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剧作技巧和表现主题两个方面对《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和《李尔王》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尤金·奥尼尔和莎士比亚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却运用了相同的剧作技巧和手段来外化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在表现主题上也对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思考和探索。由此笔者认为尤金·奥尼尔不仅是美国现代悲剧的创造者,更是传统悲剧的继承者。
关键词:戏剧技巧;意象;悲剧性;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1)03-0058-04
尤金·奥尼尔(1888—1953年)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戏剧家,曹禺先生称他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他对美国戏剧的贡献不仅在于他领先于同时代剧作家在戏剧表现主题上的现代性,而且在于他对不同戏剧技巧的实验和创新。不过,“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sup】[1]【/sup】。奥尼尔本人也始终坚持“过去的就是现在的”这一创作观念。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受到了古希腊悲剧家易卜生、斯特琳堡等許多戏剧大师的影响。但对于莎士比亚,他却从未公开承认过受到其影响。作为“属于所有世纪”的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必然影响着善于继承传统的奥尼尔。事实上,奥尼尔的一生和他的整个创作生涯都渗透着莎士比亚对他的影响。这在他的自传体悲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以下简称《旅程》)中得到了艺术性的体现。笔者拟以奥尼尔的《旅程》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为个案,探讨二者在剧作技巧和表现主题上的相似性,说明现代主义的奥尼尔其实是对传统莎士比亚的继承和发展。
一、 剧作技巧:意象的使用
文学艺术,尤其是戏剧艺术要“表现”人的处境,不仅在于它要求剧作家窥探到人的灵魂,还要求他采用恰当的艺术手段和形式将其所窥探到的内容如实地“表现”出来,“再现”给读者和观众。“在戏剧艺术中,意象是剧作家诱导、启发读者和观众体悟、感知人类心灵世界的基本手段,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全息画面。”【sup】[2]【/sup】在《旅程》中,奥尼尔使用一些意象和象征的手法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搬到了舞台,将人的内心、人的灵魂乃至人的潜意识直接展示在观众的面前。而这种将人物的内心冲突转化为观众可以感受到的视觉或听觉形象的现代表现主义手法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早已使用。“莎士比亚是最早把心理分析运用到艺术表现中的作家。这种手法使艺术形象更丰满,更生动,更完美,更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人们不仅看到人物形象的形体,也看到了他们的灵魂。”【sup】[3]【/sup】
在《旅程》中,“雾”这一意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奥尼尔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外在天气的变化。幕启时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阳光从右面的窗子射进来”【sup】[4]237【/sup】,大家有说有笑,气氛十分融洽。从第二幕起,阳光逐渐消失,窗外“天空中稍微带点朦胧”【sup】[4]274【/sup】,屋子里的气氛也由轻松、充满希望而转为沉重、压抑、失望和猜疑。到了第三幕,由于大雾弥漫,天很早就暗了下来,才晚上六点钟,暮色便开始笼罩起居室了。到了第四幕已是黑沉沉的午夜,“窗外雾幕显得更厚”【sup】[4]343【/sup】。在这里,雾不仅仅是一种天气状况,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奥尼尔运用天气的变化不仅烘托了气氛,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剧中人物的心情越来越压抑,雾气也越来越厚,像一堵墙一样将他们和外界隔开,使他们的家变得越来越孤独,与世隔绝。可以说,雾已经变成使人逃避现实、沉浸在幻想里的象征。奥尼尔也说:“外在的雾是人物内心‘雾’的反映——玛丽的吸毒和男人们的醉酒。”【sup】[5]【/sup】人们喜欢雾是因为随着灯光的变暗、雾气的加深,现实世界变得不那么残酷。
