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高职课程《工程材料》教学为例,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教材的选择应符合高职教育特色;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考核中应突出案例分析和实验环节。
[关键词]能力培养 工程材料 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
1引言
《工程材料》课程是理工科院校土木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后续施工技术、施工概预算等专业核心课的先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工程材料品种繁多,性质各异,评价参数众多,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规范和标准不断推陈出新,这些因素使得《工程材料》的教与学存在一定的难度。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技术性质,使学生具备能够根据不同工程要求和环境条件选用经济而合理的工程材料以及正确使用工程材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能力。
2教材的选择
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体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的各种高职教材也随之出现。目前存在着同一门课不同教师选用的教材不相同,或同一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层次的班级选用同一版本教材的现象。这种状况既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影响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很少使用参考书籍,而仅仅局限于使用课堂教材或教师指定辅导教材,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不利。
一般来说教材的选择应该选用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结合不同专业级学生特点,尽量选用该专业的“十一五”规划教材。教材分析与选择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试验分析法、社会学分析法、功能一结构分析法以及教学组织结构分析法等。其中教学组织结构分析法是最适合高职院校教师使用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以教师个人执教水平与教学经验为基础的教材分析与选择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分析、选择步骤为:(1)确定出必要的教材质量评估指标;(2)按各项指标进行具体评估并评出相应各项的得分;(3)根据指标质量与指标数量的综合得分,评选出最合适的教材。详细操作方法可参考相应论文。
3教学方法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本科压缩饼干”,它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它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对理论以够用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
高职学校的生源主要为应届高中生或具有高中同等学历的学生,学生们的数、理、化成绩参差不齐,给高职的专业课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在《工程材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普遍认为该课程内容较多,需要记忆内容也较多,且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学习时常感到比较枯燥,加上受课堂教学手段的限制,学生对材料的认识普遍感觉比较抽象、陌生、难以理解,因此急需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之与高职教学模式相适应。对此,以《工程材料》课程为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3.1项目驱动教学法
以某一具体工程施工为例,了解该工程施工需要哪些工程材料,将这些工程材料分类,然后将这些分类与该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应,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的工作模块,比如:材料的基本性质模块、石材模块、胶凝材料模块、混凝土模块、砂浆模块、钢材模块、防水材料模块等。每个模块的讲授应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3.2结构——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用来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分析事物或现象的结构和功能的方法,称之为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例如,《工程材料》混凝土模块的教学中运用结构一功能分析的方法,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
(1)明确结构和功能的承载物
即分析对象,也就是混凝土。
(2)内部结构分析
即分析混凝土的各种组成材料。
(3)内部功能分析
即考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包括混凝土拌合物和硬化后混凝土两个方面的内容。
(4)外部功能分析
主要分析混凝土的作用和功能。如施工阶段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要求;混凝土养护阶段的要求;混凝土凝结硬化后的性质等。
在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结构一功能分析法,采用引导式教学,使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知。
3.3任务导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明確要求,要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明确。
例如,混凝土配合比计算的教学中,明确给出某工程现场某部位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要求、施工要求和已有材料,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材料,并进行初步配合比计算。在学生已经根据要求自己确定出初步配合比之后,再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完成试验,确定实验室配合比……“理论加实践”,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4实验教学法
多数实验内容是用来验证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结论,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性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验课,要求学生对每个实验结果及实验过程进行详细总结,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5社会参与教学法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到施工现场调查或网上查询常用的各种工程材料类别、规格、价格、性价比等任务,使学生对施工现场材料的使用有进一步了解。
3.6教学与职业考证结合
高职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双证书制度”,即学生毕业必须具备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作为大土木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也面临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作为考试内容的《工程材料》课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的教学中,需对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给学生以重点提示,并辅以职业资格考试题,帮助学生重点掌握。
4教学效果的反馈与分析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了解学生对材料性能的掌握和实际动手能力。考试是最刻板的手段,但也是一种有效的强制手段,让学生记住一些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但对于考试所占的比例,不能过大。建议考评内容作适当调整:一是降低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提高案例分析在试题中的比例;二是加强对学生实验和实习环节的考核。
5小结
以《工程材料》高职课程教学为例,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教材的选择应该选用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尽量选用该专业的“十一五”规划教材;
(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
(3)考核中应突出案例分析,增加对实验环节的考核;
参考文献
[1]童慧芝,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lo,(33):37—38.
[2]刘先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0—91.
[3]米文瑜,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设计的优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1):115—117.
[4]曾志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台州学院学报,2011,(3):82—86.
