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美术课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我国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在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在农村,由于家长认识不足,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这样就把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在摇篮之中。农村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的原因,对美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美术课多数被其他考试科目占用了,使学生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这样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那么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 营造教学氛围,促进兴趣提高
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要从学习气氛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学生上好美术课和其它美术活动的前提关键,学生有了浓厚的美术兴趣,才能够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
浓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我在美术教学时,注意对教学环境的布置。比如把美术专用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博物馆,让墙上,黑板上,柜子里挂满或摆满各种绘画、工艺、雕塑和学生自己的作品。有了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可以使学生步入教室就能沐浴艺术的海洋,受到美的感染,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一堂美术课是一首优美的童话诗,一段悠扬的音乐,还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因为这是老师创设的美丽情境。所以我常在美术课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常用的有游戏情境、音乐情境、谜语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
二、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很多美术教师在以往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习惯于从学科本位看待美术课程,从而形成一种符合教师个体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束缚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并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会让他们感到美术是一门很专业的课程,使他们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就达不到新课程所要求的多种教育形式的要求。
新时期已不是单纯的应试教学,现在的美术教育几乎是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区别于传统的美术教育思想的特点不再孤立地强调“美术”的概念,而是突出“综合”,倡导创新精神,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在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在课堂教学当中,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性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让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想象、概括、动手等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例如在七年级人物头像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贴眼睛”、“贴眉毛”游戏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由于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八年级的小泥塑造型课,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充分发挥了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由于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对农村学生的教育,所以现在农村学校也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教学非常有必要。教师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八年级《笔墨丹青》这一节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R通过多媒体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3.围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教学内容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力求构思新颖、感染力强,充分调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所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进行教学,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技能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是否能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教学的大忌,是创造的大忌,应启发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如果不顾学生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以致阻碍学生的创造意识的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课上,我们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审美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并不是要初中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画出什么不朽之作,而是要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只是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通过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每位初中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任重而道远,为了孩子的将来,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农村,由于家长认识不足,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这样就把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在摇篮之中。农村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的原因,对美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美术课多数被其他考试科目占用了,使学生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这样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那么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 营造教学氛围,促进兴趣提高
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要从学习气氛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学生上好美术课和其它美术活动的前提关键,学生有了浓厚的美术兴趣,才能够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
浓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我在美术教学时,注意对教学环境的布置。比如把美术专用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博物馆,让墙上,黑板上,柜子里挂满或摆满各种绘画、工艺、雕塑和学生自己的作品。有了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可以使学生步入教室就能沐浴艺术的海洋,受到美的感染,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一堂美术课是一首优美的童话诗,一段悠扬的音乐,还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因为这是老师创设的美丽情境。所以我常在美术课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常用的有游戏情境、音乐情境、谜语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
二、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很多美术教师在以往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习惯于从学科本位看待美术课程,从而形成一种符合教师个体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束缚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并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会让他们感到美术是一门很专业的课程,使他们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就达不到新课程所要求的多种教育形式的要求。
新时期已不是单纯的应试教学,现在的美术教育几乎是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区别于传统的美术教育思想的特点不再孤立地强调“美术”的概念,而是突出“综合”,倡导创新精神,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在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在课堂教学当中,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性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让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想象、概括、动手等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例如在七年级人物头像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贴眼睛”、“贴眉毛”游戏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由于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八年级的小泥塑造型课,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充分发挥了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由于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对农村学生的教育,所以现在农村学校也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教学非常有必要。教师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八年级《笔墨丹青》这一节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R通过多媒体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3.围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教学内容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力求构思新颖、感染力强,充分调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所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进行教学,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技能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是否能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教学的大忌,是创造的大忌,应启发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如果不顾学生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以致阻碍学生的创造意识的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课上,我们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审美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并不是要初中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画出什么不朽之作,而是要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只是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通过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每位初中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任重而道远,为了孩子的将来,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