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苏轼不但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和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官员,受到劳动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浣溪沙》通过写词人参加谢雨祭神仪式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羡慕,
【关键词】 谦恭 关怀 俭朴 向往 平易近人
苏轼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 关心人民疾苦和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官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重视“三农”问题。他曾多次出任州刺史,受到劳动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苏轼在历任地方官吏时,比较关心人民痛苦,在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苏轼每调离一地,总有许多的州民百姓拦路痛哭,舍不得他离开,是有一定原因的。
苏轼的《浣溪沙》共五首,是写祭神谢雨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关怀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羡慕。
《浣溪沙》第一首写词人参加谢雨祀神仪式所见到的情况。
照日深红暧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词人一大早便参加农民们的谢雨仪式去了,一面走路一面观看景色:“照日深红暧见鱼。”红日东升,水面变暧,池塘里的鱼儿,慢慢上浮,在水中清晰可见。“连村绿暗晚藏乌”,树木葱茏,就是晚上借宿的乌鸦藏在里面恐怕也看不出来。 “黄童白叟聚睢盱,”那聚集在一起的庄稼人,都是那样欢快朴实。
最引起词人兴趣的还是那些小伙子和十几岁的娃娃们。他们一见大官来了,便闪电般地躲藏起来;但见到这位太守和蔼可亲,便又迅速地围拢来,所以苏轼幽默地写道:“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有的还兴奋地往家里跑,“归来说与采桑姑”。这首词的感情亲切、朴实,而描写又是何等的生动传神!既反映了农村青年和娃娃们的老实、腼腆、怕官的神情心理,又反映了他们的天真、好奇、活泼、热情的性格特征,是极其传神之笔。
第二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旋抹红妆看使君”,女孩们急急忙忙地打扮一番,然后才走出去,她们要去看与民共同抗旱的好太守,她们三个一伙,五个一帮,站在篱笆门前;“相排踏破茜罗裙”,你拥我,我挤你,把鲜红的罗裙都踏脏了,踩破了!把农村女孩子们观看太守的神态,写得再生动也没有了。
词作接着写谢雨祭神的场面。“老幼扶携收麦社”,老人和小孩相携相扶,为了麦子丰收而虔诚地祷告。“乌鸢翔舞赛神村”,神鸦社鼓,一片欢腾景象。丰收在望,人人欢畅,有的老人因为高兴,多喝了几杯喜庆酒,竟然醉卧在路旁。这“道逢醉叟卧黄昏”,实际上正是人民欢乐心情的写照。
苏轼总是惦记着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他又到附近的农村巡视去了。
第三首: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词人一路走来,首先看到的是庄稼长势喜人:“麻叶层层苘叶光,”麻是当时重要的农作物,人们的衣着就是靠种麻和养蚕。 “谁家煮茧一村香”!一个“香”字,披露了词人的欣喜之情。 “隔篱娇语络丝娘”,这一句活现出喜欢说说笑笑的络丝少女少妇们的劳动情景。
词作还表现了词人对农民处于青黄不接之中的同情。“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白发老人在捋取未成熟的麦穗用以充饥,看到这种情形,词人十分关切和同情:“问言豆叶几时黄?”在这一组词里,直接写太守与农民对话的,就只有这一句,看似寻常,却饱含着苏轼对农民深厚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词人对农民的深切关怀。
第四首词写灾害过后农村出现的可喜景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 “簌簌衣巾落枣花”,连枣花落在身上的微细声音都能听的真真切切,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农村风光的陶醉之情,枣子丰收在望,令人快慰。 “村南村北响缲车”,意味着蚕茧已经普遍丰收,对于一位希望农村五谷丰登的太守,还有比听到这种声音更加悦耳的吗? “牛衣古柳卖黄瓜”,穿着粗布衣服的人在老柳树下叫买黄瓜,原来疏菜瓜果已经上市!词人欣喜之余,自斟自酌一番,不觉已有几分醉意,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为了索水解渴而“敲门试问野人家”,可以看出词人对老百姓又是那样的谦恭和尊重。
第五首: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通过好雨之后万象一新的景色描写,抒发了词人的快意爽情。 “何时收拾耦而耕”?我什么时候才能从官场中抽出身来,与农民一起过躬耕田园的生活啊!
由于对农村的向往和羡慕,在扬手离别之际就更感到这里的风光留人了。“日暧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词人为什么会对农村如此地一往情深?他在这首词的末尾主动为我们释疑:“使君元是此中人!”他对农村不仅熟悉,而且很有感情,所以他向往农村,并以“此中人”自许。
总起来看,这五首《浣溪纱》,生动真实地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怀农民、注重农业生产的思想感情和俭朴深入、平易近人的为政作风,使他成为重视“三农”问题的楷模。
从词的发展看,由于这组《浣溪纱》写的全是农村的风情人物,为农村词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品位,使词得到了新的发展。”从此以后,农村题材逐渐成为词的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这组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晰,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爽朗明快的调子来歌咏农村新鲜淳朴、生计盎然的景象,这些艺术特色,对后世文学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 毛福明.苏轼词人生意蕴蠡测.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3 周晓音.试论苏轼词的艺术特色.杭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4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词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6 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文史杂志.2001,2.
