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前游戏
师:(出示:令)什么字?
生:令。
师:如果加页字旁,就变成我们学过的——
生:带领的“领”。
师:加金字旁,就变成——
生:铃声的“铃”。
师:现在,请猜猜看,白蛉的“蛉”是什么旁?(出示白蛉图)看,这就是白蛉。
生:虫字旁。
师:理由呢?
生:它是一种虫子。
师:对不对呢,打个小问号。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大胆猜测,还要借助字典、拼音等工具,小心求证。请大家把字典翻到第310和311页,看看我们猜的内容对不对。
(生投入地翻字典,然后小声兴奋地讨论着。)
师:你们很厉害,猜的内容都对!根据字的意思,我们可以猜出字的偏旁。请大家继续猜猜看,“玲”字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和名字有关吧。
师:你是说很多人的名字中都有“玲”。那就奇怪了,为什么人们的名字中都喜欢用“玲”呢?
生:可能和石头有关。
师:那可不是普通的石头,是玉石。这个偏旁,我们通常叫它王字旁,其实,它真正的名字叫斜玉旁,表示美玉。玲,玉石碰击发出的好听声音,玲玲盈耳。美的字,用美的名,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叫玲玲,我们今天的故事叫《玲玲的画》。
(生读课题,“的”字读得拖沓。)
师:“的”很受人们的欢迎,但,它谦虚、低调,发音总是轻轻、短短的,跟着老师念课题。
(生读课题)
【评析:导入课题从“玲”入手,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进入“令”的组字学习中,通过猜测、求证,在让学生明白字的音、形、义的同时,悄然明白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强化了字理教学。这个导入环节,识字的思维不断转换,既温故知新,又主动探索求证,拓展了识字的面,指导了识字方法。浓郁的识字意味,就像是盈耳的“玲”,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迹。】
二、发现汉字多变之趣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第32页,用你喜欢的方式,也可以借助旁边的熟字猜读,再用拼音验证的方法认读蓝线条中的生字。一会儿,我们做识字游戏。
(师生做“生字跑得快,火车快快开”的游戏,并随机纠正生字读音。)
师:这些字中,有一个字你得到它,一定会眉开眼笑。哪个字?
生:奖。
师:可是,每个获奖的过程,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甚至泪水。
师:有一种声音,一听你就会加快速度。
生:催。
师:家人平时怎么催你的?
生:每天晚上妈妈都催我:“快点写作业,
时间不早了。”
生:爸爸每天早上都催我:“快起床,再不起就迟到了。”
师:看来,大家太熟悉这样的声音了。我们来学玲玲的爸爸,催催玲玲。
(师出示:“玲玲,时间不早了,快点睡吧!”爸爸又在催玲玲了。)
师:有时候我们不太喜欢催的声音,但,催的背后却是家人满满的爱。再读“催”。
(生读)
师:还有几个生字,你一定不愿意和它交朋友。齐说——(出示:脏、懒、糟)
(生读)
师:一懒,就脏;一懒,生活就会一团糟。“懒”说起来是怕动,可它的病根却在心里。心里依赖他人,就是懒。所以,懒是竖心旁。(点击变红)当然,“懒”要是跑进有些词语里,他也可能变得不那么令人讨厌。(课件出示小狗图和一组词: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师:字跑进词里,意思会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也会变。不信,我们接着往下读。(出示:好的,我收拾一下就去睡。)
(师指名读,并通过换词的方式说说“收拾”的意思。)
