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中的美丽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国际上优秀野生动物纪录片的引进,在中国也掀起了对于这类题材纪录片的关注,同时涌现出一些专门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师。去年“野生华南虎照片”事件又使得更多的人关注野生动物,也重新把拍摄野生动物的道德规范提了出来。云南的DV发烧友和之雪在天寒地冻中给我们留下了野生黑颈鹤的美丽,他的拍摄技巧值得分享,但是他与黑颈鹤的和谐相处更值得钦佩和学习。正如今年“世界地球日”的口号“认识地球、和谐发展”,应该牢记拍摄野生动物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和保护这些动物,而不是去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
  


  鼠年春节,雪灾肆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续降雪10余天,积雪厚度达30厘米,冰雪覆盖了在此越冬的1200余只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颈鹤的家园。
  
  此时,春城昆明却是艳阳高照,温暖舒适。可是DV发烧友和之雪却挣脱阳光的怀抱,背着高清DV摄像机到大山包拍黑颈鹤去了。
  
  约好了我也要去大山包的,车子、防滑链都准备好了。结果,老和回不来,我也去不了,大雪、封冻、几条道路都封闭!
  
  老和这一去就“困”了50天,春节也陪着黑颈鹤过。一开始冰雪封路,走不了;后来被鹤勾了魂,不想走了。
  
  老和的本职是雕塑艺术家,却没有一点阳春白雪。一个人、零下十几度、海拔3200米的高原山地、冰冻的沼泽,黝黑的面容、轻微雪盲的双眼……别人看他特立独行,但他自己知道,好镜头是熬出来的,没这点执著是别想有好东西的。大雪漫天,他专朝雪深的湖边走;拍鹤的人来了又走,都记住了这个“比当地人还像当地人”的摄影师;就连一向怕人的黑颈鹤,都对老和放松警惕,竟然让他近距离拍摄。
  


  
  如何定位拍摄和追拍黑颈鹤
  
  老和有一个拍鹤的时间表:
  清晨—6点30分起床,赶往6公里外的保护区拍“鹤影映朝阳”。黑颈鹤一群一群起飞的时间总是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这个美丽的镜头拍摄时间只有不到5分钟,要先了解鹤起飞的路线和它们飞行的方向、习惯,找准拍摄位置。拍这个镜头老和有两种方法,一是追着拍,二是定位拍。
  
  定位拍摄,用佳能XL H1高清摄像机、XLEF转接器、 100-400mm的镜头,7.7倍的焦距转化率几乎相当于焦距为3000mm的长焦镜头,可以将红色的朝阳拍成满画面,黑颈鹤飞过的影子更大、更清晰。但是往往因为风太大,镜头稍微抖动就拍废了。他也曾把车子开到山坡上,躲在车子里拍,但因角度限制也没拍成。只有运气好、没风时才能得到这绝佳的画面。
  
  为保证成功率,老和最常用的是追拍,镜头焦段在600mm左右。太阳拍得没那么大,但可以让鹤更有动感。
  
  老和自称是“懒人”,最常用自动对焦功能拍摄,为了防止跑焦,他常常用手动对焦和自动对焦结合的方式。或者比如拍黑颈鹤从太阳上方飞过的时候,用目测,看黑颈鹤在哪个山包上飞行,然后先开大光圈将焦点手动对准那个山包;对准焦点以后再变成小光圈,就能保证跟拍不散焦不跑焦,其实也就是焦点预测加大景深拍摄。
  
  老和拍摄的时候,保护区内常常大雪纷飞,冰天雪地。这是拍摄的好时机,同时又是对设备的考验。为了保护机器和减轻野外活动时背负的重量,老和用厚塑料薄膜为机器量身做了一个套子,既是防雪罩,又是简易的摄影包。好多时候,老和都是把机子往雪地里随便扔。有人爱护机器,雨雪天、特殊天气宁愿不拍而把机子收起来,但老和却认为买机子就是要它出东西的,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拍够、拍好的话,7万多的机子还有什么用!事后他调侃道“这机子真耐折磨”!当然了,拍摄完的带子可是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否则,眼睛看到的一切惊喜都会灰飞烟灭!
  
