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课堂内外渗透数学史教学的三种方法,以期借此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关键词:数学史;兴趣激励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4-277
一、渗透数学史料的必要性
1、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一线教师未重视数学史在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教学中,忙于赶进度,把讲述数学史认为是浪费时间的多余之举[1]。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学习兴趣,进而阻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要改变此现状,结合数学史料进行课堂教学是不错的方式。
2、《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2]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产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相关知识背景的介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
二、介入数学史料的方法
(一)新课中铺设简短数学史料
在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一课中,先给出一个国际象棋棋盘图片,由学生来讲这个有关棋盘麦粒的故事。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
1、看图说话
让学生讲这个熟悉的故事,不仅能展现自我,激发学习热情和好奇心。
2、精心设问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国王为什么无法实现诺言呢?一共需要多少麦粒呢?(停顿半分钟),学完本节课的知识,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了。
如此导入新课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探索的欲望。在讲解完例题后,再给出答案:
1+2+4+8+…+263=264-1=18446744073709551615(粒)
学生会感叹于数字之大,能体会到乘方的优越性。
在课堂结尾放一段厨师手工制作拉面的视频:面搓揉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连续操作六、七扣后就成了细细长长的面条。提问:“厨师拉扣6次后,面条一共有多少根呢?”根据所学新知,马上算出:2×2×2×2×2×2=26=64根。
课前故事将学生注意力带入课堂,课尾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解题时贯穿数学史料
上《探索勾股定理》时,先介绍这个定理的中外名称“勾股定理”和“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来历。证明定理后,再告知前者是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数形结合证法,后者是美国总统伽菲尔德的证法,学生体会到数学语言是一种国际语言,也是沟通古今的语言。讲总统证法时,起名“总统图”,加深图形印象。因为此图常见的基本图形。
当学生感叹于证明方法多样时,再讲一句:“数学家苏步青读初中时,就会十几种证明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荣誉感和使命感。
据调查,学生厌烦数学主要是对枯燥繁琐的定理证明,而这些定理的证明又是必须掌握的。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历史背景是真实存在的,当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时,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正在探索一个曾经被大数学家探索过的问题,经历到智力挑战,从中能获得成功的享受,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体验。
(三)第二课堂开设数学史
数学课堂时间有限,数学史难以完全展开叙述,而利用校本课程或者第二课堂开展数学史教学可以作为补充。教“实数”时,介绍第一次数学危机;学“坐标轴”时,阅读数学家笛卡尔生平故事;学“圆和切线”时,播放工业上制作圆的方法。
三、应用数学史料的原则
1、准确性。课前搜集相关数学史料;课堂表达胸有成竹,同时要秉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杜绝对故事艺术加工、无端拔高甚至随意编造的现象。
2、实用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应有所侧重,提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及生活实践有直接帮助作用的数学史知识。如数的起源与记法、无理数的导入与确立、圆周率、勾股定理、笛卡尔对直角坐标系的贡献等具备实用性的知识,应成为选择的首要对象。
3、趣味性。回顾数学史进程,引人入胜、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不胜枚举。在恰当选材的前提下,要心中有共鸣,调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去感染学生,达到知识与趣味共生的效果。
4、广泛性。不能局限于中国数学史,还要精心选取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史料,尽力延伸数学知识的范畴。这样才能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倾叹于数学的魅力缩影!