师:“收拾”又跑进另一个句子里了,你读读,看看“收拾”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你再不睡,看我怎么收拾你。)
(生读)
师:你读得很棒,一定知道“收拾”在这里的意思。
生:动手揍他,打他。
师:你看,我们的汉字多有意思。咱们平时在读生字的时候,读读字,再想想课文中的词,还要放进句子里读一读,你就会收获汉字意思的变化之美。
【评析:随文识字,识字先行。本来这样的集中认读识字会很枯燥,但因为借了课文的整体语境——“变化之妙,变化之美”,便使得教学显得统整有序。唐老师领着学生读读字,想想课文里的句子,拓展生活中的用句,再领悟到字的意思会跟着句子发生着变化。这样诠释汉字的音、形、义,学生容易接受,自然而妥帖。
教学是串联的艺术。唐老师将已有的素材统整后,抽取必要的语言材料,细致解构,字离不开文,文验证字义,相互支撑。语境给了学生思维的依托,汉字的学习立刻鲜活起来,识字教学也随之扎实起来。唐老师很注意发掘所学汉字之间的关联,“脏、懒、糟”如果逐一独立进行识字,必然耗时费力,一旦关联起来,就产生了新的语境,帮助学生轻松领悟了这三个字的意义。
因为整体语境下的统整和串联,使得集中的汉字学习不仅生动有趣,省时高效,学生的思维也在汉字的音、形、义之间跃动,也不断因有新奇的发现而兴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板块的汉字教学过程,始终体现着教者的育人导向。“催”中有家人的关爱,不能和“脏、懒、糟”交朋友,为识字教学充溢着浓浓的育人意味。还有唐老师不经意的一句“放进句子里读一读,你就会收获汉字意思的变化之美”,可谓时时处处有点醒,平淡中显丰富,直抵教育的本质。】
三、朗讀故事转变之妙
(师出示:“脏、糟”二字。配音:怎么把我们忘了?我们在故事里也发生改变了呀。)
师:听清它们说什么了吗? 生:它们说,在故事里,它们也有了改变。
师:“糟”,常常说到的词是糟糕,糟透了,它们也能发生改变,谁知道呢?我们读故事吧。
(生自由读故事)
师:同学们读故事的样子很
美,听故事的样子一定也很美。我们捧起书,再静静地听一听这个故事。
(师范读,生轻声跟读。)
师:让我们回到故事现场,请
你读给我们听。
(师出示: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师:老师有点不懂你们的心
事,不就是一张画弄脏了,有什么好伤心的呢?
生:这幅画是玲玲参加评奖的。
生:再画一幅来不及了。
师:你是说,叭的一声,轻而短,却有可能让这幅画与评奖擦肩而过。
生:玲玲付出努力的一幅画,
一秒钟就毁了。
师:你懂玲玲的伤心,请你读读这句话。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故事在继续,我们接着读。
(师出示: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 )
(生读)
师:你们读,我也想读。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条狗。
生:不行。你后面没有读,小狗什么样子不知道。
师:你是说,我要把后面读完就可以了。好,我接着读完。
生:不行。书上写的是一只小花狗,你读的是一条狗。一条狗是说的大狗,一只狗是说小狗。
师:你是说,不同的量词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生:一只小花狗,觉得这只小狗萌萌的,很可爱。
生:小花狗身上的斑点很好看。
师:你们再读读这句话,小花狗这花纹仅仅是好看吗?
生:这花纹正好掩盖了弄脏的地方。
师:大家讲得有道理,给我一个改正的机会,让我重新读这一段。
(师重读,生鼓掌。)
师:现在,同学们说说“糟”和“脏”改变了吗?
生:弄脏的画变得更好了,糟
糕的心情变成满意地笑了。
师:坏事变成好事,大家自己读读书,也可以讨论讨论,看看该感谢谁。
生:玲玲。是玲玲在画上画的小花狗。
生:感谢爸爸。因为是爸爸提醒玲玲的。
师:请你读一读爸爸的话。
(师出示: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
师:爸爸说的话里有两个“儿”,大家去掉“儿”读读看,什么感觉?
