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中的异语包括外语语词、兄弟民族语和汉语方言、行业语的语词。异语能创造个性语言,营造特殊情调,表现幽默风格。
[关键词]电影 异语 修辞 类型 功能
利用非普通话语词(包括外语语词、兄弟民族语和汉语方言、行业语的语词)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就是异语。在电影中。编剧或导演经常安排一些异语来增加作品的情趣。如《不见不散》中李清和刘元再次相遇时,刘元说:“我现在卖墓地了。你要是打算把这把骨头埋在洛杉矶找我。哥我现在是玫瑰岗墓地的agent。”连贯的普通话表述中夹用一个“agent”,从而使语言灵活多样,生动诙谐。
一、电影中异语的主要类型
电影中的异语包括外语语词、兄弟民族语和汉语方言、行业语的语词。兄弟民族语在我国是指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在一些涉及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中。适当使用一些兄弟民族语,如蒙古语、藏语、苗语等,可以更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情调。在使用普通话表达的过程中,灵活地使用行业语表达,其实就是一种行业语的“泛化”现象,我们也可以宽泛地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异语”。如郭德刚扮演的劫匪说:“呵。你他娘的还会盲发嘞。老子最恨这暗箱操作的人。”(《落叶归根》“暗箱操作”最初是摄影行业的术语,后来经过泛化,突破原有的使用范围,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产生了趣味横生的表达效果。
但是。电影中的异语使用得最多的还是外语语词和方言。如。一位老板的秘书:“高手啊,隐藏得够深的,裁缝。”小偷:“是服装设计。”秘书:“明说吧,How much?”小偷:“十万美金。”《疯狂的石头》“How much”形象地表现出人物装腔作势、喜好显摆的态势。再如,“送你送到小村外,有句话儿她要交代。虽然已经是百花开,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落叶归根》)一段质朴、俏皮的方言小曲营造出了浓郁的地方情调。
二、电影中异语的主要功能
电影中的异语其实是一种突破语言常规的表达,常给人“陌生化”的感觉。能给受众带来新奇有趣的感觉。也能增添作品的民族色彩或地方色彩。概括起来,电影中的异语主要有以下功能:
(一)创造个性语言 使用异语是电影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异语创造的个性化语言有助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它可以让受众更具体、鲜明地了解人物的身份、性格、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例如好莱坞影片中有时候为了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也会使用法语、西班牙语等。我国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日本军官或士兵也经常使用一些日语。例如《举起手来》中的日本军官。电影中的有些角色会一些外语,但并不精通。所以就出现了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话语:“我也I love you您。”《大腕》
各个民族都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运用他们的生活语言更易于塑造出典型化、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更易于增强电影的真实性。比如:“雷劈死你八次也中不了一次”、“你就晓得工作”、“莫吵莫吵”、“关键时刻,你可不要拉稀摆待嗷”等。(《疯狂的石头》)大量生动形象的俗语、方言词非常贴近社会特定地域内小人物的生活,有助于剧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展现。
(二)营造特殊情调 得体地使用异语,可以营造出特殊的地域情调或异域情调来。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烙印。电影中适当地使用方言,既能贴近百姓生活,又能营造出浓厚的生活情调,让观众觉得亲切自然。如,“除了尿不出来总想尿,还有啥子症状?我给你检查一下子。”(《疯狂的石头》)一系列四川方言散发出浓郁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流露出轻松质朴的情调。
外语词汇则有助于营造异域氛围。《甲方乙方》中的书店老板要扮演巴顿将军风光一天。既然是当巴顿将军,当然要用英语表达。所以在姚远开着吉普车去书店接他时,书店老板装腔作势、略带蛮横地说:“给我go啊,got”姚远故作严肃、稍带夸张地说:“Yes Sir!”风趣的对白也巧妙地再现出一种异域情调。
有时,电影中的人物故意使用中介语(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掌握的不太规范的外语),例如。刘元在影片《不见不散》中模仿老外,怪声怪气地说:“我叫霍华德,欢迎你到我们美国来。你们中国的菜很好吃。”阴阳怪气的表达给观众带来忍俊不禁的效果。
(三)表现幽默风格 异语在表现幽默风格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沈雪用方言讲故事:“那儿子天天呱唧呱唧地练着俯卧撑。爹问,孩儿啊,你这是练啥昵?那儿子说,俺练胸大肌。爹说,练也是白练。你再练也没你姐大。”(《手机》)方言对故事情节的生动幽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试想,这个故事如果用普通话讲出来。效果是不是会差一些?趣味性显然会少一些。
利用外语词汇。也能创造幽默。如,刘总裁:“别跟你阿姨说我给你的钱,go。”保姆:“够了?什么够了?”刘总裁:“这是英语。来是come,去是go。现在go。”(《天下无贼》)保姆对总裁的误解,为电影增添了些许趣味。
