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演讲时演示了公鸡吃米的故事,陶先生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若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的,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其实,教师的专业发展亦是如此。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幼儿园制定培训计划,指定学习、研讨的主题,教师被动参与培训、研讨。这和被强迫进食的公鸡、被动学习的学生一样往往是食而不化的。而幼儿园开展自主游戏的实践给了我们转变这一现状的契机。
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有效途径,它能促使教师关注幼儿的需要,推动幼儿的发展。在自主游戏中,师幼互动呈现出最自然积极的状态,也更加考验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说,幼儿园自主游戏的开展推动着教师主动学习、研究,在观察、解读、支持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一、在观察中学会发现孩子
幼儿园的很多教师常常关注孩子的行为结果,忽视孩子的行为过程,从而逐渐形成了根据经验作出判断的思维定势。而自主游戏中幼儿出乎意料的行为表现不断地提醒着教师摈弃主观判断,更客观地评价幼儿。幼儿的行为表现自然而然地促使教师进一步观察幼儿、发现幼儿。我们及时发现了这一契机,为教师提供宽松的成长空间,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观察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根据教师的需要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和培训机会,帮助教师学习有效观察幼儿的方法。
教师通过充分观察,渐渐学会发现孩子,对孩子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孩子是有创造力的
过去我们总说孩子缺乏创造力,但在自主游戏中,我们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有教师说:过去投放材料时,我们总想着“要孩子怎样玩”,而现在是想着“要了解孩子如何玩”。
操场上有几个原本供孩子钻爬的滚筒,有些孩子却用它创造了“毛毛虫”游戏的玩法。先是一个人推倒滚筒在里面扭来扭去当毛毛虫,后来两个人手牵手钻进滚筒当毛毛虫,再后来更多孩子尝试前后拉住手和脚,将多个滚筒连接起来合作玩“毛毛虫”游戏。
操场上有一个小型滑梯被孩子们想象成了一艘海盗船。孩子们在上面尽情地游戏:有的拿着PVC管玩垂钓游戏;有的在滑梯上架上梯子,玩逃生和救援游戏;有的用积木当炮弹玩起了打敌人的游戏;还有的在船上玩起了开商店、饭店等游戏……
操场上摆放着弯弯桥的材料,我们常常用它来做隔断和障碍物。开展户外自主游戏时,孩子们用这种材料玩出了很多花样。刚开始孩子们通过拼接的方式将弯弯桥变成了跷跷板,之后,他们借助弯弯桥模仿各种各样的冲浪动作。他们还把弯弯桥当作战壕玩起了军事游戏,时而在“战壕”里匍匐前进,时而从“战壕”里一跃而起冲向“敌人”。他们还合作将四块弯弯桥拼成一个圆,玩起了杂技表演游戏……
孩子是有规则意识的
过去我们总纠结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总担心孩子自由活动时不好管理,所以设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则。但在自主游戏中,我们发现孩子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则意识的。如,为了能够玩同一个游戏,他们自发地排好队伍,轮流活动;为了安全有序地爬梯,他们自己约定了“先下后上”的规则,看到同伴违反规则时能主动地去维护规则;在小木屋里,几个大班孩子想要尝试攀爬,于是他们把鞋子整齐地摆放在屋外,为了避免拥挤,他们还协调好各自的攀爬位置。在登高时,他们会事先在下面铺好软垫,攀爬时会事先搬离障碍物,上平衡梯时会三三两两互相保护……