生:很严肃。
生:不亲切。
师:一个“儿”字,改变了爸爸说话的语气,读的时候,可不能漏了。我们一起读。
师:同学们,坏事变成好事,有时候是因为一个人、一句话,有时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习惯。这个故事里,爸爸和玲玲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
(师出示:肯动脑筋)
【评析:汉字的音、形、义,放在具体的语言中才能和语境相融合,成为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依托。唐老师循着“变化之妙,变化之美”的线索,自然将汉字学习深入到课文语言学习中来,达到了识字和学文的相互促进。这个过程,学生从“脏、糟”的改变进入课文内容的理解,聚焦“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这一句,通过句子中词语的增删,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摩语言传情达意的丰富和准确,这种语感的潜移默化渗入,让学生若有所悟,心领神会。课文中“善于思考,坏事变好事”的道理,让学生边读边想在莞尔一笑中自然接受。】
四、书写汉字变化之美
师:同学们,仔细端详“肯动脑筋”这个词。你们一定发现三个字中都有“月”,可是,它们一样吗?
生:“月”在“肯”中撇变成竖,在“脑”中又瘦又长,在“筋”中又变得矮一些。
师:她发现“月”会变,有时候瘦,有时候又胖。为什么会这样变呢?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把“肯”下面“月”的第一笔写成撇,看看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这个“月”撑不住上
面了。
生:这个字好像要塌了。
生:这个字不稳,要倒了。
师:原来字的位置变了,起的作用不一样,形状也要跟着改变。奖励你们读一首儿歌。
(师出示:月在下,撇变竖,托举上;月在左,身变长,讲谦让;月左下,个变矮,与右齐。)
师:请用你的左手当纸,右手当笔,一边写这几个字,一边感受月的变化。
(生静静书写)
师:这课生字中也有几个字是同一个部首,但因为写在不同的位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你发现了吗?
(师出示“报”“拿”两个字。师范写,生写,师点评。)
师:其实,还有些生字中也藏着“手”。你猜猜可能是谁?
生:画。
师:“画”的古字中确实藏着手,不过,今天我们不说它。还有一个字,眼睛不能眨,看清是谁?(放大“及”)
生:及。
师:让我们看“及”的前世今生。(出示“及”字的演变动画)
师:“及”表示“赶到,到达”的意思,想想可以组哪些词?
生:来不及。
生:等不及。
生:及时。
生:迫不及待。
师:知道意思,我们就不太会用错了。你们教我写一写“及”。
(生写“及”,重点关注第一笔是撇。生练写。)
【评析:写字的指导过程,也是汉字形和义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变化是有道理的,正是这样的变化,造就了汉字形态之美。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学生书写汉字的过程也充溢着发现的兴奋。
这个过程,唐老师同样注重发掘汉字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发现同类型偏旁汉字的书写差异,既实现了类的指导,又关注了个体差异,抓住要点,凸显针对性,在写字指导中又一次加深汉字的形和义的理解,又一次将识字引向深处。唐老师发掘“报”“拿”“及”的关联之处——都有“手”,再引出“及”的形态变化并适时展示其笔画的变化过程,学生在感叹汉字变化之奇妙的同时,牢牢记住“及”的形态和意义。
学生在体验“变化之妙”中,一次次被汉字的魅力征服,并沉浸在汉字文化的意蕴中,学习汉字的兴趣更加浓郁。】
【总评】
随文识字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具体的课文中或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的音、形、义,达到识字、阅读与发展语言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低年级教师一直存在这样的困惑:识字任务这么重,如何处理好学文和识字的关系,是先学课文还是先识字?具体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理解课文,不自觉忽视了识字,淡化了识字能力的培养。
《玲玲的画》充满波折而富有哲理,老师们在教学中,会随着课文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理解和玩味爸爸简短的话中丰富的意味——“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这样的教学落点选择,很容易将识字挤到边缘区。
纵观本课教学,唐老师化用课文语境,以“变化之妙”为线索,将识字内容整合,识字内容与语境整合,使识字与语言学习、故事理解有机相融,将零散的识字内容聚合成几个有意义的学习版块,在“变化之妙”的关联下,每一个生字相互关照,相得益彰,并指向汉字背后的“理”“源”,透出浓郁的汉字文化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将汉字的理、趣细腻展示,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发现,使识字学习过程丰富而深刻。一個个汉字,正以独具魅力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这样的识字,化用了课文语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是深刻而持久的。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崇明小学文昌校区/江苏南京市晓庄学院)
责任编辑 田 晟
师:(出示:令)什么字?
