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孔子民本思想更是是漫长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块璀璨瑰宝。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对孔子民本思想进行整理研究,无疑对于今天构建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孔子;民本
一、孔子民本思想的渊源
所谓民本思想就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主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它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 民本思想其渊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古史传说中的原始氏族首领遗风、原始人道主义、民主精神和道德观念都蕴含着民本意识的萌芽。经商周两代及儒家继承发展之后,成为了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在商代后期,统治者的极端专制统治和暴政,使的社会矛盾激化,在此时,统治集团中一些比较开明的政治家已经隐约预感到社会的危机,开始怀疑"天命",并进而提出要尊重人民,统治才能长久的思想。至西周,周公汲取殷商"自绝于天,结怨于民"的灭亡教训,主张"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西周后期,随着政治危机的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周天子权力的旁落,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也相应地发生动摇,天神至上的权威受到了人们的怀疑和诅咒。到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处于一种变革和动荡不安之中,故天及其代理者周天子的威信逐步下降,天命神权的思想更加动摇,对天产生了怀疑,开始有种重民轻神的思想。从而把施政的中心直接指向了民众。孔子所处的时期--春秋时期--恰恰是一个"礼崩乐坏"、各诸侯国日渐强盛、西周王朝逐渐衰落的历史时期。孔子的民本思想是对上述殷周至春秋时期民本思潮的继承、发展与总结,他继承了周公,近承管仲、子产等人的思想,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进而形成了相对前人较完善和丰富的民本思想。
二、孔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之中,其他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春秋传》中也能反映出一些孔子所倡导的民本思想。概括起来,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人民的地位和作用。《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意思是说,孔夫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完善,老百姓信任而上下同心。"子贡说:"如果发生了不得已的情况,需要做出取舍,应当先舍去哪种?"夫子说:"消减军队。"子贡说:"如果情况更进一步恶化,应当再舍去哪一种?"夫子说:"降低粮食储备。自古以来,人死无可避免,但是,如果失去了民众的信任,那么也就什么都没有了。"第二,以民生为本。《论语·学而》中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段话告诉我们治理国家的一些方略。其中的"节用"、"使民以时",颇能体现出以民生为本的思想。政府征收的各种赋税,均来自于民间,来自于民众的辛勤劳动。政府做到"节用",百姓就不会因赋税过于繁重而过度劳作。政府给人民安排差役劳动,一定要选在农闲季节,不要耽误了人民的农时,耽误了农时,对民生不利,进而也就对整个国家不利。可见,为政者的一切作为,都应当考虑到所统治民众,凡事均应以民生为本。第三,惠民、富民、教民。《论语·子路》中有一段非常精辟的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也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卫国当时实行惠民政策,故人口较别国为"庶",冉有进而问,人口众多了下一步怎么办?孔子答道,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进一步问,富裕之后呢?孔子回答,教育他们。富民的主张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不仅是人民的愿望,更与统治者的利益息息相关。人民富裕之后,又该如何?孔子的观点,就是在民众富裕的基础上,对其施以教化。通过这一部分的阐述,我们简单的了解了孔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民本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三、孔子民本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孔子民本思想的溯源及阐释,我们得出一些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所裨益的启示,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启示一:树立新时期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孔子主张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安排都应该贯彻和坚持"民本位"的思想。其价值观念的体现就是要尊重人民的尊严。要求统治者要尊重民意。进而可以引申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依靠民力。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各行各业人民不断奋进的生机和活力。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构建社会和谐的源泉澎湃涌流,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启示二:构建和谐社会要关心民生。为政者的一切作为,都应当考虑到所统治民众,凡事均应以民生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我们国家的目标。要切实保持经济发展,并在发展中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使其生活质量得到不断优化和提高,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享用者。
启示三:重视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孔子主张富民、教民的光辉思想在今天仍是我们可以直接借鉴的不朽资源。在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越发显得重要,孔子所主张的教民思想,在今天看来,就是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就是教育事业,其二就是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提出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口号提出,更重要的是要把口号落实到行动中。
【参考文献】
[1] 韩喜凯. 民本·概论篇[M]. 济南. 齐鲁书社,2000年版.