  与黑颈鹤和谐相处
  
  日间—拍完日出后,老和就四处去找觅食的鹤。经过较长时间的拍摄,他已知道哪一群鹤大概会在什么时候到哪里来。常常要提前去等着,太累了就睡在雪地上,要么被冷醒,要么被鹤的叫声惊醒。
  
  拍野生动物最难的是捕捉动作,老和抢抓镜头用的是“笨办法”:随时待机,不错过一个镜头。为保证一刻都不关机,他每天早上出门都随身带上三块大容量的电池。摄像机待机一段时间后,会自动转为暂停状态,他马上开机拍一秒钟,再待机,让机器始终处于战备状态。
  
  找到一群觅食的鹤,他就蹲守下来,一直到天黑。仔细观察,拍它们的生活细节,生活状态。
  
  老和从不惊扰鹤,更不会有意将鹤群哄起来拍它们飞翔的姿态,惊慌失措的鹤一点也不美。我们要友善、和谐地和动物相处,这也是动物摄影师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
  
  拍了这么多次,他总结出拍鹤的关键一句话:“距离决定清晰度”。要拍清晰度高的片子,一定要想方设法尽量靠近被拍摄物。是啊,长焦距避免不了空气的扰动及空气透明度的影响,更难克服刮风等因素造成的镜头抖动,拍高清更是如此!
  
  老和说,靠近鹤要走“之”字形,走一小段就停下来,休息一下,再慢慢走,一边走一边观察鹤,如果它抬起头来,就停下,如果它低头吃食,就说明它不怕你。要用守的办法,让鹤习惯拍摄者的存在。鹤比较注意人的动作,而不是人衣服的颜色。如果拍摄者的动作像猎人,就没戏了,一定要让它感觉拍摄者像它常见的当地农民。
  
  掌握手动挡拍黑颈鹤技巧
  
  傍晚—19点左右,夕阳西下,觅食一天的鹤群回到沼泽地栖息。此时,沼泽地周围的小雪坡被夕阳映红,黑颈鹤白色的羽毛也呈现金红色。这是一个拍摄黑颈鹤好镜头的时机,也是考验拍摄功力的时刻。
  
  首先,焦距的预置就很困难,靠自动对焦是不行的,黑颈鹤从落日前飞过的速度较快,太阳很亮,得大量减少曝光,自动对焦几乎不可能,只得靠平时观察黑颈鹤的飞行路线,找相近的参照物预置对焦。
  
  为了保证得到黑颈鹤飞过太阳前清晰的剪影,要注意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虚化的太阳背景会有很好的艺术效果,大光圈的使用也是必须的,灰镜的应用更要灵活掌握,原则是:既能减光,又不会造成自动增益打开,产生噪点。当然,M手动控制曝光就可避免这一问题。
  
  色温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如用自动色温,有可能拍出的太阳被自动“校”白了,缺少傍晚落日的温暖气氛。应尽可能使用手动色温,把它调到“日光”挡上,像XL H1这样的机子能够调整色温数值,可根据喜好任意调整色温值。
  
