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新闻屡见报端,身为教师的我忧心不已,为此,我阅读了张理义的《青少年犯罪心理》,该书谈到,精神空虚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之一。那么,如何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丰盈学生的心灵世界呢?我想,传统文化是一个突破点。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和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是,应试目标作用下的语文教学将会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削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这些都妨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很重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沁园春·长沙》里毛泽东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积极追求,《离骚》里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赤壁赋》里苏东坡失意时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自然中获得的超脱感,这些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情感因子,正在将它们的正能量源源不断地涌入学生的心灵。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足教材,大力挖掘傳统文化的具体内涵
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相关内容都是编者们进行多次探讨以及精心挑选出来的,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充分兼顾作品的质量与美感,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经典之作。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必须要对课本当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大力挖掘。进而实现讲课重心逐渐向传统文化的转移,注重教材中相关文章的底蕴与教化价值,从文章思想、民族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等层面探求传统文化视点,从而发挥文章的文化特质。
二、知人论世,以德育人
《孟子·万章下》中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因此,解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去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命历程。比如在讲到《项羽之死》时,可联系其作者司马迁来讲,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发愤著书,最终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又比如在讲到《六国论》时,可以通过苏洵大器晚成的经历劝勉学生。
三、突出汉语思维方式
汉语属于我们汉民族广大同胞的共同语言,同时也是民族思维培养的手段之一。我们在学习古典文学的时候,应该始终持有一种汉语思维,不断理顺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够紧抓文学精髓。例如,在学习苏洵作品《六国论》的时候,文章在开始阶段以及结尾部分都充分体现出了文章的核心思想,就是“弊在赂秦”,很好地运用了首尾照应手法。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应该重视文章整体思维方式,发挥语文教学的价值。
四、开展经典作品的拓展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材当中,通常情况下都会涉及非常多的古典文学作品,该经典作品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只能够接触当中的少数,对于知识的学习相对狭窄。另外由于学生平时熟读经典作品的机会和时间都比较少,所以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往往是浅尝辄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课本中这些经典作品内容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了解作品的完整内容,再找时间去熟读原著。
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习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文化根植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当地的习俗文化,这不仅增添了课堂趣味性,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发扬传统文化。我在讲到《祭十二郎文》时,展示了用本地方言写成的祭文,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两篇祭文情感的共通之处,也让学生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责任的重要性。在讲到孔子时,也顺势提到了我县的文化传播者——尹珍,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家乡,也有了身为家乡人的自豪。
古人云:“文以载道”,那就让中国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充盈学生的心灵吧,相信传统文化这一“星星之火”,足以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形成“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
[2]邓安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J].才智,2015(30).
[3]朱志刚.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6(30).
(编辑:陈岑)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是,应试目标作用下的语文教学将会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削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这些都妨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很重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沁园春·长沙》里毛泽东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积极追求,《离骚》里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赤壁赋》里苏东坡失意时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自然中获得的超脱感,这些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情感因子,正在将它们的正能量源源不断地涌入学生的心灵。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足教材,大力挖掘傳统文化的具体内涵
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相关内容都是编者们进行多次探讨以及精心挑选出来的,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充分兼顾作品的质量与美感,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经典之作。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必须要对课本当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大力挖掘。进而实现讲课重心逐渐向传统文化的转移,注重教材中相关文章的底蕴与教化价值,从文章思想、民族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等层面探求传统文化视点,从而发挥文章的文化特质。
二、知人论世,以德育人
《孟子·万章下》中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因此,解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去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命历程。比如在讲到《项羽之死》时,可联系其作者司马迁来讲,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发愤著书,最终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又比如在讲到《六国论》时,可以通过苏洵大器晚成的经历劝勉学生。
三、突出汉语思维方式
汉语属于我们汉民族广大同胞的共同语言,同时也是民族思维培养的手段之一。我们在学习古典文学的时候,应该始终持有一种汉语思维,不断理顺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够紧抓文学精髓。例如,在学习苏洵作品《六国论》的时候,文章在开始阶段以及结尾部分都充分体现出了文章的核心思想,就是“弊在赂秦”,很好地运用了首尾照应手法。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应该重视文章整体思维方式,发挥语文教学的价值。
四、开展经典作品的拓展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材当中,通常情况下都会涉及非常多的古典文学作品,该经典作品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只能够接触当中的少数,对于知识的学习相对狭窄。另外由于学生平时熟读经典作品的机会和时间都比较少,所以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往往是浅尝辄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课本中这些经典作品内容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了解作品的完整内容,再找时间去熟读原著。
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习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文化根植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当地的习俗文化,这不仅增添了课堂趣味性,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发扬传统文化。我在讲到《祭十二郎文》时,展示了用本地方言写成的祭文,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两篇祭文情感的共通之处,也让学生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责任的重要性。在讲到孔子时,也顺势提到了我县的文化传播者——尹珍,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家乡,也有了身为家乡人的自豪。
古人云:“文以载道”,那就让中国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充盈学生的心灵吧,相信传统文化这一“星星之火”,足以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形成“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
[2]邓安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J].才智,2015(30).
[3]朱志刚.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6(30).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