另外贯穿全剧的一个典型画面是桌上时刻存在的酒瓶,泰伦一家经常谈论的话题也是酒。所以当雾弥漫在泰伦度假别墅四周的同时,另一层雾也蒙在了泰伦一家的心灵上。文中外在雾气一点点的加强和泰伦一家渐渐蒙雾的内在心灵之间有明显的对应。奥尼尔就是这样以现实生活中一种最常见的动作喝酒为手段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在后期剧作中,奥尼尔经常使用饮酒的形式来创造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人物用独白的方式泄漏内心的想法和感情。”【sup】[6]【/sup】泰伦一家沉醉于毒品或者酒精之中是为了忘却现实环境的痛苦,从而可以重返昔日美好时光。然而他们选择逃避的方式就像一个牢笼,他们越挣扎陷得越深,永远无法逃脱。他们想要逃避却不得不正视残酷现实的痛苦,通过外在雾气的加强,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氛围。
同样,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也是通过不同的意象来表现剧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揭示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暴风雨的意象在剧中占有显著地位,它对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英国莎评家奈特认为莎剧中的暴风雨或大海通常充满了悲剧的力量。”【sup】[7]【/sup】当李尔年迈体衰,决定摆脱“一切事务”,他要三个女儿表白如何爱他,并以此决定土地和王权的分割。善于阿谀奉承的长女高纳瑞和次女里根轻而易举地骗取了父王的欢心并从此操纵国家大权。而小女儿迪利娅真诚善良,坚持原则,却遭到了被驱逐的命运。然而高纳瑞和里根在大权在握后就原形毕露,把生身之父看做累赘。李尔很快就为自己的荒唐行为付出了代价,在暴风雨之夜被赶出家门。丧失权力的李尔看清了了长女和次女的忘恩负义,也看到了人民悲惨的处境和遭遇。由于自己的昏聩和傲慢,他由一国之君沦落为荒郊野外暴风雨中无家可归的浪人,处于崩溃的边缘。暴风雨这一外在的意象转化后掀起了李尔内心的暴风雨,他疯狂呐喊,控诉社会的不公和黑暗,此时李尔的内心世界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莎士比亚通过意象使李尔化作雷电和风暴。荒郊的凄凉和猛烈的暴风雨无不象征着李尔凄惨的处境和他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与心理折磨。所以,暴风雨一场在《李尔王》中有着明显的象征性和表现主义的特征。《李尔王》中的暴风雨实质上是李尔内心的风暴,自然的描写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
另外,《李尔王》中还出现大量动物的意象,如蛇、蝎子、鹰、雕、老鼠、熊、狂犬等多种野兽。李尔的长女高纳瑞和次女里根被奥本尼说成是“猛虎,不是女儿”【sup】[8]349【/sup】。她们是“袅獍般的女儿”【sup】[8]334【/sup】。高纳瑞有张“豺狼一样的脸”【sup】[8]309【/sup】。她们一再被比作为动物,荒原中的人们也被描述为“寒碜的赤裸的两条腿的动物”【sup】[8]335【/sup】。这些动物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自身本质的认识,过着动物般生活的“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sup】[8]333【/sup】才是真正的人类。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残暴和冷酷的自然,象征着人类的同样性质的世界。约翰·德莱顿评论莎士比亚说:“所有自然界的意象都在他的脑中,他可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当他描述任何事物时,你不仅仅看到它,还能感觉到它。”【sup】[9]【/sup】通过不同意象的使用,原本抽象而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和内在因素外化成为读者可以清晰感知到的具体形象和事物。
在《旅程》和《李尔王》两剧的创作中,奥尼尔和莎士比亚都充分地展示了非凡的内窥和外显的才华,运用不同的意象将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生动地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情感净化和心灵升华的效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奥尼尔在《旅程》中所使用的现代化的剧作技巧及手段与莎士比亚的 《李尔王》是一致的,是对传统莎士比亚剧作技巧的试验和创新。
二、表现主题:人的生存困境
奥尼尔是一个严肃的作家,他一贯执著地追求人生的意义,所以他的现代性不仅表现在对剧作技巧的试验和探索,而且在于他领先于同时代剧作家在戏剧表现主题上的现代性。《旅程》是奥尼尔在晚年“用血和泪写成”的悲剧,他以一个家庭的命运为例,揭示了当时的美国社会、美国人生活中存在的悲剧因素。同时,对人类生存所面临的根本困境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展示。而莎士比亚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已不属于某一时代,而属于任何时代,被称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的《李尔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较为独特而深邃地阐释了人的本真的生存境遇。
