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 读:
新课标非常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课文《比尾巴》,紧扣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通过有层次的朗读训练,给我们诠释了何谓“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课堂上,薛老师精准把握儿歌的韵律及反复特点,删繁就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示范、激励作用,巧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读得趣味盎然。
一、反复朗读,熟能生巧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遍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上面的注音。读好了就放下书,举手告诉老师。开始!
(学生不约而同地齐读)
师:不要齐读,自己读自己的。
(学生读完第一遍)
师:好,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齐):没有。
师:都能借助拼音自学,小朋友们这个习惯特别好。来,看大屏幕。(出示儿歌中的第一句话:谁的尾巴长?)谁会读?
生1:谁的尾巴长?
师:嗯,没读错。谁再读?
生2:谁的尾巴长?
师:很好!继续。
生3:谁的尾巴长?
师:看来,这句话小朋友都会读了。
【赏析】古人云:“熟能生巧,巧能生妙。”这一环节,是学生第一次与文本的对话。薛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主完成初读,检验学生是否能够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独立朗读。在此基础上,薛老师以第一句话为抓手,俯下身去,不厌其烦地指导多位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看似浪费时间的重复,实则抓住了本课的语言特点,扎实训练学生疑问句的朗读基本功。在反复朗读、反复听读的过程中,学生读准了,读通了,读得越来越流利了,也渐渐地形成了疑问句的语感,为读好其他疑问句奠定了基础。
二、渗透技巧,读出节奏
师:“谁的尾巴长?”这句话比的是什么?
生(齐):谁的尾巴长?
师:比的是谁的尾巴长。所以读的时候要怎样呢?(教师范读)“谁”“长”这两个字要读得重,会读吗?
生(齐):会。
师:来,从你开始开火车读。
生1:(读得一字一顿)谁的尾巴长?
师:不错,但是不要这样一惊一乍好吗?(笑着,再次范读)
(生1再读,比第一次有进步)
师:真好,读得不一样了。掌声鼓励一下,再读一遍。
(学生开火车继续读)
师:尾巴,“巴”读轻声。再读。
(生再读,又有进步)
师:都会读了,再一起读。
(生齐读)
师:好,看这里。这两个重音的字老师把它放大了,如果这个字不放大,我们可以这样表示,下面可以加两个点(出示:谁的尾巴长?)。 好,谁再来读。
生2:谁的尾巴长?
师:可以读得轻快点。(范讀)“谁的”轻声,“尾巴”轻声。
生2:谁的尾巴长?
师:长——长——,你读得一点都不长。
(生2再读,比第一次有进步)
师:很好。如果书本上没加小圆点,我们可以怎样读?小朋友们会拍手吗?我们用拍手来表示这句话怎么读好不好?(教师示范拍手读,读“谁”和“长”的时候拍手打节奏)会吗?
生(齐):会了。(学生自由练习拍手朗读第一句)
师:对了,这就叫拍手读。你们继续拍手读后面的儿歌。
(出示儿歌: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生自由练习拍手朗读儿歌)
师:对了,拍手读的词既要读得重,又要延长声音。下面我们有节奏地一起读。
【赏析】组成句子的词和短语,在表达基本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时候,不是处在同一地位。有的词、短语在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上显得十分重要,另外一些则处于较为次要的地位。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有时要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被强调的通常要读重音,即重读。如何避免重读指导脱离实际的概念化、定义化?薛老师以睿智的眼光,深入浅出地采用放大字体、加着重号、拍手打节奏等有层次的朗读指导形式,让学生学会重音的朗读技巧。通过教师示范朗读、个别指导朗读、拍手有节奏朗读等多种趣味性朗读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习得了朗读方法。通过薛老师循循善诱地耐心指导,学生由“不会读”到“会读”,从“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好重音”“读懂语气、语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朗读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合作朗读,读懂问答
师:我们再来拍手一起读,预备齐。(出示三个问句: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生一起拍手读)
师:这三个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都有问号。
师:对了,这三个都是问句。有问就有什么?