[5]高凤友,高职院校教材的分析与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08,(1):39—40.
[关键词]能力培养 工程材料 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
1引言
《工程材料》课程是理工科院校土木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后续施工技术、施工概预算等专业核心课的先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工程材料品种繁多,性质各异,评价参数众多,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规范和标准不断推陈出新,这些因素使得《工程材料》的教与学存在一定的难度。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技术性质,使学生具备能够根据不同工程要求和环境条件选用经济而合理的工程材料以及正确使用工程材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能力。
2教材的选择
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体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的各种高职教材也随之出现。目前存在着同一门课不同教师选用的教材不相同,或同一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层次的班级选用同一版本教材的现象。这种状况既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影响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很少使用参考书籍,而仅仅局限于使用课堂教材或教师指定辅导教材,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不利。
一般来说教材的选择应该选用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结合不同专业级学生特点,尽量选用该专业的“十一五”规划教材。教材分析与选择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试验分析法、社会学分析法、功能一结构分析法以及教学组织结构分析法等。其中教学组织结构分析法是最适合高职院校教师使用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以教师个人执教水平与教学经验为基础的教材分析与选择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分析、选择步骤为:(1)确定出必要的教材质量评估指标;(2)按各项指标进行具体评估并评出相应各项的得分;(3)根据指标质量与指标数量的综合得分,评选出最合适的教材。详细操作方法可参考相应论文。
3教学方法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本科压缩饼干”,它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它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对理论以够用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
高职学校的生源主要为应届高中生或具有高中同等学历的学生,学生们的数、理、化成绩参差不齐,给高职的专业课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在《工程材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普遍认为该课程内容较多,需要记忆内容也较多,且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学习时常感到比较枯燥,加上受课堂教学手段的限制,学生对材料的认识普遍感觉比较抽象、陌生、难以理解,因此急需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之与高职教学模式相适应。对此,以《工程材料》课程为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3.1项目驱动教学法
以某一具体工程施工为例,了解该工程施工需要哪些工程材料,将这些工程材料分类,然后将这些分类与该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应,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的工作模块,比如:材料的基本性质模块、石材模块、胶凝材料模块、混凝土模块、砂浆模块、钢材模块、防水材料模块等。每个模块的讲授应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3.2结构——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用来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分析事物或现象的结构和功能的方法,称之为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例如,《工程材料》混凝土模块的教学中运用结构一功能分析的方法,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
(1)明确结构和功能的承载物
即分析对象,也就是混凝土。
(2)内部结构分析
即分析混凝土的各种组成材料。
(3)内部功能分析
即考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包括混凝土拌合物和硬化后混凝土两个方面的内容。
(4)外部功能分析
主要分析混凝土的作用和功能。如施工阶段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要求;混凝土养护阶段的要求;混凝土凝结硬化后的性质等。
在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结构一功能分析法,采用引导式教学,使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知。
3.3任务导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明確要求,要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明确。
例如,混凝土配合比计算的教学中,明确给出某工程现场某部位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要求、施工要求和已有材料,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材料,并进行初步配合比计算。在学生已经根据要求自己确定出初步配合比之后,再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完成试验,确定实验室配合比……“理论加实践”,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4实验教学法
多数实验内容是用来验证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结论,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性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验课,要求学生对每个实验结果及实验过程进行详细总结,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5社会参与教学法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到施工现场调查或网上查询常用的各种工程材料类别、规格、价格、性价比等任务,使学生对施工现场材料的使用有进一步了解。
3.6教学与职业考证结合
高职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双证书制度”,即学生毕业必须具备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作为大土木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也面临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作为考试内容的《工程材料》课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的教学中,需对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给学生以重点提示,并辅以职业资格考试题,帮助学生重点掌握。
4教学效果的反馈与分析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了解学生对材料性能的掌握和实际动手能力。考试是最刻板的手段,但也是一种有效的强制手段,让学生记住一些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但对于考试所占的比例,不能过大。建议考评内容作适当调整:一是降低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提高案例分析在试题中的比例;二是加强对学生实验和实习环节的考核。
5小结
以《工程材料》高职课程教学为例,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教材的选择应该选用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尽量选用该专业的“十一五”规划教材;
(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
(3)考核中应突出案例分析,增加对实验环节的考核;
参考文献
[1]童慧芝,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lo,(33):37—38.
[2]刘先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0—91.
[3]米文瑜,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设计的优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1):115—117.
[4]曾志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台州学院学报,2011,(3):82—86.
[5]高凤友,高职院校教材的分析与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08,(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