《旅程》演绎了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从早到晚所发生的故事。该剧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震撼人心的外在冲突,但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的爱恨交织,通过四个人相互间的交谈、指责、谩骂、爱抚、自责、慰藉,剧烈地激荡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在剧中,时间从白天流向黑夜,黑夜又必然流向另一个像今天一样的白天,正像剧名所暗示的那样,该剧是一场进入过去的“漫长的白天”的旅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泰伦一家深深地陷入了痛苦的过去,难以自拔。然而确定的时间是不连续的、超现实的,在这时光周而复始的流淌中,这一家人的相互责怪与懊悔、爱与恨的循环出现,构成了他们的人生经验,引起了观众情感的共鸣。他们竭力忘记过去、否认现实、隐藏苦恼,逃避似乎成了他们精神危机的唯一出路。在剧中玛丽说:“这就真让人受不了——咱们大家都受不了啊。咱们都忘不了。”【sup】【/sup】[4]271-272过去一直影响着现在,一家人陷入了无所依靠、无所寄托的精神困境。在痛苦与孤独中,泰伦一家渴望相互交流,倾诉心声,试图改变现状,却一一失败。通过观看泰伦一家在舞台上的表演,观众意识到这也是人们普遍的生存困境。在不可避免的残酷现实面前,泰伦一家的挣扎显得徒劳无益,可是这种反抗却是必需和至关重要的。虽然人物的意志在命运面前显得无能为力,然而正是剧中人物无尽的斗争和追求赋予人物以悲剧性。通过再现剧中人物无休止的痛苦挣扎,奥尼尔使观众洞悉了这一永无终了的悲剧性结局。
同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 中对于人存在的意义也进行了终极思考和探索,它的永恒性就在于它所揭示的这种最普遍也最深刻的主题思想。莎士比亚可以说是现代主义戏剧的最初源泉,很多现代流派作家都从其作品中得到启发。而且许多研究表明荒诞派戏剧与莎士比亚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柯特指出《李尔王》一剧具有非常现代的内容,已经具有荒诞戏剧的雏形”【sup】[10]【/sup】 。李尔在被流放到荒原后失去了理智,仰天长啸,诅咒非人的社会和罪恶的人类;爱德伽为了逃避迫害,装成疯丐;李尔和大臣葛罗斯特的话发人深省,“李尔:读呀!葛罗斯特:什么!用眼眶子读吗? 李尔:什么!你疯了吗? 一个人就是没有眼睛,也可以看见这世界的丑恶。用你的耳朵瞧着吧!”【sup】[8]359【/sup】瞎子能清楚看到,疯子能讲出真理,这类似于一个现代寓言,一个象征。暴风雨之后,由国王、大臣、贵族子弟组成的乞丐队伍在荒野上漫游,他们无助地自言自语,相互发疯打趣。这里人变成了非人,人们纷纷完成了向乞丐的变形,像一条条虫子一样。他们是人类命运的代表,荒野成为整个世界的缩影。而现代荒诞剧中的人物正是这样,莎士比亚用夸张的手法,把这种类似现代荒诞剧的空虚和无望成功地表述出来。
其实,荒诞远非20世纪文化中特有的内核,它始终伴随着人的本真生存,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揭示了人的本真生存状况:无可遁逃的荒诞。然而莎士比亚的戏剧与20世纪荒诞派戏剧又迥然不同,现代主义作家们在绝望地寻找人生意义之后发现人生也是虚无荒诞的。而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都具有一种直面存在的勇气,他们无畏地反抗,最终绝处逢生。就在痛苦和绝望的顶点出现了真诚、善良、美丽的化身考迪利娅。莎士比亚在考迪利娅身上寄托了對人类的希望,她忠厚、仁爱、热诚、质朴,具有高贵的天性和品质。她似温柔的天使,以无限热爱对待曾无情抛弃她的老父亲,以满怀的仁慈眷顾世上万物。虽然考迪利娅很快战败被害,李尔也伤心而死,可是他们的受难并非是无端的、毫无意义的。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作品使我们在悲哀感愤的同时也看到了希望,我们虽然感到无限悲哀却不会感到绝望。
有的批评家指出,读莎士比亚的悲剧,我们绝不会变得消极委顿;相反,一种对抗厄运的生命豪情油然而生,他的悲剧让我们直面现实,从中汲取存在的勇气。这一点和奥尼尔的悲剧精神有着惊人的相似。奥尼尔说:“追求实现不了的理想是自取失败。但他追求者的奋斗,就是他的胜利!他是精神意义上的榜样。”【sup】[11]【/sup】正是这种反抗和挣扎赋予生命意义,这也是奥尼尔悲剧的核心。
三、结语
虽然奥尼尔和莎士比亚处在不同时代、风格迥异,他们所关注的都是如何用相应的戏剧手法揭示戏剧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刻画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和人的心灵状况。奥尼尔在《旅程》中所使用的剧作技巧和表达的人类在面对生存困境时难以言语的痛苦和绝望中的希望与《李尔王》也确有几分相似。通过对《旅程》和《李尔王》对比分析,一方面说明了现代的奥尼尔其实是对传统的莎士比亚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展示了莎士比亚的永恒性和超越性,而两位伟大的剧作家对影响和控制人类生活的终极力量的探索,都表现了人们在具有永恒悲剧意义的现实中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1]董小英. 再登巴别塔——巴赫金对话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103.