生(齐):答。
师:我们现在问一句答一句,好不好?
生(齐):好。
师:老师问,小朋友们答。来,一起拍手哈。
(出示儿歌一问一答式:谁的尾巴长?猴子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兔子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师生合作问答,老师问一句,学生边拍手边回答一句)
师:现在我们女同学来问,男同学来答,好不好?
(男女生合作拍手一问一答)
师:很好,这叫一问一答,对不对?现在我们屏幕上没有了(显示空白屏幕),老师继续问,你们答,看你们记得住吗?(师生合作诵读问答)
师:这叫一问一答,现在连问连答,老师一连问三个问题,你们一起答,会不会?
生(齐):会。(师连问三句,生连答三句) 师:真了不起!现在男同学来连问三句,女同学来连答三句。
(男女合作连问连答)
师:小朋友们配合得非常好。“问什么”要读重音,“答什么”也要读重音。这个重音可以用拍手来表示。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赏析】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语言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
这首儿歌语言表达形式的特点是“问答”,因此,指导学生“会问”“会答”是本节课朗读教学的重难点。以上教学片段中,薛老师先引导学生发现儿歌的“问答式”表达形式,再通过师生合作问答、生生合作问答、男女合作问答等生动有趣的拍手朗读活动,让学生反复感受一问一答、连问连答的语言表达形式,潜移默化地渗透“问”与“答”相对应的内容应重读的朗读技巧。此环节,学生问得津津有味,答得有滋有味。
四、自主创编,运用问答
师:生活当中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比的,谁能说,谁的什么怎么样?老师先来问,你们来答好不好?
生(齐):好。
师:谁的鼻子长?
生1:大象的鼻子长。
师:谁的鼻子圆?
生2:猪的鼻子圆。
师:谁的鼻子最敏感?
生3:狗的鼻子最敏感。
师:这个难不倒大家,我们再换一个,谁的耳朵大?
生4:大象的耳朵大。
生5:猪八戒的耳朵大。
师:都可以。现在谁来问,其他同学来答,看哪个小朋友问得巧妙?
生1:谁的尾巴大?
生2:狐狸的尾巴大。
生3:谁的尾巴像电话线?
生4:布娃娃的尾巴像电话线。
师:你问得太妙了,谁的尾巴像电话线?想象力丰富。谁再问?
生5:谁的嘴巴大?
生6:河马的嘴巴大。
師:对了,这样就有节奏了。谁还来问?
生7:谁的尾巴像个扇子?
师:应该这样问,谁的尾巴像扇子?
生7:谁的尾巴像扇子?
生8:孔雀的尾巴像扇子。
师:你看,这样问答就有节奏了。继续问。
生7:谁的尾巴像毛笔?
生8:牛的尾巴像毛笔。
师:牛的尾巴像毛笔,想象力丰富。我们课间可以一个问一个答,要注意节奏感,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赏析】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运用语言。此教学片段中,在学生正确把握了问答的表达形式后,薛老师设计了自主创编的环节。一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极强,教师先示范提问,由学生来回答,既让学生“有法可依”,降低了创编的难度,克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又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路径,让学生渐入佳境。薛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了如指掌,总能在恰当的时机充分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接下来的学生自主互问互答环节,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谁的尾巴像电话线?布娃娃的尾巴像电话线。”“谁的尾巴像毛笔?牛的尾巴像毛笔。”……儿童特有的丰富想象力在薛老师的启发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学生互问互答的过程中,薛老师不仅满足于学生想象力的开发,而且十分关注倾听与表达。当学生说话不够得体时,教师随时进行有效引导。如学生问 “谁的尾巴像个扇子?”,薛老师认真倾听,指出学生语言表达的不规范,引导学生应删掉句中的“个”字,“谁的尾巴像扇子?”这样表达才规范且有节奏……
课堂上类似这样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珍珠般撒在教学的每时每处,彰显教师的语言敏锐性和深厚的语文功底。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小学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教体局)
责任编辑 胡波波
新课标非常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课文《比尾巴》,紧扣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通过有层次的朗读训练,给我们诠释了何谓“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课堂上,薛老师精准把握儿歌的韵律及反复特点,删繁就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示范、激励作用,巧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读得趣味盎然。
一、反复朗读,熟能生巧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遍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上面的注音。读好了就放下书,举手告诉老师。开始!