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去我们常常觉得孩子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碰到困难容易退缩,总是向教师求助,为此,我们常常绞尽脑汁预设一些问题情境去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自主游戏中,我们发现只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孩子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下面的故事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一次自主游戏结束时,水池中央漂满了各类瓶罐,孩子们就想把这些瓶罐捡回来收拾好。几个大班的孩子就用各种带柄的工具去捞水池中的瓶罐。近处的瓶罐很快就被捞上来了,可离水池边较远的瓶罐够不着。怎么办呢?正当大家着急的时候,只见帆帆拿起长柄的铲子,先跑到靠近瓶罐的水池边,身体前倾,想用铲子把瓶罐拨向自己的身边,可在划动铲子的过程中,瓶罐反而越漂越远。这时他不着急,站在水池边静静地观察着。他发现水波能将瓶子越推越远,瓶子慢慢地漂向水池的另一边。这时他便用铲子用力地向前方划水,瓶子顺着水势慢慢靠近对面的池边。最后,帆帆快速跑到水池的另一边伸手拿到了“漂流瓶”。
二、在解读中学会懂得孩子
当教师渐渐学会观察、发现孩子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解读孩子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这时,教师就会产生主动进行专业学习的需求。正如我园一位教师所说:“看到孩子们的游戏,我才发现自己懂得太少,我还得去学习更多,才能读懂孩子、更好地支持孩子。”这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又一契机,我们所要做的是提供更多的物质和制度上的支持,并鼓励教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我们为教师提供下列平台,支持教师相互交流、分享、学习。
大主人论坛 每位教师都可以选择有价值的专题,申请主持“大主人论坛”开展研讨。论坛形式多样,可根据教师需求进行调整。比如有教师看了著名的泰德系列演讲“从标准到个性化的教育革命”后,组织了一次专题讨论,与大家分享了“教育不是工业零件的批量生产,它更需要如农业那样‘因地制宜’进行个性化的培养”的理念,同时交流解读了部分教师的实践案例。
作室研习 教师可以打破时间、地点的界限,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话题自由组合开展研讨,并将讨论内容进行录音,事后再进行文字梳理、解读,使专业研讨更灵活随机,更体现过程性。
行知月刊 我们选择教师聚焦的话题,通过定期的编排,以文本的形式实现教师的专业分享。月刊的板块有行知话题、行知论苑、实时资讯、保教沙龙、行知大事记、行知悦读、温馨一刻等。 行知BBS网上论坛 我们建立了行知BBS网上论坛,打破了时间、地域的局限,使教师的互动研讨更灵活多样。论坛主要分为智库、语录、群策、童言无忌四个板块。智库——包括推荐学习和培训的资料;语录——包括专家语录和行知语录;群策——教师可以提出各种问题在此和大家讨论;童言无忌——记录了孩子有意义的表达表现,体现了良好的师幼关系。
通过不断学习,教师渐渐学会了如何用专业的知识去解读自主游戏中孩子的行为,使自身的专业发展进入了更高的层次。比如,大班案例《沉默的“消防员”》(见本期同名文章——编者注)。小王平时沉默寡言,游戏时也总是一个人玩。有一次,教师虽然通过观察知道他在玩“消防员灭火”的游戏,但是对他的有些行为仍不太理解。于是教师反复观看游戏视频回放,并与小王进行交流,发现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小王的真实感受反差很大,逐渐了解了小王拿积木、拖长凳、放皮球、找竹梯等行为的原因,并借助专业知识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
三、在调整中学会支持孩子
教师在观察解读孩子后,更加认识到不能凭经验,更不能主观判断,而应根据孩子的需要有效地支持孩子的发展。这对教师来说是很难的,考验着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
这期间,教师们通过幼儿园提供的平台主动学习了相关知识,幼儿园也组织了几次关于“如何有效支持孩子的发展”的集体学习和研讨,大家形成了基本的共识:对孩子的支持可以是无形的,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次等待,一次包容……也可以是有形的,如材料准备、环境创设等……下面是教师支持孩子深入游戏的两个案例。
一群大班孩子突发奇想,将原本用来运送物品的篮子拿来打水,可水马上从篮子里流走了。这时教师没有马上“介入引导”,而是接纳孩子看似不靠谱的举动,耐心地观察孩子如何解决问题。开始孩子们只是加快了舀水的速度,屡屡失败后开始借助辅助材料,先用垫板放在竹篮底部,可水还是从旁边流走了。然后孩子们用塑料袋套在竹篮外面,但是当他们提起篮子时,由于水太沉,塑料袋掉进了水里。最后孩子们将塑料袋套在篮子里成功地打到了水。通过不断实践、改进、再实践,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并获得了用竹篮打水的各种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性就体现在懂得等待的价值,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探索,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