[2]张勤. 充溢着狂想的历程——评析《麦克白》和《琼斯皇》 的表现手法[J]. 外国文学研究,2004(2):84-87.
[3]张泗洋,徐斌,张晓洋. 莎士比亚引论[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131.
[4]尤金·奥尼尔.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M]//龙文佩.外国当代剧作选(1).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5]VIRGINIA F. Eugene O’Neill at Work: Newly Released Ideas for Plays [M].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81:292.
[6]STEVEN F B. Empty Bottles, Empty Dreams: O’Neill’s Use of Drinking and Alcoholism in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C]. JAMES I M.Critical Essays on Eugene O’Neill. Boston: G. K. Hall & Co., 1984:159-188.
[7]徐锡祥,吾文泉. 现代主义的莎士比亚[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2):74-78.
[8]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悲剧集[M]. 吴永行,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9]黄丽萍. 浅析沙剧中的动物意象[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1-23.
[10]李国银. 徘徊在荒诞喜剧边缘的悲剧:重读《李尔王》[J].戏剧文学,2006(8):41-43.
[11]CHAMAN A. Tragedy, Modern Temper and O’Neill [M]. New Delhi: Macmillan India, 1984:6.
关键词:戏剧技巧;意象;悲剧性;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1)03-0058-04
尤金·奥尼尔(1888—1953年)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戏剧家,曹禺先生称他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他对美国戏剧的贡献不仅在于他领先于同时代剧作家在戏剧表现主题上的现代性,而且在于他对不同戏剧技巧的实验和创新。不过,“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sup】[1]【/sup】。奥尼尔本人也始终坚持“过去的就是现在的”这一创作观念。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受到了古希腊悲剧家易卜生、斯特琳堡等許多戏剧大师的影响。但对于莎士比亚,他却从未公开承认过受到其影响。作为“属于所有世纪”的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必然影响着善于继承传统的奥尼尔。事实上,奥尼尔的一生和他的整个创作生涯都渗透着莎士比亚对他的影响。这在他的自传体悲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以下简称《旅程》)中得到了艺术性的体现。笔者拟以奥尼尔的《旅程》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为个案,探讨二者在剧作技巧和表现主题上的相似性,说明现代主义的奥尼尔其实是对传统莎士比亚的继承和发展。
一、 剧作技巧:意象的使用
文学艺术,尤其是戏剧艺术要“表现”人的处境,不仅在于它要求剧作家窥探到人的灵魂,还要求他采用恰当的艺术手段和形式将其所窥探到的内容如实地“表现”出来,“再现”给读者和观众。“在戏剧艺术中,意象是剧作家诱导、启发读者和观众体悟、感知人类心灵世界的基本手段,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全息画面。”【sup】[2]【/sup】在《旅程》中,奥尼尔使用一些意象和象征的手法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搬到了舞台,将人的内心、人的灵魂乃至人的潜意识直接展示在观众的面前。而这种将人物的内心冲突转化为观众可以感受到的视觉或听觉形象的现代表现主义手法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早已使用。“莎士比亚是最早把心理分析运用到艺术表现中的作家。这种手法使艺术形象更丰满,更生动,更完美,更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人们不仅看到人物形象的形体,也看到了他们的灵魂。”【sup】[3]【/sup】