(学生不约而同地齐读)
师:不要齐读,自己读自己的。
(学生读完第一遍)
师:好,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齐):没有。
师:都能借助拼音自学,小朋友们这个习惯特别好。来,看大屏幕。(出示儿歌中的第一句话:谁的尾巴长?)谁会读?
生1:谁的尾巴长?
师:嗯,没读错。谁再读?
生2:谁的尾巴长?
师:很好!继续。
生3:谁的尾巴长?
师:看来,这句话小朋友都会读了。
【赏析】古人云:“熟能生巧,巧能生妙。”这一环节,是学生第一次与文本的对话。薛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主完成初读,检验学生是否能够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独立朗读。在此基础上,薛老师以第一句话为抓手,俯下身去,不厌其烦地指导多位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看似浪费时间的重复,实则抓住了本课的语言特点,扎实训练学生疑问句的朗读基本功。在反复朗读、反复听读的过程中,学生读准了,读通了,读得越来越流利了,也渐渐地形成了疑问句的语感,为读好其他疑问句奠定了基础。
二、渗透技巧,读出节奏
师:“谁的尾巴长?”这句话比的是什么?
生(齐):谁的尾巴长?
师:比的是谁的尾巴长。所以读的时候要怎样呢?(教师范读)“谁”“长”这两个字要读得重,会读吗?
生(齐):会。
师:来,从你开始开火车读。
生1:(读得一字一顿)谁的尾巴长?
师:不错,但是不要这样一惊一乍好吗?(笑着,再次范读)
(生1再读,比第一次有进步)
师:真好,读得不一样了。掌声鼓励一下,再读一遍。
(学生开火车继续读)
师:尾巴,“巴”读轻声。再读。
(生再读,又有进步)
师:都会读了,再一起读。
(生齐读)
师:好,看这里。这两个重音的字老师把它放大了,如果这个字不放大,我们可以这样表示,下面可以加两个点(出示:谁的尾巴长?)。 好,谁再来读。
生2:谁的尾巴长?
师:可以读得轻快点。(范讀)“谁的”轻声,“尾巴”轻声。
生2:谁的尾巴长?
师:长——长——,你读得一点都不长。
(生2再读,比第一次有进步)
师:很好。如果书本上没加小圆点,我们可以怎样读?小朋友们会拍手吗?我们用拍手来表示这句话怎么读好不好?(教师示范拍手读,读“谁”和“长”的时候拍手打节奏)会吗?
生(齐):会了。(学生自由练习拍手朗读第一句)
师:对了,这就叫拍手读。你们继续拍手读后面的儿歌。
(出示儿歌: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生自由练习拍手朗读儿歌)
师:对了,拍手读的词既要读得重,又要延长声音。下面我们有节奏地一起读。
【赏析】组成句子的词和短语,在表达基本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时候,不是处在同一地位。有的词、短语在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上显得十分重要,另外一些则处于较为次要的地位。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有时要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被强调的通常要读重音,即重读。如何避免重读指导脱离实际的概念化、定义化?薛老师以睿智的眼光,深入浅出地采用放大字体、加着重号、拍手打节奏等有层次的朗读指导形式,让学生学会重音的朗读技巧。通过教师示范朗读、个别指导朗读、拍手有节奏朗读等多种趣味性朗读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习得了朗读方法。通过薛老师循循善诱地耐心指导,学生由“不会读”到“会读”,从“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好重音”“读懂语气、语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朗读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合作朗读,读懂问答
师:我们再来拍手一起读,预备齐。(出示三个问句: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生一起拍手读)
师:这三个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都有问号。
师:对了,这三个都是问句。有问就有什么?