朵朵搬起一个轮胎来到斜坡上,然后慢慢地松手,轮胎顺着斜坡滑了下去。第二次,朵朵扶起一个躺在楼梯边的轮胎,单手轻轻将轮胎沿着台阶推了下去,轮胎在台阶上滚动并发出“嘣嘣嘣嘣”的声音。朵朵又扶起楼梯边的另一个轮胎,顺势往前用力一推,嘴里发出“嘣嘣嘣嘣”的声音。这一次,轮胎滚得更远一些。最后朵朵又扶起了一个躺在斜坡上的轮胎,她只是轻轻一推,轮胎就顺势滚出很远。这次朵朵没有发出声音,而是注视着滚动的轮胎,直到轮胎撞上障碍物停下,她才发出“嘣”的声音。游戏结束后,教师将拍摄的朵朵滚轮胎的视频放给孩子们看,和他们讨论: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其中一个孩子说:“我看朵朵在台阶上滚轮胎时嘴里发出‘蹦蹦蹦蹦’的声音,在斜坡上滚的时候就没有出声。”另一个孩子说:“因为在台阶上滚,轮胎是跳着下去的,所以会发出声音。在斜坡上轮胎是滑下去的,所以声音很小。”于是教师问:“那除了发出声音可以表示轮胎在不同的地方滚动,你们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表示吗?”孩子们列举了跺脚、拍手、敲击乐器、画画等方法。最后,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纸笔,鼓励他们尝试用文字或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有的孩子用很多箭头表示在台阶上滚轮胎,因为轮胎从台阶上滚下时是跳跃的、会多次撞击地面。而在斜坡上滚轮胎则用一个箭头表示一下子就滑下去了。也有的孩子对轮胎发出的声音进行了记录。因为不会写声音两个字,所以画了音符表示“声音”。轮胎从台阶上滚下时发出的声音大,而从斜坡上滚下时发出的声音小。
在游戏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幼儿的综合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幼儿的游戏行为促使教师不断成长,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又反过来影响幼儿,支持幼儿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幼儿园制定培训计划,指定学习、研讨的主题,教师被动参与培训、研讨。这和被强迫进食的公鸡、被动学习的学生一样往往是食而不化的。而幼儿园开展自主游戏的实践给了我们转变这一现状的契机。
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有效途径,它能促使教师关注幼儿的需要,推动幼儿的发展。在自主游戏中,师幼互动呈现出最自然积极的状态,也更加考验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说,幼儿园自主游戏的开展推动着教师主动学习、研究,在观察、解读、支持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一、在观察中学会发现孩子
幼儿园的很多教师常常关注孩子的行为结果,忽视孩子的行为过程,从而逐渐形成了根据经验作出判断的思维定势。而自主游戏中幼儿出乎意料的行为表现不断地提醒着教师摈弃主观判断,更客观地评价幼儿。幼儿的行为表现自然而然地促使教师进一步观察幼儿、发现幼儿。我们及时发现了这一契机,为教师提供宽松的成长空间,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观察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根据教师的需要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和培训机会,帮助教师学习有效观察幼儿的方法。
教师通过充分观察,渐渐学会发现孩子,对孩子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孩子是有创造力的
过去我们总说孩子缺乏创造力,但在自主游戏中,我们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有教师说:过去投放材料时,我们总想着“要孩子怎样玩”,而现在是想着“要了解孩子如何玩”。
操场上有几个原本供孩子钻爬的滚筒,有些孩子却用它创造了“毛毛虫”游戏的玩法。先是一个人推倒滚筒在里面扭来扭去当毛毛虫,后来两个人手牵手钻进滚筒当毛毛虫,再后来更多孩子尝试前后拉住手和脚,将多个滚筒连接起来合作玩“毛毛虫”游戏。
