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贞华:论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实践逻辑
刘贞华在《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23期撰文指出:要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是必须的基本条件,专业伦理是其进一步发展的约束,道德自律是其教师职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法律对教师的规定与合格教师是强关联,而专业伦理和道德自律是弱关联;对于称职教师来说,他已经具备最根本的教师法律资格规定,法律已经不是最强的约束,最强的约束来自专业伦理标准,只有达到了专业伦理标准,他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而道德自律虽然也是必要的,但没有很高的道德自律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最后,要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仅有这两点远远不够,因为优秀教师的条件以个人道德上的超越为基础,以道德上的奉献为主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是其专业化发展根本性的决定因素,道德自律成为优秀教师最强的关联。
李继航:走向凡人的德育
李继航在《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10期撰文指出:没有人的道德是完美的,绝对的道德精英是不存在的。作为精英道德对立面的凡人的德育的崛起是道德发展的必然趋势。
凡人德育中的凡人是指个体在道德上并不完美,但却拥有一颗“向善之心”,具有“是非意识”。正是凡人的不完美性,为相对道德优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向善之心”主要反映在个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上面,在道德认知上坚信所有人本性是善良的,在道德情感上以积极的情感对待所有人;“是非意识”主要反映在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上,在道德判断上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在道德行为上要坚持以“不损害别人”为最低标准。凡人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人们做有缺点的好人,即有向善之心、是非标准,而不是去做永远也达不到的道德精英。
学校课堂教学在构建凡人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发掘平凡人物的伟大之处,要辩证地认识英雄人物;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倡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师生互动,主张由灌输式学习转到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杨江丁: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应更加开放
杨江丁在《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20期撰文指出:基于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从而丰富了德育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学生道德成长的多方面需要。实践表明,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正成为推动德育深化最活跃的力量,也成为当前德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要使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更具开放性,一、学校要突破学科模式,努力体现实践性特征。校本课程要立足学校,在学校视野下努力整合各类课程资源。从这一意义上说,学校各条线工作、各项活动,都可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其基本策略是:整体构建德育课程的实践活动体;努力创新德育实践体系的多种实现方式。二、要突破学校局限,努力实现校本课程的资源整合。学校应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反映学校独特文化与本土特点的资源可以逐步进入课程。从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来看,不少学校努力体现学校特点,通过课程建设,引导德育走出“大一统”“一律化”的局面,从而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践。三、突破传统思维,努力创造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方式。
刘贞华在《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23期撰文指出:要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是必须的基本条件,专业伦理是其进一步发展的约束,道德自律是其教师职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法律对教师的规定与合格教师是强关联,而专业伦理和道德自律是弱关联;对于称职教师来说,他已经具备最根本的教师法律资格规定,法律已经不是最强的约束,最强的约束来自专业伦理标准,只有达到了专业伦理标准,他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而道德自律虽然也是必要的,但没有很高的道德自律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最后,要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仅有这两点远远不够,因为优秀教师的条件以个人道德上的超越为基础,以道德上的奉献为主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是其专业化发展根本性的决定因素,道德自律成为优秀教师最强的关联。
李继航:走向凡人的德育
李继航在《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10期撰文指出:没有人的道德是完美的,绝对的道德精英是不存在的。作为精英道德对立面的凡人的德育的崛起是道德发展的必然趋势。
凡人德育中的凡人是指个体在道德上并不完美,但却拥有一颗“向善之心”,具有“是非意识”。正是凡人的不完美性,为相对道德优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向善之心”主要反映在个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上面,在道德认知上坚信所有人本性是善良的,在道德情感上以积极的情感对待所有人;“是非意识”主要反映在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上,在道德判断上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在道德行为上要坚持以“不损害别人”为最低标准。凡人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人们做有缺点的好人,即有向善之心、是非标准,而不是去做永远也达不到的道德精英。
学校课堂教学在构建凡人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发掘平凡人物的伟大之处,要辩证地认识英雄人物;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倡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师生互动,主张由灌输式学习转到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杨江丁: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应更加开放
杨江丁在《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20期撰文指出:基于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从而丰富了德育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学生道德成长的多方面需要。实践表明,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正成为推动德育深化最活跃的力量,也成为当前德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要使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更具开放性,一、学校要突破学科模式,努力体现实践性特征。校本课程要立足学校,在学校视野下努力整合各类课程资源。从这一意义上说,学校各条线工作、各项活动,都可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其基本策略是:整体构建德育课程的实践活动体;努力创新德育实践体系的多种实现方式。二、要突破学校局限,努力实现校本课程的资源整合。学校应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反映学校独特文化与本土特点的资源可以逐步进入课程。从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来看,不少学校努力体现学校特点,通过课程建设,引导德育走出“大一统”“一律化”的局面,从而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践。三、突破传统思维,努力创造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