在《旅程》中,“雾”这一意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奥尼尔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外在天气的变化。幕启时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阳光从右面的窗子射进来”【sup】[4]237【/sup】,大家有说有笑,气氛十分融洽。从第二幕起,阳光逐渐消失,窗外“天空中稍微带点朦胧”【sup】[4]274【/sup】,屋子里的气氛也由轻松、充满希望而转为沉重、压抑、失望和猜疑。到了第三幕,由于大雾弥漫,天很早就暗了下来,才晚上六点钟,暮色便开始笼罩起居室了。到了第四幕已是黑沉沉的午夜,“窗外雾幕显得更厚”【sup】[4]343【/sup】。在这里,雾不仅仅是一种天气状况,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奥尼尔运用天气的变化不仅烘托了气氛,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剧中人物的心情越来越压抑,雾气也越来越厚,像一堵墙一样将他们和外界隔开,使他们的家变得越来越孤独,与世隔绝。可以说,雾已经变成使人逃避现实、沉浸在幻想里的象征。奥尼尔也说:“外在的雾是人物内心‘雾’的反映——玛丽的吸毒和男人们的醉酒。”【sup】[5]【/sup】人们喜欢雾是因为随着灯光的变暗、雾气的加深,现实世界变得不那么残酷。
另外贯穿全剧的一个典型画面是桌上时刻存在的酒瓶,泰伦一家经常谈论的话题也是酒。所以当雾弥漫在泰伦度假别墅四周的同时,另一层雾也蒙在了泰伦一家的心灵上。文中外在雾气一点点的加强和泰伦一家渐渐蒙雾的内在心灵之间有明显的对应。奥尼尔就是这样以现实生活中一种最常见的动作喝酒为手段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在后期剧作中,奥尼尔经常使用饮酒的形式来创造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人物用独白的方式泄漏内心的想法和感情。”【sup】[6]【/sup】泰伦一家沉醉于毒品或者酒精之中是为了忘却现实环境的痛苦,从而可以重返昔日美好时光。然而他们选择逃避的方式就像一个牢笼,他们越挣扎陷得越深,永远无法逃脱。他们想要逃避却不得不正视残酷现实的痛苦,通过外在雾气的加强,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氛围。
同样,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也是通过不同的意象来表现剧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揭示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暴风雨的意象在剧中占有显著地位,它对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英国莎评家奈特认为莎剧中的暴风雨或大海通常充满了悲剧的力量。”【sup】[7]【/sup】当李尔年迈体衰,决定摆脱“一切事务”,他要三个女儿表白如何爱他,并以此决定土地和王权的分割。善于阿谀奉承的长女高纳瑞和次女里根轻而易举地骗取了父王的欢心并从此操纵国家大权。而小女儿迪利娅真诚善良,坚持原则,却遭到了被驱逐的命运。然而高纳瑞和里根在大权在握后就原形毕露,把生身之父看做累赘。李尔很快就为自己的荒唐行为付出了代价,在暴风雨之夜被赶出家门。丧失权力的李尔看清了了长女和次女的忘恩负义,也看到了人民悲惨的处境和遭遇。由于自己的昏聩和傲慢,他由一国之君沦落为荒郊野外暴风雨中无家可归的浪人,处于崩溃的边缘。暴风雨这一外在的意象转化后掀起了李尔内心的暴风雨,他疯狂呐喊,控诉社会的不公和黑暗,此时李尔的内心世界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莎士比亚通过意象使李尔化作雷电和风暴。荒郊的凄凉和猛烈的暴风雨无不象征着李尔凄惨的处境和他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与心理折磨。所以,暴风雨一场在《李尔王》中有着明显的象征性和表现主义的特征。《李尔王》中的暴风雨实质上是李尔内心的风暴,自然的描写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
