教学”从此会变得“乐学、乐教”。
(2)分组合作,求新无限。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平等中相助、合作中求新,每一问题在小组中将会走向生成、走向激发。
(3)教师要善于抓住生物课程独有的资源优势。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教师要学会“舍远求近”,并能深度挖掘身边的生物资源,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但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努力把探究过程创设成是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亲历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5)走出“封建制”,迈入“新社会”。1978年是开启中国封闭大门的新起点,国家经济开放了,教育也必须要开放。历经三十多载,具体要表现在:
①“内容”的开放。在科技和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教科书已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品”。教师首先要拓宽视野,能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及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其次要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去帮助他们建构科学的概念。②“空间”的开放。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而是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都在积极、努力地探索着如何才能让生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其实教研活动也应该如此,通过这次“同题异构”活动笔者清楚地意识到,教研活动的形式也应多元化和多样化,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朝此方向努力。相信教研活动这潭“死”水若是“活”了起来,教师的信心与热情自然就会“活”起来,一联串的连锁反应就会相继浮出水面—— 学生爱上生物学。
所以说,上天会实现勤劳人的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笔者的成长公式是:行动=行为+动力。行为是反思积累,动力是实践创新。言而总之一句话,心动不如行动!
参考文献
[1] 刘向.战国策·秦策四[M].万卷出版公司,2009.
[2] 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教师成长公式[Z].1989.
[3] 孔子的弟子.论语·述而[M].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