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贞华:论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实践逻辑等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daruanjiand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贞华:论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实践逻辑
  
  刘贞华在《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23期撰文指出:要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是必须的基本条件,专业伦理是其进一步发展的约束,道德自律是其教师职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法律对教师的规定与合格教师是强关联,而专业伦理和道德自律是弱关联;对于称职教师来说,他已经具备最根本的教师法律资格规定,法律已经不是最强的约束,最强的约束来自专业伦理标准,只有达到了专业伦理标准,他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而道德自律虽然也是必要的,但没有很高的道德自律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最后,要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仅有这两点远远不够,因为优秀教师的条件以个人道德上的超越为基础,以道德上的奉献为主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是其专业化发展根本性的决定因素,道德自律成为优秀教师最强的关联。
  
  李继航:走向凡人的德育
  
  李继航在《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10期撰文指出:没有人的道德是完美的,绝对的道德精英是不存在的。作为精英道德对立面的凡人的德育的崛起是道德发展的必然趋势。
  凡人德育中的凡人是指个体在道德上并不完美,但却拥有一颗“向善之心”,具有“是非意识”。正是凡人的不完美性,为相对道德优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向善之心”主要反映在个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上面,在道德认知上坚信所有人本性是善良的,在道德情感上以积极的情感对待所有人;“是非意识”主要反映在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上,在道德判断上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在道德行为上要坚持以“不损害别人”为最低标准。凡人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人们做有缺点的好人,即有向善之心、是非标准,而不是去做永远也达不到的道德精英。
  学校课堂教学在构建凡人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发掘平凡人物的伟大之处,要辩证地认识英雄人物;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倡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师生互动,主张由灌输式学习转到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杨江丁: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应更加开放
  
  杨江丁在《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20期撰文指出:基于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从而丰富了德育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学生道德成长的多方面需要。实践表明,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正成为推动德育深化最活跃的力量,也成为当前德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要使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更具开放性,一、学校要突破学科模式,努力体现实践性特征。校本课程要立足学校,在学校视野下努力整合各类课程资源。从这一意义上说,学校各条线工作、各项活动,都可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其基本策略是:整体构建德育课程的实践活动体;努力创新德育实践体系的多种实现方式。二、要突破学校局限,努力实现校本课程的资源整合。学校应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反映学校独特文化与本土特点的资源可以逐步进入课程。从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来看,不少学校努力体现学校特点,通过课程建设,引导德育走出“大一统”“一律化”的局面,从而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践。三、突破传统思维,努力创造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方式。
其他文献
【摘要】黄源深教授是中国外语教育界著名学者。本文将从英语教学、外语教育政策、教材编写、思辨能力四个方面,详细梳理他的外语教学学术思想和贡献。  【关键词】思辨;教材编写;英语教学;外语教育政策;教师专业能力  【作者简介】王艳艳(1975.10-), 女,汉族,江苏南京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商务英语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二语习得;吴帆(1997.05-),女,汉族,山东日照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
香港:在内地设立首个国情教育基地    为加强对香港青少年的国情教育,香港国民教育中心8日在深圳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东公安边防六支队“沙头角模范中队”成立了内地首个香港国民教育中心国情教育基地。    在8日举行的揭牌仪式上,香港国民教育中心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驻守中英街的“沙头角模范中队”签署了“国情教育基地协议书”。   香港国民教育中心总监吕如意博士表示,香港国民教育中心从2007年开始多
【案例】  随着年龄增长,六年级学生越来越漠视出操纪律,出操时原本整齐有力的步伐,如今却是拖泥带水;原本挺直的脊背,现在也是松垮弯曲;原本安静严肃的出操,倒变成了一场游戏。针对这些变化,我没少在班级里苦口婆心地教育引导,遗憾的是收效甚微。我心里着急:要赶快想出一个解决办法。  当时正值电视剧《潜伏》热播,我不禁想,如果班里有像余则成这样的“潜伏者”,“捉”出最闹事的小捣蛋,一定能“杀一儆百”。在我
[设计理念]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品德课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课堂中始终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能够把教学的需求
国际生态学校是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环境教育项目之一。它要求参与学校围绕学校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通过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行动,让学校按照环境友好的方式来运行。生态学校要求采取全校性、整体性、参与性的方式,并切实提高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家庭、地方政府等人群和机构的意识,实现行为转变,从而在当地社区产生很大反响。  近年来,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小学通过国际生态学校建设,将建设生态文明和
网络的出现,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网络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化、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化等特点,为德育的深化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和更广阔的空间。同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无限开放的网络世界中,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对信息的甄别意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引起道德失范,造成人格分裂,甚至铸成终身的遗憾。  对此,教育者除了运用科学的德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给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个人的品德,如守纪律、助人、勤俭等,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新课标指出: “语文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应
健康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也是21世纪教育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健康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出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WHO提出的健康新概念对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呈现出
【摘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教育现代化的任务之一是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迅速到来,以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竞争力明显提升。在提倡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微课作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公民良好的做人修养对于民族素质的提高特别重要。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提高学生的做人修养是每个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培养学生做人修养不宜进行大而空的说教,而应该从小处着眼,从实处着手,引导学生说好每一言,做好每一行,处理好每一事,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方见成效。  1.小故事,大道理  讲故事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好的故事可以起到“动之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