四、后记
在摸索数學史教学的过程中,为及时取得学生一学期的学习体验,给学生布置一份特殊作业“给老师写一封E-mail,说说自己心里想对老师说的话”。下面摘录几则来信:
学生一:“杨老师,您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老师,上课认真,有时候在课堂上会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使课堂的氛围很融洽。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你的学习方法,希望在课堂上给我们多讲一些关于数学的有趣故事。”
学生二:“…在您讲数学历史故事时,我发现我们全班都在非常认真的听讲。”
学生三:“建议五、多说些数学历史故事,让课堂丰富多彩,引起同学上数学课的乐趣。”
来信中,有三分之二提及课堂上的数学故事,能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课堂氛围融洽和谐。成绩中下的学生基本都表示:虽然自己成绩较弱,但受数学故事的吸引,重新燃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且对数学课情有独钟。
总之,要想开拓思路,启迪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数学史着手是一种好的方式。重视数学史教学既是数学教育目的的要求,也是数学教育特点的需要[4]同[3]。正因如此,笔者开始大量购买数学科普书籍,收集数学史料,撰写数学故事。
温州市名师张于炎老师说:“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有需要才有学习的动力。”学生有需要,教学就有针对性;将课堂趣味化,数学故事化。
参考文献
[1]姚遥;数学史内容编入中学数学教材的意义与作用[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01.2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周友士;数学史在数学新课程中的教学意义[J];数学通报;2005.02
关键词:数学史;兴趣激励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4-277
一、渗透数学史料的必要性
1、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一线教师未重视数学史在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教学中,忙于赶进度,把讲述数学史认为是浪费时间的多余之举[1]。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学习兴趣,进而阻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要改变此现状,结合数学史料进行课堂教学是不错的方式。
2、《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2]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产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相关知识背景的介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
二、介入数学史料的方法
(一)新课中铺设简短数学史料
在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一课中,先给出一个国际象棋棋盘图片,由学生来讲这个有关棋盘麦粒的故事。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
1、看图说话
让学生讲这个熟悉的故事,不仅能展现自我,激发学习热情和好奇心。
2、精心设问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国王为什么无法实现诺言呢?一共需要多少麦粒呢?(停顿半分钟),学完本节课的知识,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了。
如此导入新课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探索的欲望。在讲解完例题后,再给出答案:
1+2+4+8+…+263=264-1=18446744073709551615(粒)
学生会感叹于数字之大,能体会到乘方的优越性。
在课堂结尾放一段厨师手工制作拉面的视频:面搓揉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连续操作六、七扣后就成了细细长长的面条。提问:“厨师拉扣6次后,面条一共有多少根呢?”根据所学新知,马上算出:2×2×2×2×2×2=26=64根。
课前故事将学生注意力带入课堂,课尾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解题时贯穿数学史料
上《探索勾股定理》时,先介绍这个定理的中外名称“勾股定理”和“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来历。证明定理后,再告知前者是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数形结合证法,后者是美国总统伽菲尔德的证法,学生体会到数学语言是一种国际语言,也是沟通古今的语言。讲总统证法时,起名“总统图”,加深图形印象。因为此图常见的基本图形。
当学生感叹于证明方法多样时,再讲一句:“数学家苏步青读初中时,就会十几种证明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荣誉感和使命感。
据调查,学生厌烦数学主要是对枯燥繁琐的定理证明,而这些定理的证明又是必须掌握的。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历史背景是真实存在的,当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时,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正在探索一个曾经被大数学家探索过的问题,经历到智力挑战,从中能获得成功的享受,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体验。
(三)第二课堂开设数学史
数学课堂时间有限,数学史难以完全展开叙述,而利用校本课程或者第二课堂开展数学史教学可以作为补充。教“实数”时,介绍第一次数学危机;学“坐标轴”时,阅读数学家笛卡尔生平故事;学“圆和切线”时,播放工业上制作圆的方法。
三、应用数学史料的原则
1、准确性。课前搜集相关数学史料;课堂表达胸有成竹,同时要秉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杜绝对故事艺术加工、无端拔高甚至随意编造的现象。
2、实用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应有所侧重,提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及生活实践有直接帮助作用的数学史知识。如数的起源与记法、无理数的导入与确立、圆周率、勾股定理、笛卡尔对直角坐标系的贡献等具备实用性的知识,应成为选择的首要对象。
3、趣味性。回顾数学史进程,引人入胜、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不胜枚举。在恰当选材的前提下,要心中有共鸣,调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去感染学生,达到知识与趣味共生的效果。
4、广泛性。不能局限于中国数学史,还要精心选取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史料,尽力延伸数学知识的范畴。这样才能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倾叹于数学的魅力缩影!
四、后记
在摸索数學史教学的过程中,为及时取得学生一学期的学习体验,给学生布置一份特殊作业“给老师写一封E-mail,说说自己心里想对老师说的话”。下面摘录几则来信:
学生一:“杨老师,您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老师,上课认真,有时候在课堂上会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使课堂的氛围很融洽。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你的学习方法,希望在课堂上给我们多讲一些关于数学的有趣故事。”
学生二:“…在您讲数学历史故事时,我发现我们全班都在非常认真的听讲。”
学生三:“建议五、多说些数学历史故事,让课堂丰富多彩,引起同学上数学课的乐趣。”
来信中,有三分之二提及课堂上的数学故事,能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课堂氛围融洽和谐。成绩中下的学生基本都表示:虽然自己成绩较弱,但受数学故事的吸引,重新燃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且对数学课情有独钟。
总之,要想开拓思路,启迪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数学史着手是一种好的方式。重视数学史教学既是数学教育目的的要求,也是数学教育特点的需要[4]同[3]。正因如此,笔者开始大量购买数学科普书籍,收集数学史料,撰写数学故事。
温州市名师张于炎老师说:“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有需要才有学习的动力。”学生有需要,教学就有针对性;将课堂趣味化,数学故事化。
参考文献
[1]姚遥;数学史内容编入中学数学教材的意义与作用[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01.2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周友士;数学史在数学新课程中的教学意义[J];数学通报;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