另外,《李尔王》中还出现大量动物的意象,如蛇、蝎子、鹰、雕、老鼠、熊、狂犬等多种野兽。李尔的长女高纳瑞和次女里根被奥本尼说成是“猛虎,不是女儿”【sup】[8]349【/sup】。她们是“袅獍般的女儿”【sup】[8]334【/sup】。高纳瑞有张“豺狼一样的脸”【sup】[8]309【/sup】。她们一再被比作为动物,荒原中的人们也被描述为“寒碜的赤裸的两条腿的动物”【sup】[8]335【/sup】。这些动物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自身本质的认识,过着动物般生活的“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sup】[8]333【/sup】才是真正的人类。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残暴和冷酷的自然,象征着人类的同样性质的世界。约翰·德莱顿评论莎士比亚说:“所有自然界的意象都在他的脑中,他可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当他描述任何事物时,你不仅仅看到它,还能感觉到它。”【sup】[9]【/sup】通过不同意象的使用,原本抽象而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和内在因素外化成为读者可以清晰感知到的具体形象和事物。
在《旅程》和《李尔王》两剧的创作中,奥尼尔和莎士比亚都充分地展示了非凡的内窥和外显的才华,运用不同的意象将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生动地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情感净化和心灵升华的效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奥尼尔在《旅程》中所使用的现代化的剧作技巧及手段与莎士比亚的 《李尔王》是一致的,是对传统莎士比亚剧作技巧的试验和创新。
二、表现主题:人的生存困境
奥尼尔是一个严肃的作家,他一贯执著地追求人生的意义,所以他的现代性不仅表现在对剧作技巧的试验和探索,而且在于他领先于同时代剧作家在戏剧表现主题上的现代性。《旅程》是奥尼尔在晚年“用血和泪写成”的悲剧,他以一个家庭的命运为例,揭示了当时的美国社会、美国人生活中存在的悲剧因素。同时,对人类生存所面临的根本困境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展示。而莎士比亚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已不属于某一时代,而属于任何时代,被称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的《李尔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较为独特而深邃地阐释了人的本真的生存境遇。
《旅程》演绎了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从早到晚所发生的故事。该剧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震撼人心的外在冲突,但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的爱恨交织,通过四个人相互间的交谈、指责、谩骂、爱抚、自责、慰藉,剧烈地激荡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在剧中,时间从白天流向黑夜,黑夜又必然流向另一个像今天一样的白天,正像剧名所暗示的那样,该剧是一场进入过去的“漫长的白天”的旅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泰伦一家深深地陷入了痛苦的过去,难以自拔。然而确定的时间是不连续的、超现实的,在这时光周而复始的流淌中,这一家人的相互责怪与懊悔、爱与恨的循环出现,构成了他们的人生经验,引起了观众情感的共鸣。他们竭力忘记过去、否认现实、隐藏苦恼,逃避似乎成了他们精神危机的唯一出路。在剧中玛丽说:“这就真让人受不了——咱们大家都受不了啊。咱们都忘不了。”【sup】【/sup】[4]271-272过去一直影响着现在,一家人陷入了无所依靠、无所寄托的精神困境。在痛苦与孤独中,泰伦一家渴望相互交流,倾诉心声,试图改变现状,却一一失败。通过观看泰伦一家在舞台上的表演,观众意识到这也是人们普遍的生存困境。在不可避免的残酷现实面前,泰伦一家的挣扎显得徒劳无益,可是这种反抗却是必需和至关重要的。虽然人物的意志在命运面前显得无能为力,然而正是剧中人物无尽的斗争和追求赋予人物以悲剧性。通过再现剧中人物无休止的痛苦挣扎,奥尼尔使观众洞悉了这一永无终了的悲剧性结局。
同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 中对于人存在的意义也进行了终极思考和探索,它的永恒性就在于它所揭示的这种最普遍也最深刻的主题思想。莎士比亚可以说是现代主义戏剧的最初源泉,很多现代流派作家都从其作品中得到启发。而且许多研究表明荒诞派戏剧与莎士比亚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柯特指出《李尔王》一剧具有非常现代的内容,已经具有荒诞戏剧的雏形”【sup】[10]【/sup】 。李尔在被流放到荒原后失去了理智,仰天长啸,诅咒非人的社会和罪恶的人类;爱德伽为了逃避迫害,装成疯丐;李尔和大臣葛罗斯特的话发人深省,“李尔:读呀!葛罗斯特:什么!用眼眶子读吗? 李尔:什么!你疯了吗? 一个人就是没有眼睛,也可以看见这世界的丑恶。用你的耳朵瞧着吧!”【sup】[8]359【/sup】瞎子能清楚看到,疯子能讲出真理,这类似于一个现代寓言,一个象征。暴风雨之后,由国王、大臣、贵族子弟组成的乞丐队伍在荒野上漫游,他们无助地自言自语,相互发疯打趣。这里人变成了非人,人们纷纷完成了向乞丐的变形,像一条条虫子一样。他们是人类命运的代表,荒野成为整个世界的缩影。而现代荒诞剧中的人物正是这样,莎士比亚用夸张的手法,把这种类似现代荒诞剧的空虚和无望成功地表述出来。
