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其核心价值在于克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的倾向,引导教育向生活的回归。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儿童化;生活化
综合实践课程是新课改之后才出现的新兴课程,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却是自古有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的“儿童游戏场”,法国思想家卢梭“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以及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皆可谓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渊源。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诞生就是为了走进儿童生活,重拾教育本体价值,使教育成为实现并延续美好生活的手段。那么,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呢?
一、活动选题生活化
教育是儿童看这个世界的窗户,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决定着我们为学生呈现出怎样的世界。这门课程的特殊属性,需要任课教师各显神通,自己开发课程资源。这给选定主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我们应该从儿童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前提,充分挖掘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能力范围的,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零花钱的使用、网络购物、地摊文化···
此外,选题可以因“时”制宜、把握时机,对接热点,体现出时代特征。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可以跟“冬奥会”、“共享经济”等儿童津津乐道的身边时事相结合;与“3·15消费者权益日”、“世界环保日”等热门节日相对接;和学校长期研究的、近期关注的大型课题相呼应。
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开发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而非学科逻辑。只有从儿童的角度认知社会,才能有更多机会去感知、去体验、去创造,去享受探究学习的乐趣。
二、活动设计具体化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发散”型的课程,但它“形散而神不散”。活动主题确立后,在活动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对活动的子课题进行具体化。思维导图的使用以学生的思维延伸为目标,引导学生从我设问、我思考到我尝试、我概括,分步骤完成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将具体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生成概念。
如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经过商讨,最终共同确定了“苏式国粹”这一研究主题。在开题课上,我鼓励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自主发现想要研究、值得研究的子课题,并利用思维导图形成了管中窥豹的活动设计。我班学生根据饮食、技艺、曲艺的范围划分,明确了“苏州之味”、“苏州之韵”、“苏州之梦”三个感兴趣的子课题。
三、活动語言儿童化
综合实践活动不等同于“科学研究”。不少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解决一个有意义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这样才是正规的、有层次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这种严肃化、正规化的倾向,反倒把综合实践活动变得无趣和狭隘了。
事实上,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充满童趣的,是受孩子们追捧和欢迎的,因为他们能从灵活开放的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因此活动的语言也应该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接地气”。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儿、听儿童故事,我想这跟里面通俗易懂且富有童趣的话语不无关系。在综合实践课堂上,教师儿童化的语言也会将师生关系拉得更近一些。例如,“聊一聊……”、“走近·……”“……我代言”之类的字眼比“研究”、“探讨”等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活动评价个性化
孩子都需要肯定与表扬,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上,没有学优生与学困生。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感受、体验活动。相反,不少在考试学科知识上有所欠缺的儿童往往在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和想象力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评价。可以从参与态度、技能应用、能力发展、展示创意等角度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质性评价,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活动评价要突出发展导向,以正面评价、积极鼓励为主,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而非注重个体对研究课题的价值贡献。
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不仅能增加教师个人的魅力,还能纠正学生“高分低能”的发展倾向。我们希望通过科学适度的激励,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从而开启良性循环。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的课程。因此,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让综合实践活动贴近儿童真实生活,将儿童的发展需求浸润在活动的各个环节,才能让综合实践活动彰显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谷力.旨在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概念主题综合实践课程[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10):79-90.
[2]陈红梅.让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走进生活和社会[J].新课程研究,2010(7):22-23.
[3]严丽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之生活取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儿童化;生活化
综合实践课程是新课改之后才出现的新兴课程,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却是自古有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的“儿童游戏场”,法国思想家卢梭“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以及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皆可谓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渊源。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诞生就是为了走进儿童生活,重拾教育本体价值,使教育成为实现并延续美好生活的手段。那么,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呢?
一、活动选题生活化
教育是儿童看这个世界的窗户,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决定着我们为学生呈现出怎样的世界。这门课程的特殊属性,需要任课教师各显神通,自己开发课程资源。这给选定主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我们应该从儿童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前提,充分挖掘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能力范围的,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零花钱的使用、网络购物、地摊文化···
此外,选题可以因“时”制宜、把握时机,对接热点,体现出时代特征。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可以跟“冬奥会”、“共享经济”等儿童津津乐道的身边时事相结合;与“3·15消费者权益日”、“世界环保日”等热门节日相对接;和学校长期研究的、近期关注的大型课题相呼应。
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开发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而非学科逻辑。只有从儿童的角度认知社会,才能有更多机会去感知、去体验、去创造,去享受探究学习的乐趣。
二、活动设计具体化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发散”型的课程,但它“形散而神不散”。活动主题确立后,在活动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对活动的子课题进行具体化。思维导图的使用以学生的思维延伸为目标,引导学生从我设问、我思考到我尝试、我概括,分步骤完成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将具体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生成概念。
如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经过商讨,最终共同确定了“苏式国粹”这一研究主题。在开题课上,我鼓励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自主发现想要研究、值得研究的子课题,并利用思维导图形成了管中窥豹的活动设计。我班学生根据饮食、技艺、曲艺的范围划分,明确了“苏州之味”、“苏州之韵”、“苏州之梦”三个感兴趣的子课题。
三、活动語言儿童化
综合实践活动不等同于“科学研究”。不少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解决一个有意义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这样才是正规的、有层次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这种严肃化、正规化的倾向,反倒把综合实践活动变得无趣和狭隘了。
事实上,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充满童趣的,是受孩子们追捧和欢迎的,因为他们能从灵活开放的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因此活动的语言也应该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接地气”。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儿、听儿童故事,我想这跟里面通俗易懂且富有童趣的话语不无关系。在综合实践课堂上,教师儿童化的语言也会将师生关系拉得更近一些。例如,“聊一聊……”、“走近·……”“……我代言”之类的字眼比“研究”、“探讨”等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活动评价个性化
孩子都需要肯定与表扬,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上,没有学优生与学困生。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感受、体验活动。相反,不少在考试学科知识上有所欠缺的儿童往往在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和想象力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评价。可以从参与态度、技能应用、能力发展、展示创意等角度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质性评价,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活动评价要突出发展导向,以正面评价、积极鼓励为主,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而非注重个体对研究课题的价值贡献。
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不仅能增加教师个人的魅力,还能纠正学生“高分低能”的发展倾向。我们希望通过科学适度的激励,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从而开启良性循环。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的课程。因此,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让综合实践活动贴近儿童真实生活,将儿童的发展需求浸润在活动的各个环节,才能让综合实践活动彰显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谷力.旨在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概念主题综合实践课程[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10):79-90.
[2]陈红梅.让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走进生活和社会[J].新课程研究,2010(7):22-23.
[3]严丽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之生活取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