生(齐):答。
师:我们现在问一句答一句,好不好?
生(齐):好。
师:老师问,小朋友们答。来,一起拍手哈。
(出示儿歌一问一答式:谁的尾巴长?猴子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兔子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师生合作问答,老师问一句,学生边拍手边回答一句)
师:现在我们女同学来问,男同学来答,好不好?
(男女生合作拍手一问一答)
师:很好,这叫一问一答,对不对?现在我们屏幕上没有了(显示空白屏幕),老师继续问,你们答,看你们记得住吗?(师生合作诵读问答)
师:这叫一问一答,现在连问连答,老师一连问三个问题,你们一起答,会不会?
生(齐):会。(师连问三句,生连答三句) 师:真了不起!现在男同学来连问三句,女同学来连答三句。
(男女合作连问连答)
师:小朋友们配合得非常好。“问什么”要读重音,“答什么”也要读重音。这个重音可以用拍手来表示。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赏析】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语言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
这首儿歌语言表达形式的特点是“问答”,因此,指导学生“会问”“会答”是本节课朗读教学的重难点。以上教学片段中,薛老师先引导学生发现儿歌的“问答式”表达形式,再通过师生合作问答、生生合作问答、男女合作问答等生动有趣的拍手朗读活动,让学生反复感受一问一答、连问连答的语言表达形式,潜移默化地渗透“问”与“答”相对应的内容应重读的朗读技巧。此环节,学生问得津津有味,答得有滋有味。
四、自主创编,运用问答
师:生活当中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比的,谁能说,谁的什么怎么样?老师先来问,你们来答好不好?
生(齐):好。
师:谁的鼻子长?
生1:大象的鼻子长。
师:谁的鼻子圆?
生2:猪的鼻子圆。
师:谁的鼻子最敏感?
生3:狗的鼻子最敏感。
师:这个难不倒大家,我们再换一个,谁的耳朵大?
生4:大象的耳朵大。
生5:猪八戒的耳朵大。
师:都可以。现在谁来问,其他同学来答,看哪个小朋友问得巧妙?
生1:谁的尾巴大?
生2:狐狸的尾巴大。
生3:谁的尾巴像电话线?
生4:布娃娃的尾巴像电话线。
师:你问得太妙了,谁的尾巴像电话线?想象力丰富。谁再问?
生5:谁的嘴巴大?
生6:河马的嘴巴大。
師:对了,这样就有节奏了。谁还来问?
生7:谁的尾巴像个扇子?
师:应该这样问,谁的尾巴像扇子?
生7:谁的尾巴像扇子?
生8:孔雀的尾巴像扇子。
师:你看,这样问答就有节奏了。继续问。
生7:谁的尾巴像毛笔?
生8:牛的尾巴像毛笔。
师:牛的尾巴像毛笔,想象力丰富。我们课间可以一个问一个答,要注意节奏感,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赏析】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运用语言。此教学片段中,在学生正确把握了问答的表达形式后,薛老师设计了自主创编的环节。一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极强,教师先示范提问,由学生来回答,既让学生“有法可依”,降低了创编的难度,克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又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路径,让学生渐入佳境。薛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了如指掌,总能在恰当的时机充分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接下来的学生自主互问互答环节,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谁的尾巴像电话线?布娃娃的尾巴像电话线。”“谁的尾巴像毛笔?牛的尾巴像毛笔。”……儿童特有的丰富想象力在薛老师的启发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学生互问互答的过程中,薛老师不仅满足于学生想象力的开发,而且十分关注倾听与表达。当学生说话不够得体时,教师随时进行有效引导。如学生问 “谁的尾巴像个扇子?”,薛老师认真倾听,指出学生语言表达的不规范,引导学生应删掉句中的“个”字,“谁的尾巴像扇子?”这样表达才规范且有节奏……
课堂上类似这样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珍珠般撒在教学的每时每处,彰显教师的语言敏锐性和深厚的语文功底。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小学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教体局)
责任编辑 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