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本人注重了生本教育,同時今年我校又申报了专项课题研究生本教育,本人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对数学前置性作业的有效性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生本教育;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有效性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生为本”,“生”不仅仅解读为“学生”,也指“生命”“生活”等。它是指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思维的教育模式。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一、有效性在前置性作业中的地位
生本教育的教学原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要让每个孩子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而且是因为教师的教是以学(学生已有的思考基础)来确定教的内容和教的形式,来更好的为学服务学生的起点,就是教学的起点即进行前置性学习,可以说前置性作业的设置是生本课堂成功的关键要素。
前置性学习不等于课前预习,它在传统的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属于备学的一部分。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应当起着助推器的作用,能够较快地启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有序思考,进入学习状态,最后使多数学生学会、学好。
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有效的前置性作业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使学生愿意参与学习,愿意与同学开展交流、争论、合作等。
从所学知识的核心价值来看,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必然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并且为所学知识作好铺垫作用。
二、有效设计前置性作业的基本策略
1.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具有开放性。既然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习,就要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不是形式上的开放,而是指思维的开放。
2.作业设计要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前置性作业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好教”,而是为了“好学”。所以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必须时刻把“如何让学生学好”放在首要的位置。
三、有效设计前置性作业的表现形式及现状
本人在进行了以下前置性学习的实践:一年级时,孩子会的数学知识比较少,书写又不熟练,所以基本上由孩子口述,家长执笔,完成在书上。二年级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书写能力的增强,便逐渐过渡到孩子自主完成在书本上。内容上,孩子学习的内容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一年半下来,笔者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
1、在一年级时,由家长执笔,耗时,牵涉家长的精力过多,甚至有时家长写着写着便失去了“听”的耐心,而变成“快速的”家长思考,从而取代了孩子的思维,失去了前置性作业的重要意义。
2、完成在书本上,不便检查,加之书本比较厚,收发也不方便,从而降低作业实效性。
3、出于保护孩子的“有兴趣”“爱表达敢表达”的理念,作业没有“统一限定”,孩子愿意分享哪里,就分享哪里,所以分享点多而散,且难易差距大。有的家长帮扶较多,分享有深度,而有的内容比较浅。在课堂中由于每个孩子个体存在差异性,关注点不同,因此课堂分享点非常丰富,但未必是“重点”,因为孩子做了充分准备,特别愿意表达,如果限制其表达,孩子的劳动成果没有体现,心里又憋屈。可是课堂时间有限,也不可能无限制地表达,而且有些确实只是个性的知识,全班分享的价值性并不大,为了保护他们的话语权,常常会出现“学生热情高涨”和“课堂时间分配”的矛盾问题。再者,分散点多也不易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变成各自的“独角戏”,完成了各自的预习汇报工作。
四、有效设计前置性作业的改进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本人进行了逐步改进。在课堂上笔者有意识地加以质量引导,增加了评比“最有帮助的分享”环节,对分享质量高的小组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分享价值点比较低的立刻喊“停”,以此来慢慢引导孩子懂得要分享“有必要的”内容,提高前置性作业的质量。随后,适当收回“自主权”,根据课文重难点,出前置性作业思考纸,将“保底”和“不封顶”相结合,既有学生都必须思考的,也有发散的,由写在书本上,改成写在作业纸上,薄薄的一张纸,便于收发批改检查。从而切实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
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获得持续有效
1.对学生作业作出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作业的情况有理性的认识。
2.对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掌握学生当前的学生状态与学习能力水平,是进一步开展好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中坚持设计高质量的前置性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点,使学习更有效,学习更持久。对于落实生本教育理念、激发生命活力、提升学习价值,具有长久的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佐才.小学数学教学常规[J].中小学管理,1994,(09).
[2]吕泽超.补作业的滋味[J].金色少年,2007,(03).
[3]张志艳.作业大赛[J].数学大王(低年级版),2007,(04).
[4]邸海艳.我的教育故事(四篇)[J].基础教育,2005,(11).
