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师生之间已经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什么“恩”。古代农耕社会文化落后,识字的人少,能解释经史子集的人更是不多。老师是绝对的权威,于是就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讲求师道尊严。老师难求,才有了“程门立雪”的故事。那时候,知识和技术处于垄断状态,一个好师傅,能给你一个终身受用的饭碗;一个好老师,能给你搭建出人头地的阶梯。师生之间的等级观念既是文化发展落后状态的体现,也是政治上专制制度的需要。
现代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几年时间所发现的新知识就相当于以往人类整个历史时期的总和。那种大学所学够用一生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终身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个人都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大中小学只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今天这个课堂你是老师,明天那个课堂你可能就是学生。不同时间不同知识领域的人们几乎是相互为师。除教室之外,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都可以成为课堂。除书本之外,软件、光盘等都可以成为教材。
古代社会的师道尊严体现的是对人的盲目服从,而不是对科学的尊重。老师的观点不能反对,老师的尊严不可冒犯。这不但对科学的发展是一种桎梏,也是对人人平等的背离。现代社会不应该把教师职业继续神圣化,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院长在每年的新生入学仪式上都告诉学生:“学校将教给你们的知识有一半是错误的,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现代教师就是社会千万个职业中的一个,无所谓神圣不神圣,高尚不高尚。学生交了学费,就是买了你的服务。你的服务不是无私奉献,是有报酬的。对学生尽职尽责是你的本份,哪里有什么“恩”的存在?
现代社会师生之间“恩”的逐渐消失,不是感情淡漠,不是世态炎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平等进步的体现。师生之间不存在恩,但却不是不存在情。人与人之间合作或交往久了,产生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情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老师和学生也是如此。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到母校看望老师,总是会说一些学校和老师如何令他们难忘、对老师的培养深表感谢等等的话。我相信学生的这种感情是真挚的。学生时代是每个人一生中都难以忘怀的时光,学校和老师是他们青春的见证,也是他们青春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组成部分。怀念母校和老师的情感里,实际上更多地蕴涵着对自己青春的怀念。对老师来说也是如此。当有毕业生回母校聚会的时候,我会对他们说:“见到你们非常高兴,因为你们一届届学生就是我人生的记录,见到你们,我就见到了我的从前。”
节日里我经常收到学生寄来的一束鲜花、一张贺卡等这些毫无功利色彩的小礼物。在学费、学习和就业的巨大压力几乎能毁灭一个人希望的时代,这些学生们还能心存这份纯真和美好,难道不足以让我在心底里珍惜和感动吗?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责任编辑/赵 煦
现代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几年时间所发现的新知识就相当于以往人类整个历史时期的总和。那种大学所学够用一生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终身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个人都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大中小学只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今天这个课堂你是老师,明天那个课堂你可能就是学生。不同时间不同知识领域的人们几乎是相互为师。除教室之外,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都可以成为课堂。除书本之外,软件、光盘等都可以成为教材。
古代社会的师道尊严体现的是对人的盲目服从,而不是对科学的尊重。老师的观点不能反对,老师的尊严不可冒犯。这不但对科学的发展是一种桎梏,也是对人人平等的背离。现代社会不应该把教师职业继续神圣化,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院长在每年的新生入学仪式上都告诉学生:“学校将教给你们的知识有一半是错误的,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现代教师就是社会千万个职业中的一个,无所谓神圣不神圣,高尚不高尚。学生交了学费,就是买了你的服务。你的服务不是无私奉献,是有报酬的。对学生尽职尽责是你的本份,哪里有什么“恩”的存在?
现代社会师生之间“恩”的逐渐消失,不是感情淡漠,不是世态炎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平等进步的体现。师生之间不存在恩,但却不是不存在情。人与人之间合作或交往久了,产生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情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老师和学生也是如此。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到母校看望老师,总是会说一些学校和老师如何令他们难忘、对老师的培养深表感谢等等的话。我相信学生的这种感情是真挚的。学生时代是每个人一生中都难以忘怀的时光,学校和老师是他们青春的见证,也是他们青春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组成部分。怀念母校和老师的情感里,实际上更多地蕴涵着对自己青春的怀念。对老师来说也是如此。当有毕业生回母校聚会的时候,我会对他们说:“见到你们非常高兴,因为你们一届届学生就是我人生的记录,见到你们,我就见到了我的从前。”
节日里我经常收到学生寄来的一束鲜花、一张贺卡等这些毫无功利色彩的小礼物。在学费、学习和就业的巨大压力几乎能毁灭一个人希望的时代,这些学生们还能心存这份纯真和美好,难道不足以让我在心底里珍惜和感动吗?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责任编辑/赵 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