生:令。
师:如果加页字旁,就变成我们学过的——
生:带领的“领”。
师:加金字旁,就变成——
生:铃声的“铃”。
师:现在,请猜猜看,白蛉的“蛉”是什么旁?(出示白蛉图)看,这就是白蛉。
生:虫字旁。
师:理由呢?
生:它是一种虫子。
师:对不对呢,打个小问号。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大胆猜测,还要借助字典、拼音等工具,小心求证。请大家把字典翻到第310和311页,看看我们猜的内容对不对。
(生投入地翻字典,然后小声兴奋地讨论着。)
师:你们很厉害,猜的内容都对!根据字的意思,我们可以猜出字的偏旁。请大家继续猜猜看,“玲”字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和名字有关吧。
师:你是说很多人的名字中都有“玲”。那就奇怪了,为什么人们的名字中都喜欢用“玲”呢?
生:可能和石头有关。
师:那可不是普通的石头,是玉石。这个偏旁,我们通常叫它王字旁,其实,它真正的名字叫斜玉旁,表示美玉。玲,玉石碰击发出的好听声音,玲玲盈耳。美的字,用美的名,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叫玲玲,我们今天的故事叫《玲玲的画》。
(生读课题,“的”字读得拖沓。)
师:“的”很受人们的欢迎,但,它谦虚、低调,发音总是轻轻、短短的,跟着老师念课题。
(生读课题)
【评析:导入课题从“玲”入手,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进入“令”的组字学习中,通过猜测、求证,在让学生明白字的音、形、义的同时,悄然明白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强化了字理教学。这个导入环节,识字的思维不断转换,既温故知新,又主动探索求证,拓展了识字的面,指导了识字方法。浓郁的识字意味,就像是盈耳的“玲”,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迹。】
二、发现汉字多变之趣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第32页,用你喜欢的方式,也可以借助旁边的熟字猜读,再用拼音验证的方法认读蓝线条中的生字。一会儿,我们做识字游戏。
(师生做“生字跑得快,火车快快开”的游戏,并随机纠正生字读音。)
师:这些字中,有一个字你得到它,一定会眉开眼笑。哪个字?
生:奖。
师:可是,每个获奖的过程,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甚至泪水。
师:有一种声音,一听你就会加快速度。
生:催。
师:家人平时怎么催你的?
生:每天晚上妈妈都催我:“快点写作业,
时间不早了。”
生:爸爸每天早上都催我:“快起床,再不起就迟到了。”
师:看来,大家太熟悉这样的声音了。我们来学玲玲的爸爸,催催玲玲。
(师出示:“玲玲,时间不早了,快点睡吧!”爸爸又在催玲玲了。)
师:有时候我们不太喜欢催的声音,但,催的背后却是家人满满的爱。再读“催”。
(生读)
师:还有几个生字,你一定不愿意和它交朋友。齐说——(出示:脏、懒、糟)
(生读)
师:一懒,就脏;一懒,生活就会一团糟。“懒”说起来是怕动,可它的病根却在心里。心里依赖他人,就是懒。所以,懒是竖心旁。(点击变红)当然,“懒”要是跑进有些词语里,他也可能变得不那么令人讨厌。(课件出示小狗图和一组词: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师:字跑进词里,意思会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也会变。不信,我们接着往下读。(出示:好的,我收拾一下就去睡。)
(师指名读,并通过换词的方式说说“收拾”的意思。)
师:“收拾”又跑进另一个句子里了,你读读,看看“收拾”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你再不睡,看我怎么收拾你。)