[5]汝晓琴.假如今天没作业[J],青少年日记,2002,(18).
【关键词】 生本教育;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有效性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生为本”,“生”不仅仅解读为“学生”,也指“生命”“生活”等。它是指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思维的教育模式。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一、有效性在前置性作业中的地位
生本教育的教学原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要让每个孩子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而且是因为教师的教是以学(学生已有的思考基础)来确定教的内容和教的形式,来更好的为学服务学生的起点,就是教学的起点即进行前置性学习,可以说前置性作业的设置是生本课堂成功的关键要素。
前置性学习不等于课前预习,它在传统的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属于备学的一部分。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应当起着助推器的作用,能够较快地启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有序思考,进入学习状态,最后使多数学生学会、学好。
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有效的前置性作业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使学生愿意参与学习,愿意与同学开展交流、争论、合作等。
从所学知识的核心价值来看,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必然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并且为所学知识作好铺垫作用。
二、有效设计前置性作业的基本策略
1.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具有开放性。既然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习,就要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不是形式上的开放,而是指思维的开放。
2.作业设计要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前置性作业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好教”,而是为了“好学”。所以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必须时刻把“如何让学生学好”放在首要的位置。
三、有效设计前置性作业的表现形式及现状
本人在进行了以下前置性学习的实践:一年级时,孩子会的数学知识比较少,书写又不熟练,所以基本上由孩子口述,家长执笔,完成在书上。二年级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书写能力的增强,便逐渐过渡到孩子自主完成在书本上。内容上,孩子学习的内容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一年半下来,笔者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
1、在一年级时,由家长执笔,耗时,牵涉家长的精力过多,甚至有时家长写着写着便失去了“听”的耐心,而变成“快速的”家长思考,从而取代了孩子的思维,失去了前置性作业的重要意义。
2、完成在书本上,不便检查,加之书本比较厚,收发也不方便,从而降低作业实效性。
3、出于保护孩子的“有兴趣”“爱表达敢表达”的理念,作业没有“统一限定”,孩子愿意分享哪里,就分享哪里,所以分享点多而散,且难易差距大。有的家长帮扶较多,分享有深度,而有的内容比较浅。在课堂中由于每个孩子个体存在差异性,关注点不同,因此课堂分享点非常丰富,但未必是“重点”,因为孩子做了充分准备,特别愿意表达,如果限制其表达,孩子的劳动成果没有体现,心里又憋屈。可是课堂时间有限,也不可能无限制地表达,而且有些确实只是个性的知识,全班分享的价值性并不大,为了保护他们的话语权,常常会出现“学生热情高涨”和“课堂时间分配”的矛盾问题。再者,分散点多也不易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变成各自的“独角戏”,完成了各自的预习汇报工作。
四、有效设计前置性作业的改进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本人进行了逐步改进。在课堂上笔者有意识地加以质量引导,增加了评比“最有帮助的分享”环节,对分享质量高的小组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分享价值点比较低的立刻喊“停”,以此来慢慢引导孩子懂得要分享“有必要的”内容,提高前置性作业的质量。随后,适当收回“自主权”,根据课文重难点,出前置性作业思考纸,将“保底”和“不封顶”相结合,既有学生都必须思考的,也有发散的,由写在书本上,改成写在作业纸上,薄薄的一张纸,便于收发批改检查。从而切实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
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获得持续有效
1.对学生作业作出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作业的情况有理性的认识。
2.对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掌握学生当前的学生状态与学习能力水平,是进一步开展好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中坚持设计高质量的前置性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点,使学习更有效,学习更持久。对于落实生本教育理念、激发生命活力、提升学习价值,具有长久的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佐才.小学数学教学常规[J].中小学管理,1994,(09).
[2]吕泽超.补作业的滋味[J].金色少年,2007,(03).
[3]张志艳.作业大赛[J].数学大王(低年级版),2007,(04).
[4]邸海艳.我的教育故事(四篇)[J].基础教育,2005,(11).
[5]汝晓琴.假如今天没作业[J],青少年日记,2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