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學生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在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前提下,创造性地整合身边的各种因素,才能达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运用能力的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以境激趣 诱发能力
兴趣是产生学习愿望和动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想方设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创设好学习情境,以奇激趣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总爱在观察后提出许多的问题,并主动地进行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自身“教”的主观意向转化成为学生们“学”的内在需求。通过设计的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引发新一轮的思考,自主探究。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挖掘与发展。
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能力和数学应用题“说”的语言能力。用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逐渐的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获得数学运算的实际意义,从而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能力的形成。
二、参与操作 锻炼能力
学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当学生懂得问题结果时,只能将知识面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点的储存和识记阶段,并不表示已经形成了对知识的运用技能和具备知识再迁移的能力。只有深刻的懂得得到本知识点的具体过程才能算是拥有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迁移知识的密码。所以我们常说教学的关键在于“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侧重关注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让学生主动性探究学习,以实现自我质疑、自我探索、自我解答、自我深化的引导,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以实物演示出其间的规律来。
在教学“8加几”时,为了让学生们理解“凑十法”的用途,我先扶后放,精心组织学生去摆一摆、试一试,直观形象的接触,发现先把8凑成10,再加几的方法。比如:8 5=( )。我先让学生在桌子上摆好8根小木棍,然后又在另一边摆好5根小木棍。摆完后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放的?要求一共有多少根木棍,我们应该怎么列示呢?又怎么计算?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怎么样能让8变成10呢?同学们很快的从5那边拿过来2个凑成10.再将10加上右边的3。因此,8 5=13 。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自主的感知、探究了“凑十法”。这一过程也潜移默化的教给他们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明白了怎么去学习,怎么去探索这一类的问题。明白了在做数学时可以通过摆一摆、试一试、演一演等方法来进行学习。
三、鼓励提问 培养能力
可以说任何一个发明和创造都源于问,以问作为出发点。学生能否根据情境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提出问题,强化运算的实际意义,学习数学是为了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强化训练学生,鼓励敢于迈出第一步提出问题、会提问题、乐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并逐步养成习惯,为进一步培养自学探究能力服务。
以往的运算教学中,一般都是老师教,学生听。学生随着老师的言语走,缺乏内驱力,只停滞于问题结论的储存阶段。丧失内驱力的情况下数学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说起了。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有意识的树立本节课的问题目标,为孩子们的思维训练导航,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如: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教师要单刀直入的提出:“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或是有什么看法可以先提一提。”学生就会自然的被你引到你的思维中来。“笔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怎么列式呀?”“笔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怎么算呀?”“他和我们以前学的口算有什么不同吗?”等等。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列出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式子。鼓励学生观察后提出新的问题。“在笔算的竖式中是不是要将个位对齐?”“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呢?”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或是操作形式边尝试边学习。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润物无声地培养提出、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养成习惯 深化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的预习,正确的使用课本进行质疑,解决问题,发现真知,还包括课外的阅读练习、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养成“自我评价”习惯的重要性。“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自我检验作出自我评价反馈信息,然后帮助自己进行自我监督和及时的进行自我调节等活动,是知识得以形成、巩固、延伸的学习过程。
学生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意识较低。他们对自己所产生的情况往往很难作出正确、及时的评估,以至于学习上大多处于盲目的主动性中。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完作业后认真检验,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题目和题目中的数据有没有抄错的现象;二是看在具体的运算中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简易,符号、格式有没有出错的现象;三是看运算的过程是否科学,结果是否正确;四是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验算,是否合理。
五、树立榜样 催化能力
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做完一道题后,请同学们一起进行四步验算,逐步培养他们的验算能力,以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求解题方法,催化探究能力。
可以说:从小培养孩子们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运用能力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的使命,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也是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让自己成为一个“懂行”的教师,帮助学生减少思维的盲目性,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拥有自己的主动权。
一、以境激趣 诱发能力
兴趣是产生学习愿望和动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想方设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创设好学习情境,以奇激趣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总爱在观察后提出许多的问题,并主动地进行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自身“教”的主观意向转化成为学生们“学”的内在需求。通过设计的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引发新一轮的思考,自主探究。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挖掘与发展。
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能力和数学应用题“说”的语言能力。用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逐渐的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获得数学运算的实际意义,从而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能力的形成。
二、参与操作 锻炼能力
学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当学生懂得问题结果时,只能将知识面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点的储存和识记阶段,并不表示已经形成了对知识的运用技能和具备知识再迁移的能力。只有深刻的懂得得到本知识点的具体过程才能算是拥有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迁移知识的密码。所以我们常说教学的关键在于“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侧重关注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让学生主动性探究学习,以实现自我质疑、自我探索、自我解答、自我深化的引导,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以实物演示出其间的规律来。
在教学“8加几”时,为了让学生们理解“凑十法”的用途,我先扶后放,精心组织学生去摆一摆、试一试,直观形象的接触,发现先把8凑成10,再加几的方法。比如:8 5=( )。我先让学生在桌子上摆好8根小木棍,然后又在另一边摆好5根小木棍。摆完后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放的?要求一共有多少根木棍,我们应该怎么列示呢?又怎么计算?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怎么样能让8变成10呢?同学们很快的从5那边拿过来2个凑成10.再将10加上右边的3。因此,8 5=13 。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自主的感知、探究了“凑十法”。这一过程也潜移默化的教给他们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明白了怎么去学习,怎么去探索这一类的问题。明白了在做数学时可以通过摆一摆、试一试、演一演等方法来进行学习。
三、鼓励提问 培养能力
可以说任何一个发明和创造都源于问,以问作为出发点。学生能否根据情境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提出问题,强化运算的实际意义,学习数学是为了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强化训练学生,鼓励敢于迈出第一步提出问题、会提问题、乐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并逐步养成习惯,为进一步培养自学探究能力服务。
以往的运算教学中,一般都是老师教,学生听。学生随着老师的言语走,缺乏内驱力,只停滞于问题结论的储存阶段。丧失内驱力的情况下数学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说起了。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有意识的树立本节课的问题目标,为孩子们的思维训练导航,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如: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教师要单刀直入的提出:“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或是有什么看法可以先提一提。”学生就会自然的被你引到你的思维中来。“笔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怎么列式呀?”“笔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怎么算呀?”“他和我们以前学的口算有什么不同吗?”等等。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列出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式子。鼓励学生观察后提出新的问题。“在笔算的竖式中是不是要将个位对齐?”“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呢?”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或是操作形式边尝试边学习。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润物无声地培养提出、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养成习惯 深化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的预习,正确的使用课本进行质疑,解决问题,发现真知,还包括课外的阅读练习、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养成“自我评价”习惯的重要性。“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自我检验作出自我评价反馈信息,然后帮助自己进行自我监督和及时的进行自我调节等活动,是知识得以形成、巩固、延伸的学习过程。
学生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意识较低。他们对自己所产生的情况往往很难作出正确、及时的评估,以至于学习上大多处于盲目的主动性中。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完作业后认真检验,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题目和题目中的数据有没有抄错的现象;二是看在具体的运算中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简易,符号、格式有没有出错的现象;三是看运算的过程是否科学,结果是否正确;四是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验算,是否合理。
五、树立榜样 催化能力
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做完一道题后,请同学们一起进行四步验算,逐步培养他们的验算能力,以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求解题方法,催化探究能力。
可以说:从小培养孩子们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运用能力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的使命,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也是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让自己成为一个“懂行”的教师,帮助学生减少思维的盲目性,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拥有自己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