(生读)
师:你读得很棒,一定知道“收拾”在这里的意思。
生:动手揍他,打他。
师:你看,我们的汉字多有意思。咱们平时在读生字的时候,读读字,再想想课文中的词,还要放进句子里读一读,你就会收获汉字意思的变化之美。
【评析:随文识字,识字先行。本来这样的集中认读识字会很枯燥,但因为借了课文的整体语境——“变化之妙,变化之美”,便使得教学显得统整有序。唐老师领着学生读读字,想想课文里的句子,拓展生活中的用句,再领悟到字的意思会跟着句子发生着变化。这样诠释汉字的音、形、义,学生容易接受,自然而妥帖。
教学是串联的艺术。唐老师将已有的素材统整后,抽取必要的语言材料,细致解构,字离不开文,文验证字义,相互支撑。语境给了学生思维的依托,汉字的学习立刻鲜活起来,识字教学也随之扎实起来。唐老师很注意发掘所学汉字之间的关联,“脏、懒、糟”如果逐一独立进行识字,必然耗时费力,一旦关联起来,就产生了新的语境,帮助学生轻松领悟了这三个字的意义。
因为整体语境下的统整和串联,使得集中的汉字学习不仅生动有趣,省时高效,学生的思维也在汉字的音、形、义之间跃动,也不断因有新奇的发现而兴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板块的汉字教学过程,始终体现着教者的育人导向。“催”中有家人的关爱,不能和“脏、懒、糟”交朋友,为识字教学充溢着浓浓的育人意味。还有唐老师不经意的一句“放进句子里读一读,你就会收获汉字意思的变化之美”,可谓时时处处有点醒,平淡中显丰富,直抵教育的本质。】
三、朗讀故事转变之妙
(师出示:“脏、糟”二字。配音:怎么把我们忘了?我们在故事里也发生改变了呀。)
师:听清它们说什么了吗? 生:它们说,在故事里,它们也有了改变。
师:“糟”,常常说到的词是糟糕,糟透了,它们也能发生改变,谁知道呢?我们读故事吧。
(生自由读故事)
师:同学们读故事的样子很
美,听故事的样子一定也很美。我们捧起书,再静静地听一听这个故事。
(师范读,生轻声跟读。)
师:让我们回到故事现场,请
你读给我们听。
(师出示: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师:老师有点不懂你们的心
事,不就是一张画弄脏了,有什么好伤心的呢?
生:这幅画是玲玲参加评奖的。
生:再画一幅来不及了。
师:你是说,叭的一声,轻而短,却有可能让这幅画与评奖擦肩而过。
生:玲玲付出努力的一幅画,
一秒钟就毁了。
师:你懂玲玲的伤心,请你读读这句话。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故事在继续,我们接着读。
(师出示: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 )
(生读)
师:你们读,我也想读。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条狗。
生:不行。你后面没有读,小狗什么样子不知道。
师:你是说,我要把后面读完就可以了。好,我接着读完。
生:不行。书上写的是一只小花狗,你读的是一条狗。一条狗是说的大狗,一只狗是说小狗。
师:你是说,不同的量词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生:一只小花狗,觉得这只小狗萌萌的,很可爱。
生:小花狗身上的斑点很好看。
师:你们再读读这句话,小花狗这花纹仅仅是好看吗?
生:这花纹正好掩盖了弄脏的地方。
师:大家讲得有道理,给我一个改正的机会,让我重新读这一段。
(师重读,生鼓掌。)
师:现在,同学们说说“糟”和“脏”改变了吗?
生:弄脏的画变得更好了,糟
糕的心情变成满意地笑了。
师:坏事变成好事,大家自己读读书,也可以讨论讨论,看看该感谢谁。
生:玲玲。是玲玲在画上画的小花狗。
生:感谢爸爸。因为是爸爸提醒玲玲的。
师:请你读一读爸爸的话。
(师出示: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
师:爸爸说的话里有两个“儿”,大家去掉“儿”读读看,什么感觉?