[关键词]电影 异语 修辞 类型 功能
利用非普通话语词(包括外语语词、兄弟民族语和汉语方言、行业语的语词)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就是异语。在电影中。编剧或导演经常安排一些异语来增加作品的情趣。如《不见不散》中李清和刘元再次相遇时,刘元说:“我现在卖墓地了。你要是打算把这把骨头埋在洛杉矶找我。哥我现在是玫瑰岗墓地的agent。”连贯的普通话表述中夹用一个“agent”,从而使语言灵活多样,生动诙谐。
一、电影中异语的主要类型
电影中的异语包括外语语词、兄弟民族语和汉语方言、行业语的语词。兄弟民族语在我国是指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在一些涉及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中。适当使用一些兄弟民族语,如蒙古语、藏语、苗语等,可以更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情调。在使用普通话表达的过程中,灵活地使用行业语表达,其实就是一种行业语的“泛化”现象,我们也可以宽泛地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异语”。如郭德刚扮演的劫匪说:“呵。你他娘的还会盲发嘞。老子最恨这暗箱操作的人。”(《落叶归根》“暗箱操作”最初是摄影行业的术语,后来经过泛化,突破原有的使用范围,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产生了趣味横生的表达效果。
但是。电影中的异语使用得最多的还是外语语词和方言。如。一位老板的秘书:“高手啊,隐藏得够深的,裁缝。”小偷:“是服装设计。”秘书:“明说吧,How much?”小偷:“十万美金。”《疯狂的石头》“How much”形象地表现出人物装腔作势、喜好显摆的态势。再如,“送你送到小村外,有句话儿她要交代。虽然已经是百花开,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落叶归根》)一段质朴、俏皮的方言小曲营造出了浓郁的地方情调。
二、电影中异语的主要功能
电影中的异语其实是一种突破语言常规的表达,常给人“陌生化”的感觉。能给受众带来新奇有趣的感觉。也能增添作品的民族色彩或地方色彩。概括起来,电影中的异语主要有以下功能:
(一)创造个性语言 使用异语是电影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异语创造的个性化语言有助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它可以让受众更具体、鲜明地了解人物的身份、性格、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例如好莱坞影片中有时候为了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也会使用法语、西班牙语等。我国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日本军官或士兵也经常使用一些日语。例如《举起手来》中的日本军官。电影中的有些角色会一些外语,但并不精通。所以就出现了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话语:“我也I love you您。”《大腕》
各个民族都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运用他们的生活语言更易于塑造出典型化、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更易于增强电影的真实性。比如:“雷劈死你八次也中不了一次”、“你就晓得工作”、“莫吵莫吵”、“关键时刻,你可不要拉稀摆待嗷”等。(《疯狂的石头》)大量生动形象的俗语、方言词非常贴近社会特定地域内小人物的生活,有助于剧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展现。
(二)营造特殊情调 得体地使用异语,可以营造出特殊的地域情调或异域情调来。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烙印。电影中适当地使用方言,既能贴近百姓生活,又能营造出浓厚的生活情调,让观众觉得亲切自然。如,“除了尿不出来总想尿,还有啥子症状?我给你检查一下子。”(《疯狂的石头》)一系列四川方言散发出浓郁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流露出轻松质朴的情调。
外语词汇则有助于营造异域氛围。《甲方乙方》中的书店老板要扮演巴顿将军风光一天。既然是当巴顿将军,当然要用英语表达。所以在姚远开着吉普车去书店接他时,书店老板装腔作势、略带蛮横地说:“给我go啊,got”姚远故作严肃、稍带夸张地说:“Yes Sir!”风趣的对白也巧妙地再现出一种异域情调。
有时,电影中的人物故意使用中介语(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掌握的不太规范的外语),例如。刘元在影片《不见不散》中模仿老外,怪声怪气地说:“我叫霍华德,欢迎你到我们美国来。你们中国的菜很好吃。”阴阳怪气的表达给观众带来忍俊不禁的效果。
(三)表现幽默风格 异语在表现幽默风格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沈雪用方言讲故事:“那儿子天天呱唧呱唧地练着俯卧撑。爹问,孩儿啊,你这是练啥昵?那儿子说,俺练胸大肌。爹说,练也是白练。你再练也没你姐大。”(《手机》)方言对故事情节的生动幽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试想,这个故事如果用普通话讲出来。效果是不是会差一些?趣味性显然会少一些。
利用外语词汇。也能创造幽默。如,刘总裁:“别跟你阿姨说我给你的钱,go。”保姆:“够了?什么够了?”刘总裁:“这是英语。来是come,去是go。现在go。”(《天下无贼》)保姆对总裁的误解,为电影增添了些许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