  正月十六的傍晚,老和拍摄鹤群从圆月上飞过的镜头。太阳刚下山,月亮也呈红色,鹤群从大大的月亮中心飞过……看到这样的美景,老和无比舒心地笑了……
  
  可以说,老和这次拍鹤是:高清录像拍到疲劳,该拍的都拍到了,又重新操起本已不想再摆弄的相机,仍然拍下了不少的精彩画面。
  
  野生鸟类拍摄考验基本功
  
  拍DV,最难拍的应是鸟,也是最能检验设备性能、考验拍摄者水平的。鸟的起飞、降落速度快,飞行路线不易确定;主体目标小,背景较复杂,焦距、跟踪、曝光量都很难控制,娴熟地掌握、运用机子的性能和功能,拍摄中的预见性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至关重要。快速对焦、跟焦,曝光的控制等基本功力更需苦练。一句话,用脑子去拍,用心去体验。可以说,拍鸟是一个学习再学习的过程,也是“快乐+快乐”的体验。拍摄时脑海中会闪烁后期制作的精彩,后期制作时同样会回味拍摄时的快乐!
其他文献
从索尼XDCAM PMW-EX1推出开始,笔者就怀揣着兴奋的态度进行了多次试用。然后是更加让人充满惊喜的索尼XDCAM PMW-EX3的震撼推出,直到这次摆在面前的索尼XDCAM PMW-EX1R,作为索尼XDCAM PMW-EX1的升级替代产品,在试用过程中它又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兴奋的印象。    高标清,左右互搏     “左右互搏”是金庸笔下武林高手“老顽童”的独门绝技,如果单从索尼XDC
期刊
发起自2006年的“亚洲纪录片基金(简称AND)”是釜山国际电影节下属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主要致力于通过对剪辑和后期制作的强调和支持来推动高质量的亚洲纪录片制作。并分为亚洲项目、海外韩国项目、韩国项目和釜山项目四个单元。其中,中国导演可以申请的单元为亚洲项目。今年五月马上又将飞抵韩国釜山进行项目评选的北京电影学院张献民教授已经担任了该活动两届的评委,临行之前张献民教授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就AND启
期刊
音乐对于人类有多重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回答。库尔德人,这个时常出现在国际新闻中的陌生民族,这个经常徘徊在伊朗、土耳其、伊拉克边境地区的民族,在《月半之歌》中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向我们走来。在静静的感动之余,我们其实更多地体会到无论是哪个民族,都是由一个个真实的普通个体组成。那些个体往往是一群陌生而善良的人们。    生活在伊朗境内的民间老艺人Mamo有一个夙愿,那就是组织一个乐队到伊拉克和土耳其交
期刊
在我们拍摄的素材中,常常有忽然出现的招牌等进入画面,这种穿帮镜头严重影响视觉传达。而运用四点跟踪视频技术可以将画面内某一部分的内容替换成其他的内容,这就是本期我们要讲述的“偷梁换柱”。   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会让我们“被迫”抛弃辛苦拍摄的画面,但一点点小改变,就可以让这些“穿帮”镜头仍能为我所用,虽然花些工夫,但影片最终得到最佳效果时,甚至还能“沾沾自喜”地向别人炫耀这“变废为宝”的技术。    首
期刊
丁,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85年赴法留居至今。“法中交流促进会”会长、法国伊迪集团总裁、法国国际艺术学院中方主席、中法设计师协会秘书长、法国电影学院院长。  上世纪80年代,他的文学作品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大奖、卡茨文学大奖等多个奖项;他的影视作品《刘晓庆·打开引号》、《约会法兰西》等影视节目成为跨文化间增进了解的桥梁;由他参与策划的中法交流年主要活动曾轰动一时;他将法国的影视教育“火种
期刊
爱拍电影  史上最天真的“骗子”    《骗子》是这样“炼”成的    天很蓝兮,风很大,我们一行八人浩浩荡荡地扛着各种设备来到了小区外的街道旁,正式拉开了《骗子》的拍摄序幕,这是我们的哥系列故事的第二部。的哥们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我们在作品中,从他们的眼睛看城市、看生活,看每天接触的大量不同的人和事儿。    按照场景优先,我们先拍摄了第三幕——“骗子”小郭回忆自己提包被偷的悲惨经历。大家将街边
期刊
从2006年开始,中国政府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由此可见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同时发扬文化遗产,不只是文化部门所要关注的事业,同时离不开民间的理解支持,就有这样一位民间的职业摄影师,始终把镜头对准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从开始的摄影到摄影和摄像的“双剑合璧”,从有形的世界遗产到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他是拍摄“世遗”最多最全的人一点也不为过。他
期刊
VA前线      很多现代影片都讲述了一种关于缺失的故事:人物忽然失踪或失去了记忆。孩子重寻其逝去已久的亲人的踪迹。幸存的人们重现过去的隐情与归秘……生死界限并非无法穿越,正相反,人们是可以任意穿行迂回在过往与今世之间。这种缺失的时空萦绕在电影左右。    在这里,笔者向大家介绍两位不同风格的艺术家,他们都通过各自的方法对观众与作者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是让-柯劳德·罗梭。他在纽约居住期间,结
期刊
(一只在电影里罗嗦的未婚男猫)    现在,剩女在一家公司上班,稳定的状态,坐班打卡,迟到扣钱,非常地生活化。有时间看电影也是《爱莉斯漫游仙境》这种。    梦里,那个叫爱莉斯的女孩一个人走在历险的旅途上,碰到各种各样的怪物;梦里的花儿没有见过人,见到女孩,就认定那是野草;忙碌的兔子离不开钟表,听不到钟表的摆动,没了时间的概念,让它癫狂;有一群天天祝自己“非生日快乐”的忘忧人,他们却忘记了,早晚有
期刊
从前有座山。    一个故事开始了。讲故事可以复杂如《尤利西斯》,也可以简单到街头打油诗,故事讲好了可以换饭吃,讲歪了可以骗姑娘,还可以拿去给人拍成电影,这就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从前有座山,剧作基础入门栏目。     观影五洲东道主,  拥碟百城南面王,  万部影片我来品,  使君耳目焕一新。  专栏作者:玄武    电影使用画面来讲故事。而电影剧本是在这些画面拍摄剪辑之前把它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