其实,荒诞远非20世纪文化中特有的内核,它始终伴随着人的本真生存,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揭示了人的本真生存状况:无可遁逃的荒诞。然而莎士比亚的戏剧与20世纪荒诞派戏剧又迥然不同,现代主义作家们在绝望地寻找人生意义之后发现人生也是虚无荒诞的。而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都具有一种直面存在的勇气,他们无畏地反抗,最终绝处逢生。就在痛苦和绝望的顶点出现了真诚、善良、美丽的化身考迪利娅。莎士比亚在考迪利娅身上寄托了對人类的希望,她忠厚、仁爱、热诚、质朴,具有高贵的天性和品质。她似温柔的天使,以无限热爱对待曾无情抛弃她的老父亲,以满怀的仁慈眷顾世上万物。虽然考迪利娅很快战败被害,李尔也伤心而死,可是他们的受难并非是无端的、毫无意义的。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作品使我们在悲哀感愤的同时也看到了希望,我们虽然感到无限悲哀却不会感到绝望。
有的批评家指出,读莎士比亚的悲剧,我们绝不会变得消极委顿;相反,一种对抗厄运的生命豪情油然而生,他的悲剧让我们直面现实,从中汲取存在的勇气。这一点和奥尼尔的悲剧精神有着惊人的相似。奥尼尔说:“追求实现不了的理想是自取失败。但他追求者的奋斗,就是他的胜利!他是精神意义上的榜样。”【sup】[11]【/sup】正是这种反抗和挣扎赋予生命意义,这也是奥尼尔悲剧的核心。
三、结语
虽然奥尼尔和莎士比亚处在不同时代、风格迥异,他们所关注的都是如何用相应的戏剧手法揭示戏剧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刻画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和人的心灵状况。奥尼尔在《旅程》中所使用的剧作技巧和表达的人类在面对生存困境时难以言语的痛苦和绝望中的希望与《李尔王》也确有几分相似。通过对《旅程》和《李尔王》对比分析,一方面说明了现代的奥尼尔其实是对传统的莎士比亚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展示了莎士比亚的永恒性和超越性,而两位伟大的剧作家对影响和控制人类生活的终极力量的探索,都表现了人们在具有永恒悲剧意义的现实中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1]董小英. 再登巴别塔——巴赫金对话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103.
[2]张勤. 充溢着狂想的历程——评析《麦克白》和《琼斯皇》 的表现手法[J]. 外国文学研究,2004(2):84-87.
[3]张泗洋,徐斌,张晓洋. 莎士比亚引论[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131.
[4]尤金·奥尼尔.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M]//龙文佩.外国当代剧作选(1).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5]VIRGINIA F. Eugene O’Neill at Work: Newly Released Ideas for Plays [M].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81:292.
[6]STEVEN F B. Empty Bottles, Empty Dreams: O’Neill’s Use of Drinking and Alcoholism in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C]. JAMES I M.Critical Essays on Eugene O’Neill. Boston: G. K. Hall & Co., 1984:159-188.
[7]徐锡祥,吾文泉. 现代主义的莎士比亚[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2):74-78.
[8]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悲剧集[M]. 吴永行,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9]黄丽萍. 浅析沙剧中的动物意象[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1-23.
[10]李国银. 徘徊在荒诞喜剧边缘的悲剧:重读《李尔王》[J].戏剧文学,2006(8):41-43.
[11]CHAMAN A. Tragedy, Modern Temper and O’Neill [M]. New Delhi: Macmillan India, 1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