[2] 孔丘. 论语·颜渊[M]. 北京. 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于佳,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2007级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兼任国际文化教育学院2008级辅导员
责任编辑:张子佳
【关键词】和谐社会;孔子;民本
一、孔子民本思想的渊源
所谓民本思想就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主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它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 民本思想其渊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古史传说中的原始氏族首领遗风、原始人道主义、民主精神和道德观念都蕴含着民本意识的萌芽。经商周两代及儒家继承发展之后,成为了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在商代后期,统治者的极端专制统治和暴政,使的社会矛盾激化,在此时,统治集团中一些比较开明的政治家已经隐约预感到社会的危机,开始怀疑"天命",并进而提出要尊重人民,统治才能长久的思想。至西周,周公汲取殷商"自绝于天,结怨于民"的灭亡教训,主张"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西周后期,随着政治危机的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周天子权力的旁落,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也相应地发生动摇,天神至上的权威受到了人们的怀疑和诅咒。到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处于一种变革和动荡不安之中,故天及其代理者周天子的威信逐步下降,天命神权的思想更加动摇,对天产生了怀疑,开始有种重民轻神的思想。从而把施政的中心直接指向了民众。孔子所处的时期--春秋时期--恰恰是一个"礼崩乐坏"、各诸侯国日渐强盛、西周王朝逐渐衰落的历史时期。孔子的民本思想是对上述殷周至春秋时期民本思潮的继承、发展与总结,他继承了周公,近承管仲、子产等人的思想,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进而形成了相对前人较完善和丰富的民本思想。
二、孔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之中,其他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春秋传》中也能反映出一些孔子所倡导的民本思想。概括起来,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人民的地位和作用。《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意思是说,孔夫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完善,老百姓信任而上下同心。"子贡说:"如果发生了不得已的情况,需要做出取舍,应当先舍去哪种?"夫子说:"消减军队。"子贡说:"如果情况更进一步恶化,应当再舍去哪一种?"夫子说:"降低粮食储备。自古以来,人死无可避免,但是,如果失去了民众的信任,那么也就什么都没有了。"第二,以民生为本。《论语·学而》中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段话告诉我们治理国家的一些方略。其中的"节用"、"使民以时",颇能体现出以民生为本的思想。政府征收的各种赋税,均来自于民间,来自于民众的辛勤劳动。政府做到"节用",百姓就不会因赋税过于繁重而过度劳作。政府给人民安排差役劳动,一定要选在农闲季节,不要耽误了人民的农时,耽误了农时,对民生不利,进而也就对整个国家不利。可见,为政者的一切作为,都应当考虑到所统治民众,凡事均应以民生为本。第三,惠民、富民、教民。《论语·子路》中有一段非常精辟的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也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卫国当时实行惠民政策,故人口较别国为"庶",冉有进而问,人口众多了下一步怎么办?孔子答道,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进一步问,富裕之后呢?孔子回答,教育他们。富民的主张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不仅是人民的愿望,更与统治者的利益息息相关。人民富裕之后,又该如何?孔子的观点,就是在民众富裕的基础上,对其施以教化。通过这一部分的阐述,我们简单的了解了孔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民本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三、孔子民本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孔子民本思想的溯源及阐释,我们得出一些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所裨益的启示,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启示一:树立新时期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孔子主张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安排都应该贯彻和坚持"民本位"的思想。其价值观念的体现就是要尊重人民的尊严。要求统治者要尊重民意。进而可以引申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依靠民力。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各行各业人民不断奋进的生机和活力。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构建社会和谐的源泉澎湃涌流,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启示二:构建和谐社会要关心民生。为政者的一切作为,都应当考虑到所统治民众,凡事均应以民生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我们国家的目标。要切实保持经济发展,并在发展中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使其生活质量得到不断优化和提高,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享用者。
启示三:重视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孔子主张富民、教民的光辉思想在今天仍是我们可以直接借鉴的不朽资源。在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越发显得重要,孔子所主张的教民思想,在今天看来,就是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就是教育事业,其二就是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提出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口号提出,更重要的是要把口号落实到行动中。
【参考文献】
[1] 韩喜凯. 民本·概论篇[M]. 济南. 齐鲁书社,2000年版.
[2] 孔丘. 论语·颜渊[M]. 北京. 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于佳,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2007级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兼任国际文化教育学院2008级辅导员
责任编辑:张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