生:很严肃。
生:不亲切。
师:一个“儿”字,改变了爸爸说话的语气,读的时候,可不能漏了。我们一起读。
师:同学们,坏事变成好事,有时候是因为一个人、一句话,有时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习惯。这个故事里,爸爸和玲玲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
(师出示:肯动脑筋)
【评析:汉字的音、形、义,放在具体的语言中才能和语境相融合,成为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依托。唐老师循着“变化之妙,变化之美”的线索,自然将汉字学习深入到课文语言学习中来,达到了识字和学文的相互促进。这个过程,学生从“脏、糟”的改变进入课文内容的理解,聚焦“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这一句,通过句子中词语的增删,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摩语言传情达意的丰富和准确,这种语感的潜移默化渗入,让学生若有所悟,心领神会。课文中“善于思考,坏事变好事”的道理,让学生边读边想在莞尔一笑中自然接受。】
四、书写汉字变化之美
师:同学们,仔细端详“肯动脑筋”这个词。你们一定发现三个字中都有“月”,可是,它们一样吗?
生:“月”在“肯”中撇变成竖,在“脑”中又瘦又长,在“筋”中又变得矮一些。
师:她发现“月”会变,有时候瘦,有时候又胖。为什么会这样变呢?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把“肯”下面“月”的第一笔写成撇,看看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这个“月”撑不住上
面了。
生:这个字好像要塌了。
生:这个字不稳,要倒了。
师:原来字的位置变了,起的作用不一样,形状也要跟着改变。奖励你们读一首儿歌。
(师出示:月在下,撇变竖,托举上;月在左,身变长,讲谦让;月左下,个变矮,与右齐。)
师:请用你的左手当纸,右手当笔,一边写这几个字,一边感受月的变化。
(生静静书写)
师:这课生字中也有几个字是同一个部首,但因为写在不同的位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你发现了吗?
(师出示“报”“拿”两个字。师范写,生写,师点评。)
师:其实,还有些生字中也藏着“手”。你猜猜可能是谁?
生:画。
师:“画”的古字中确实藏着手,不过,今天我们不说它。还有一个字,眼睛不能眨,看清是谁?(放大“及”)
生:及。
师:让我们看“及”的前世今生。(出示“及”字的演变动画)
师:“及”表示“赶到,到达”的意思,想想可以组哪些词?
生:来不及。
生:等不及。
生:及时。
生:迫不及待。
师:知道意思,我们就不太会用错了。你们教我写一写“及”。
(生写“及”,重点关注第一笔是撇。生练写。)
【评析:写字的指导过程,也是汉字形和义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变化是有道理的,正是这样的变化,造就了汉字形态之美。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学生书写汉字的过程也充溢着发现的兴奋。
这个过程,唐老师同样注重发掘汉字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发现同类型偏旁汉字的书写差异,既实现了类的指导,又关注了个体差异,抓住要点,凸显针对性,在写字指导中又一次加深汉字的形和义的理解,又一次将识字引向深处。唐老师发掘“报”“拿”“及”的关联之处——都有“手”,再引出“及”的形态变化并适时展示其笔画的变化过程,学生在感叹汉字变化之奇妙的同时,牢牢记住“及”的形态和意义。
学生在体验“变化之妙”中,一次次被汉字的魅力征服,并沉浸在汉字文化的意蕴中,学习汉字的兴趣更加浓郁。】
【总评】
随文识字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具体的课文中或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的音、形、义,达到识字、阅读与发展语言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低年级教师一直存在这样的困惑:识字任务这么重,如何处理好学文和识字的关系,是先学课文还是先识字?具体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理解课文,不自觉忽视了识字,淡化了识字能力的培养。
《玲玲的画》充满波折而富有哲理,老师们在教学中,会随着课文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理解和玩味爸爸简短的话中丰富的意味——“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这样的教学落点选择,很容易将识字挤到边缘区。
纵观本课教学,唐老师化用课文语境,以“变化之妙”为线索,将识字内容整合,识字内容与语境整合,使识字与语言学习、故事理解有机相融,将零散的识字内容聚合成几个有意义的学习版块,在“变化之妙”的关联下,每一个生字相互关照,相得益彰,并指向汉字背后的“理”“源”,透出浓郁的汉字文化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将汉字的理、趣细腻展示,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发现,使识字学习过程丰富而深刻。一個个汉字,正以独具魅力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这样的识字,化用了课文语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是深刻而持久的。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崇明小学文昌校区/江苏南京市晓庄学院)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