操场上有一个小型滑梯被孩子们想象成了一艘海盗船。孩子们在上面尽情地游戏:有的拿着PVC管玩垂钓游戏;有的在滑梯上架上梯子,玩逃生和救援游戏;有的用积木当炮弹玩起了打敌人的游戏;还有的在船上玩起了开商店、饭店等游戏……
操场上摆放着弯弯桥的材料,我们常常用它来做隔断和障碍物。开展户外自主游戏时,孩子们用这种材料玩出了很多花样。刚开始孩子们通过拼接的方式将弯弯桥变成了跷跷板,之后,他们借助弯弯桥模仿各种各样的冲浪动作。他们还把弯弯桥当作战壕玩起了军事游戏,时而在“战壕”里匍匐前进,时而从“战壕”里一跃而起冲向“敌人”。他们还合作将四块弯弯桥拼成一个圆,玩起了杂技表演游戏……
孩子是有规则意识的
过去我们总纠结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总担心孩子自由活动时不好管理,所以设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则。但在自主游戏中,我们发现孩子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则意识的。如,为了能够玩同一个游戏,他们自发地排好队伍,轮流活动;为了安全有序地爬梯,他们自己约定了“先下后上”的规则,看到同伴违反规则时能主动地去维护规则;在小木屋里,几个大班孩子想要尝试攀爬,于是他们把鞋子整齐地摆放在屋外,为了避免拥挤,他们还协调好各自的攀爬位置。在登高时,他们会事先在下面铺好软垫,攀爬时会事先搬离障碍物,上平衡梯时会三三两两互相保护……
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去我们常常觉得孩子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碰到困难容易退缩,总是向教师求助,为此,我们常常绞尽脑汁预设一些问题情境去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自主游戏中,我们发现只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孩子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下面的故事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一次自主游戏结束时,水池中央漂满了各类瓶罐,孩子们就想把这些瓶罐捡回来收拾好。几个大班的孩子就用各种带柄的工具去捞水池中的瓶罐。近处的瓶罐很快就被捞上来了,可离水池边较远的瓶罐够不着。怎么办呢?正当大家着急的时候,只见帆帆拿起长柄的铲子,先跑到靠近瓶罐的水池边,身体前倾,想用铲子把瓶罐拨向自己的身边,可在划动铲子的过程中,瓶罐反而越漂越远。这时他不着急,站在水池边静静地观察着。他发现水波能将瓶子越推越远,瓶子慢慢地漂向水池的另一边。这时他便用铲子用力地向前方划水,瓶子顺着水势慢慢靠近对面的池边。最后,帆帆快速跑到水池的另一边伸手拿到了“漂流瓶”。
二、在解读中学会懂得孩子
当教师渐渐学会观察、发现孩子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解读孩子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这时,教师就会产生主动进行专业学习的需求。正如我园一位教师所说:“看到孩子们的游戏,我才发现自己懂得太少,我还得去学习更多,才能读懂孩子、更好地支持孩子。”这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又一契机,我们所要做的是提供更多的物质和制度上的支持,并鼓励教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我们为教师提供下列平台,支持教师相互交流、分享、学习。
大主人论坛 每位教师都可以选择有价值的专题,申请主持“大主人论坛”开展研讨。论坛形式多样,可根据教师需求进行调整。比如有教师看了著名的泰德系列演讲“从标准到个性化的教育革命”后,组织了一次专题讨论,与大家分享了“教育不是工业零件的批量生产,它更需要如农业那样‘因地制宜’进行个性化的培养”的理念,同时交流解读了部分教师的实践案例。
作室研习 教师可以打破时间、地点的界限,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话题自由组合开展研讨,并将讨论内容进行录音,事后再进行文字梳理、解读,使专业研讨更灵活随机,更体现过程性。
行知月刊 我们选择教师聚焦的话题,通过定期的编排,以文本的形式实现教师的专业分享。月刊的板块有行知话题、行知论苑、实时资讯、保教沙龙、行知大事记、行知悦读、温馨一刻等。 行知BBS网上论坛 我们建立了行知BBS网上论坛,打破了时间、地域的局限,使教师的互动研讨更灵活多样。论坛主要分为智库、语录、群策、童言无忌四个板块。智库——包括推荐学习和培训的资料;语录——包括专家语录和行知语录;群策——教师可以提出各种问题在此和大家讨论;童言无忌——记录了孩子有意义的表达表现,体现了良好的师幼关系。
