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主题“学会读书”。主要篇目是《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这几篇写景文章都是以“自然山川”为中心内容,热情讴歌了祖国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材编排中,洪宗礼主编着重从“吟哦讽诵”的角度出发,教给学生要学会读书,掌握学会读书的方法。
教材第一单元主题词:“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得”是说“读”了以后,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要达到有所得的目的,就要求能读中悟,悟后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
这段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一单元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本单元的中心内容和学习要求,就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这四篇课文,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各个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这些风景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一栏中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阅读”一栏中又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熟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大纲》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正确、流畅、有感情。可初三阶段是中考的关键时期,很多的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朗读的教学,更不能从教材的编写目的入手,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教科书,针对这一现象,从更高的层次上体现《大纲》的要求,每个单元前,都编写一则点拨性的介绍某种读书方法与习惯的短文。两册九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构成“学会读书”系列,引导学生学会,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第一单元是“学会读书”。重点从吟哦讽诵中指导学生,有利于全面而扎实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吟哦讽诵,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在教学中,教者加强学生的朗读教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传授知识,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教者加强诵读的目的教育。诵读课文,是为了感受祖国的语言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更深地体悟作者写作意图。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学生欣赏电视片《黄山》朗读片断,感悟朗读效果,明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引起情感的共鸣,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
二、教者加强诵读要求的指导。《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描写鼎湖山的山泉的写景散文,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表现,采用“听”的方式极力描摹山泉的魅力。语言优美,生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听录音,使学生明白:第一,诵读不同于演员表演中的朗诵。演员的朗读是一种表演,是艺术家对诵读的文章有了感悟以后的艺术再创造;我们的诵读是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读是为了悟,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第二,吟哦讽诵,就是读的时候要思索、品味,可以读读停停,读得入神,也不妨摇头晃脑,语调抑扬顿挫,总的要求是进入课文,像作者一样亲身游览鼎湖山、黄山、桂林山水。第三,诵读还要用普通话语言来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者多指导朗读的方法。诵读的方式很多,如教师范读,分组读,自由读,精读,默读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读书,都要注意把诵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读前想,想之不得,就再读,读后讲感悟到的,用笔在文中记下感悟到的东西。达到单元主题词中提出的“要达到所得的目的,就要求能读中悟,悟后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画山绣水》是一篇从桂林山水的自然风景出发,去发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感受未来的人生理想。教学中,针对初三学生特点,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结合课文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如自由读,读懂课文内容;精读,读出句子的感情;品读,读出语言的韵律美。
四、教者加强朗读训练。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一)读准,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多一字,少一字,误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然于心,(四)读出语气,朗读从语调上讲的升调,降调,平调和曲调,从语气上讲的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从重音上讲有逻辑重音,语法重音,语气重音,情感重音等等。做到情感地真情流露。
《飞红滴翠记黄山》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黄山独特的美,如何感受黄山松的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黄山烟云的轻盈飘忽,黄山日出的瑰丽,壮观,辉煌,首先用话说长江——黄山的专题片展现了黄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黄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黄山奇峰,怪石,烟云,日出特色的句子,结合看到的画面,说说对某一景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讽诵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跳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爱国爱自然之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者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字词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诵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美的抚慰,情的熏陶。
总之在本单元教学中,着重围绕“吟哦讽诵”这一学习要求,力求做到三少一多,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减少,问答式提问减少,结构段落剖析减少,多的是对课文的朗读教学。通过四篇课文的训练,紧扣语文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做到读中悟出真情,悟中读出感情,把感悟、理解,欣赏有机地统一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鲁垛镇中心初级中学)
教材第一单元主题词:“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得”是说“读”了以后,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要达到有所得的目的,就要求能读中悟,悟后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
这段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一单元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本单元的中心内容和学习要求,就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这四篇课文,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各个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这些风景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一栏中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阅读”一栏中又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熟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大纲》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正确、流畅、有感情。可初三阶段是中考的关键时期,很多的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朗读的教学,更不能从教材的编写目的入手,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教科书,针对这一现象,从更高的层次上体现《大纲》的要求,每个单元前,都编写一则点拨性的介绍某种读书方法与习惯的短文。两册九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构成“学会读书”系列,引导学生学会,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第一单元是“学会读书”。重点从吟哦讽诵中指导学生,有利于全面而扎实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吟哦讽诵,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在教学中,教者加强学生的朗读教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传授知识,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教者加强诵读的目的教育。诵读课文,是为了感受祖国的语言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更深地体悟作者写作意图。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学生欣赏电视片《黄山》朗读片断,感悟朗读效果,明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引起情感的共鸣,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
二、教者加强诵读要求的指导。《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描写鼎湖山的山泉的写景散文,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表现,采用“听”的方式极力描摹山泉的魅力。语言优美,生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听录音,使学生明白:第一,诵读不同于演员表演中的朗诵。演员的朗读是一种表演,是艺术家对诵读的文章有了感悟以后的艺术再创造;我们的诵读是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读是为了悟,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第二,吟哦讽诵,就是读的时候要思索、品味,可以读读停停,读得入神,也不妨摇头晃脑,语调抑扬顿挫,总的要求是进入课文,像作者一样亲身游览鼎湖山、黄山、桂林山水。第三,诵读还要用普通话语言来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者多指导朗读的方法。诵读的方式很多,如教师范读,分组读,自由读,精读,默读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读书,都要注意把诵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读前想,想之不得,就再读,读后讲感悟到的,用笔在文中记下感悟到的东西。达到单元主题词中提出的“要达到所得的目的,就要求能读中悟,悟后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画山绣水》是一篇从桂林山水的自然风景出发,去发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感受未来的人生理想。教学中,针对初三学生特点,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结合课文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如自由读,读懂课文内容;精读,读出句子的感情;品读,读出语言的韵律美。
四、教者加强朗读训练。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一)读准,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多一字,少一字,误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然于心,(四)读出语气,朗读从语调上讲的升调,降调,平调和曲调,从语气上讲的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从重音上讲有逻辑重音,语法重音,语气重音,情感重音等等。做到情感地真情流露。
《飞红滴翠记黄山》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黄山独特的美,如何感受黄山松的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黄山烟云的轻盈飘忽,黄山日出的瑰丽,壮观,辉煌,首先用话说长江——黄山的专题片展现了黄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黄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黄山奇峰,怪石,烟云,日出特色的句子,结合看到的画面,说说对某一景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讽诵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跳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爱国爱自然之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者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字词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诵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美的抚慰,情的熏陶。
总之在本单元教学中,着重围绕“吟哦讽诵”这一学习要求,力求做到三少一多,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减少,问答式提问减少,结构段落剖析减少,多的是对课文的朗读教学。通过四篇课文的训练,紧扣语文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做到读中悟出真情,悟中读出感情,把感悟、理解,欣赏有机地统一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鲁垛镇中心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