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关键词】朗读;提高;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训练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其语言能力。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因而教学必须重视并加强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错词句,就是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能使学生读的正确, 读的流畅,增强语感。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并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地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的白色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不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即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能力
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语文教学心理学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地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使学生受到深刻地教育。
三、有助于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的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里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不管小学的哪个阶段,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受到感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其综合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关键词】朗读;提高;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训练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其语言能力。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因而教学必须重视并加强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错词句,就是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能使学生读的正确, 读的流畅,增强语感。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并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地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的白色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不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即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能力
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语文教学心理学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地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使学生受到深刻地教育。
三、有助于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的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里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不管小学的哪个阶段,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受到感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其综合能力就一定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