通过不断学习,教师渐渐学会了如何用专业的知识去解读自主游戏中孩子的行为,使自身的专业发展进入了更高的层次。比如,大班案例《沉默的“消防员”》(见本期同名文章——编者注)。小王平时沉默寡言,游戏时也总是一个人玩。有一次,教师虽然通过观察知道他在玩“消防员灭火”的游戏,但是对他的有些行为仍不太理解。于是教师反复观看游戏视频回放,并与小王进行交流,发现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小王的真实感受反差很大,逐渐了解了小王拿积木、拖长凳、放皮球、找竹梯等行为的原因,并借助专业知识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
三、在调整中学会支持孩子
教师在观察解读孩子后,更加认识到不能凭经验,更不能主观判断,而应根据孩子的需要有效地支持孩子的发展。这对教师来说是很难的,考验着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
这期间,教师们通过幼儿园提供的平台主动学习了相关知识,幼儿园也组织了几次关于“如何有效支持孩子的发展”的集体学习和研讨,大家形成了基本的共识:对孩子的支持可以是无形的,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次等待,一次包容……也可以是有形的,如材料准备、环境创设等……下面是教师支持孩子深入游戏的两个案例。
一群大班孩子突发奇想,将原本用来运送物品的篮子拿来打水,可水马上从篮子里流走了。这时教师没有马上“介入引导”,而是接纳孩子看似不靠谱的举动,耐心地观察孩子如何解决问题。开始孩子们只是加快了舀水的速度,屡屡失败后开始借助辅助材料,先用垫板放在竹篮底部,可水还是从旁边流走了。然后孩子们用塑料袋套在竹篮外面,但是当他们提起篮子时,由于水太沉,塑料袋掉进了水里。最后孩子们将塑料袋套在篮子里成功地打到了水。通过不断实践、改进、再实践,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并获得了用竹篮打水的各种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性就体现在懂得等待的价值,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探索,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
朵朵搬起一个轮胎来到斜坡上,然后慢慢地松手,轮胎顺着斜坡滑了下去。第二次,朵朵扶起一个躺在楼梯边的轮胎,单手轻轻将轮胎沿着台阶推了下去,轮胎在台阶上滚动并发出“嘣嘣嘣嘣”的声音。朵朵又扶起楼梯边的另一个轮胎,顺势往前用力一推,嘴里发出“嘣嘣嘣嘣”的声音。这一次,轮胎滚得更远一些。最后朵朵又扶起了一个躺在斜坡上的轮胎,她只是轻轻一推,轮胎就顺势滚出很远。这次朵朵没有发出声音,而是注视着滚动的轮胎,直到轮胎撞上障碍物停下,她才发出“嘣”的声音。游戏结束后,教师将拍摄的朵朵滚轮胎的视频放给孩子们看,和他们讨论: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其中一个孩子说:“我看朵朵在台阶上滚轮胎时嘴里发出‘蹦蹦蹦蹦’的声音,在斜坡上滚的时候就没有出声。”另一个孩子说:“因为在台阶上滚,轮胎是跳着下去的,所以会发出声音。在斜坡上轮胎是滑下去的,所以声音很小。”于是教师问:“那除了发出声音可以表示轮胎在不同的地方滚动,你们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表示吗?”孩子们列举了跺脚、拍手、敲击乐器、画画等方法。最后,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纸笔,鼓励他们尝试用文字或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有的孩子用很多箭头表示在台阶上滚轮胎,因为轮胎从台阶上滚下时是跳跃的、会多次撞击地面。而在斜坡上滚轮胎则用一个箭头表示一下子就滑下去了。也有的孩子对轮胎发出的声音进行了记录。因为不会写声音两个字,所以画了音符表示“声音”。轮胎从台阶上滚下时发出的声音大,而从斜坡上滚下时发出的声音小。
在游戏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幼儿的综合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幼儿的游戏行为促使教师不断成长,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又反过来影响幼儿,支持幼儿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