【关键词】 谦恭 关怀 俭朴 向往 平易近人
苏轼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 关心人民疾苦和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官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重视“三农”问题。他曾多次出任州刺史,受到劳动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苏轼在历任地方官吏时,比较关心人民痛苦,在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苏轼每调离一地,总有许多的州民百姓拦路痛哭,舍不得他离开,是有一定原因的。
苏轼的《浣溪沙》共五首,是写祭神谢雨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关怀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羡慕。
《浣溪沙》第一首写词人参加谢雨祀神仪式所见到的情况。
照日深红暧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词人一大早便参加农民们的谢雨仪式去了,一面走路一面观看景色:“照日深红暧见鱼。”红日东升,水面变暧,池塘里的鱼儿,慢慢上浮,在水中清晰可见。“连村绿暗晚藏乌”,树木葱茏,就是晚上借宿的乌鸦藏在里面恐怕也看不出来。 “黄童白叟聚睢盱,”那聚集在一起的庄稼人,都是那样欢快朴实。
最引起词人兴趣的还是那些小伙子和十几岁的娃娃们。他们一见大官来了,便闪电般地躲藏起来;但见到这位太守和蔼可亲,便又迅速地围拢来,所以苏轼幽默地写道:“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有的还兴奋地往家里跑,“归来说与采桑姑”。这首词的感情亲切、朴实,而描写又是何等的生动传神!既反映了农村青年和娃娃们的老实、腼腆、怕官的神情心理,又反映了他们的天真、好奇、活泼、热情的性格特征,是极其传神之笔。
第二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旋抹红妆看使君”,女孩们急急忙忙地打扮一番,然后才走出去,她们要去看与民共同抗旱的好太守,她们三个一伙,五个一帮,站在篱笆门前;“相排踏破茜罗裙”,你拥我,我挤你,把鲜红的罗裙都踏脏了,踩破了!把农村女孩子们观看太守的神态,写得再生动也没有了。
词作接着写谢雨祭神的场面。“老幼扶携收麦社”,老人和小孩相携相扶,为了麦子丰收而虔诚地祷告。“乌鸢翔舞赛神村”,神鸦社鼓,一片欢腾景象。丰收在望,人人欢畅,有的老人因为高兴,多喝了几杯喜庆酒,竟然醉卧在路旁。这“道逢醉叟卧黄昏”,实际上正是人民欢乐心情的写照。
苏轼总是惦记着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他又到附近的农村巡视去了。
第三首: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词人一路走来,首先看到的是庄稼长势喜人:“麻叶层层苘叶光,”麻是当时重要的农作物,人们的衣着就是靠种麻和养蚕。 “谁家煮茧一村香”!一个“香”字,披露了词人的欣喜之情。 “隔篱娇语络丝娘”,这一句活现出喜欢说说笑笑的络丝少女少妇们的劳动情景。
词作还表现了词人对农民处于青黄不接之中的同情。“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白发老人在捋取未成熟的麦穗用以充饥,看到这种情形,词人十分关切和同情:“问言豆叶几时黄?”在这一组词里,直接写太守与农民对话的,就只有这一句,看似寻常,却饱含着苏轼对农民深厚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词人对农民的深切关怀。
第四首词写灾害过后农村出现的可喜景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 “簌簌衣巾落枣花”,连枣花落在身上的微细声音都能听的真真切切,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农村风光的陶醉之情,枣子丰收在望,令人快慰。 “村南村北响缲车”,意味着蚕茧已经普遍丰收,对于一位希望农村五谷丰登的太守,还有比听到这种声音更加悦耳的吗? “牛衣古柳卖黄瓜”,穿着粗布衣服的人在老柳树下叫买黄瓜,原来疏菜瓜果已经上市!词人欣喜之余,自斟自酌一番,不觉已有几分醉意,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为了索水解渴而“敲门试问野人家”,可以看出词人对老百姓又是那样的谦恭和尊重。
第五首: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通过好雨之后万象一新的景色描写,抒发了词人的快意爽情。 “何时收拾耦而耕”?我什么时候才能从官场中抽出身来,与农民一起过躬耕田园的生活啊!
由于对农村的向往和羡慕,在扬手离别之际就更感到这里的风光留人了。“日暧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词人为什么会对农村如此地一往情深?他在这首词的末尾主动为我们释疑:“使君元是此中人!”他对农村不仅熟悉,而且很有感情,所以他向往农村,并以“此中人”自许。
总起来看,这五首《浣溪纱》,生动真实地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怀农民、注重农业生产的思想感情和俭朴深入、平易近人的为政作风,使他成为重视“三农”问题的楷模。
从词的发展看,由于这组《浣溪纱》写的全是农村的风情人物,为农村词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品位,使词得到了新的发展。”从此以后,农村题材逐渐成为词的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这组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晰,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爽朗明快的调子来歌咏农村新鲜淳朴、生计盎然的景象,这些艺术特色,对后世文学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 毛福明.苏轼词人生意蕴蠡测.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3 周晓音.试论苏轼词的艺术特色.杭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4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词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6 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文史杂志.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