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立足现代社会口语交际能力日益重要的现实,将语文的听与说教学统整为口语交际教学。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实验稿”)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将“口语交际”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并列,作为了语文教学的独立板块,并明确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具体目标。
2001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下称“2011版课标”),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从口语交际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至此,口语交际教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在强化口语交际教学特性上的一致性
将实验稿与2011版课标中关于口语交际部分的表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个版本一以贯之地强化口语交际教学的四个基本特性。
(一)口语交际训练目标的系统性
口语交际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从易到难,从基本到综合,从一般到特殊,循序进行。比如,从表达能力上看,第一学段提出“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提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提出“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可见层级目标分明。再如,从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意态度上看,学生从第一、二学段的“积极参加讨论”到第三学段的“乐于参加讨论”,再到第四学段的“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敢说—愿说—善说”的梯度渐进训练过程。
(二)口语交际活动的互动性
口语交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应具备交际过程中应有的待人处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两个版本的课标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口语训练的互动性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教师在选择训练材料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材料内容能否激发深层多向的互动。
(三)口语交际行为的情景性
言语行为永远是言语主体、言语对象与言语环境三者的结合体。言语行为具有在场性。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主观欲望。因此,两个版本的课标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上明确指出:“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四)口语交际训练的实践性
实验稿指出:“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知识。”2011版课标也指出:“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这些都强调学生必须且只能在灵活多变的交际过程中去体验口语交际知识、原则、要领的真实和必要,所以教师要把口语交际的知识、原则、要领,无痕地融于口语交际训练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行建构相应的知识,把握相应的原则和要领,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两个版本的课标都“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日常生活是学生运用口语交际最广泛、最频繁的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各种各样的锻炼形式。“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强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而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又运用于日常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进行。
二、在相关部分内容上的拓展性
对比实验稿与2011版课标,我们也看到,在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部分,2011版课标中增加了以下内容:
第一,在教学建议中,主要增加了“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这一条。它含有以下三层意思:其一,凸显了口语交际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必须把它放在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其二,强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言语实践活动的一个非常基本的特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过的是语言的生活,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典型语言材料的学习模仿,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运用语言能力最为经常和重要的方面,它和语文的其他能力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口语交际训练不只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孤立进行。其三,这样表述的背后,意在体现对严重忽略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纠偏的决心,意在澄清部分师生所认为的口语交际不学就会的误解。
第二,在评价部分,增加了“考察口语交际水平的基本项目可以有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这既是对于口语交际评价方式的明确,也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建议——语文教师应根据交际的场景合理规划口语交际的内容,选择教学方式。
第三,在评价部分,第一次强调“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综合考察”这一取向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应从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三方面整体推进,注意避免对立、肢解、偏重的倾向。
对“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表述,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分阶段各有培养的侧重点,也各有各评价的关注点。第一学段重在参与意识、情意态度,第二、三学段重在表达能力。
第四,在评价部分,增加了“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考察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这一要求。这既是注重对于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过程性评价,也反映出日常生活情景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表现水平在口语交际评价中的地位。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教师要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把语文生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关联,相互促进相互转换,这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不二法门。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一项必备能力,现代社会的需要必然反映到语文课程改革之中,必然促进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口语交际认识的不断深入。2011版课标一以贯之地凸显了口语交际教学的系统性、互动性、情景性、实践性等特征,教学建议的新修订部分着重凸显了口语交际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教学评价建议的修订更有利于科学、系统地指导教学实践。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400030)
2001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下称“2011版课标”),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从口语交际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至此,口语交际教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在强化口语交际教学特性上的一致性
将实验稿与2011版课标中关于口语交际部分的表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个版本一以贯之地强化口语交际教学的四个基本特性。
(一)口语交际训练目标的系统性
口语交际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从易到难,从基本到综合,从一般到特殊,循序进行。比如,从表达能力上看,第一学段提出“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提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提出“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可见层级目标分明。再如,从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意态度上看,学生从第一、二学段的“积极参加讨论”到第三学段的“乐于参加讨论”,再到第四学段的“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敢说—愿说—善说”的梯度渐进训练过程。
(二)口语交际活动的互动性
口语交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应具备交际过程中应有的待人处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两个版本的课标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口语训练的互动性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教师在选择训练材料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材料内容能否激发深层多向的互动。
(三)口语交际行为的情景性
言语行为永远是言语主体、言语对象与言语环境三者的结合体。言语行为具有在场性。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主观欲望。因此,两个版本的课标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上明确指出:“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四)口语交际训练的实践性
实验稿指出:“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知识。”2011版课标也指出:“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这些都强调学生必须且只能在灵活多变的交际过程中去体验口语交际知识、原则、要领的真实和必要,所以教师要把口语交际的知识、原则、要领,无痕地融于口语交际训练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行建构相应的知识,把握相应的原则和要领,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两个版本的课标都“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日常生活是学生运用口语交际最广泛、最频繁的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各种各样的锻炼形式。“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强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而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又运用于日常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进行。
二、在相关部分内容上的拓展性
对比实验稿与2011版课标,我们也看到,在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部分,2011版课标中增加了以下内容:
第一,在教学建议中,主要增加了“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这一条。它含有以下三层意思:其一,凸显了口语交际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必须把它放在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其二,强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言语实践活动的一个非常基本的特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过的是语言的生活,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典型语言材料的学习模仿,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运用语言能力最为经常和重要的方面,它和语文的其他能力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口语交际训练不只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孤立进行。其三,这样表述的背后,意在体现对严重忽略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纠偏的决心,意在澄清部分师生所认为的口语交际不学就会的误解。
第二,在评价部分,增加了“考察口语交际水平的基本项目可以有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这既是对于口语交际评价方式的明确,也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建议——语文教师应根据交际的场景合理规划口语交际的内容,选择教学方式。
第三,在评价部分,第一次强调“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综合考察”这一取向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应从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三方面整体推进,注意避免对立、肢解、偏重的倾向。
对“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表述,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分阶段各有培养的侧重点,也各有各评价的关注点。第一学段重在参与意识、情意态度,第二、三学段重在表达能力。
第四,在评价部分,增加了“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考察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这一要求。这既是注重对于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过程性评价,也反映出日常生活情景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表现水平在口语交际评价中的地位。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教师要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把语文生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关联,相互促进相互转换,这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不二法门。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一项必备能力,现代社会的需要必然反映到语文课程改革之中,必然促进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口语交际认识的不断深入。2011版课标一以贯之地凸显了口语交际教学的系统性、互动性、情景性、实践性等特征,教学建议的新修订部分着重凸显了口语交际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教学评价建议的修订更有利于科学、系统地指导教学实践。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4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