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三大误区与对策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a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  读:
  在小学阶段,朗读教学普遍存在三种误区:缺少目标指向;不区分文体;走向表演化和程式化。通过对朗读内涵的辨析和上述问题的分析,朗读教学走出误区的主要对策是:(1)朗读活动设计要指向特定的目标:理解和文本意义的建构;(2)区分文体,分别进行标准语音朗读指导和表情朗读指导;(3)打通朗读与吟诵的通道,为鉴赏与表现性阅读奠基。
  朗读是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活动形式。朗读活动既是“将文字符号转变为有声语言”的读书方法,又是达成阅读目标的表现形式。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关注前者的功能定位,通过朗读的方法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却忽略后者,即把学生的朗读活动表现看作教学目标。另外,由于文体的独特表现形式,如古诗“声韵传情”的特点,仅用朗读的方法,或仅达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程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对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兼评岳乃红老师的《清明》课例和廖秋玲老师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例,提出走出朗读教学活动误区的对策。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内涵探析
  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朗读的理解主要有三种:1.朗读是教学活动。《心理学大辞典》对朗读的解释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通过喉头、声带和嘴唇的发声动作读出词和句子的阅读活动。”[1]2.朗读是教学方法。《教育大辞典》认为,朗读是通过“读者眼看文字,大脑接受文字信息,指挥口发出声音,再接受有声言语信息,进行积极思维,达到理解和记忆”[2]。这一层面的朗读是“语音呈现”“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三者内外交互进行的学习方法。3.朗读是教学目标,即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表现性目标,侧重于课文理解和意义建构的“语音呈现行为”。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第一条。
  当然,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语境下的朗读不同于社会性朗读。“社会性朗读的轨迹是从理解指向再现理解、表演理解”,而“朗读的轨迹是从不理解指向理解”[3]并表现为达成理解和意义建构的朗读行为。如小学语文名师王崧舟的课例《长相思》中的朗读活动就包含以上三层含义。这节课主要有三个环节,都安排了朗读活动。第一环节“借助注释,读懂词意”开展了八次朗读活动:1.自由朗读《长相思》。2.个别朗读。3.读两遍。4.再读,注意停顿。5.齐读两遍。(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6.自由读,个别读。(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说说脑中留下的印象。)7.默读,讨论“身在何处,心在何方”。8.自由读,齐读。(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第二环节“展开想象,读出词情”开展了三次朗读活动:1.师配乐范读。2.生齐读。(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3.学生画画并交流后,个别朗读,齐读。 第三个环节“互文印证,读透词心”组织了四次朗读活动:1.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2.生问读。(问……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3.学生默读、齐读。(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4.师生合作朗读。朗读活动贯穿整堂课,其中第一环节的活动(8)、第二环节的活动(3)以及第三环节的活动(4)都属于教学目标层面的朗读,是“意义建构”的外显行为目标,其他活动则属于指向“理解目标”的“学习方法”。
  二、小学阶段朗读活动设计的误区
  (一)有朗读活动,但缺少目标指向的方法指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最常见的教学活动。对于新手教师而言,最常见的问题是朗读活动丰富多样,但缺少目标指向的方法指导。如某位老师的《伯牙绝弦》朗读活动安排: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指名个别朗读课文;3.全班齐读课文;4.听教师示范朗读;5.配乐齐读课文。在这节课上,语文老师组织的朗读活动比较充分,但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即朗读指向的目标不清楚,并缺少朗读方法的指导。
  (二)不區分文体,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语篇,从功能类型的角度也相应地分为两大类:1.文学文体,如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小说等。2.实用类文体,如导游词、科学小品等。语文教师在设计朗读活动的时候,不区分文体,一律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如《长城》这篇课文,属于说明介绍性的文类,其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平实”和“精确”,但教师花了很大力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反复读自己有感受的、印象最深的句子。2.听教师有感情地范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3.配乐朗读。这些朗读活动的意图是指向“感情的理解与体验”,显然与实用文体的读法是不匹配的。
  (三)跳过朗读,直接走向“美读”和“吟诵”
  最近十年来,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美读”和“吟诵”等教学互动。如陈琴老师的“选文中心”的经典素读课程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古诗词具有声韵传情的特点,“诵”“吟”“歌”是我国古代特有的读诗的方式。《周礼·大司乐》言:“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周礼》郑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说文·言部》说:“诵,讽也。”《墨子·公孟》指出:“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用读古诗词的方法读古诗词,就需要超越“有感情地朗读”,学习 “诵”“吟”“歌”的读诗方式。但是,这种倡导复归传统的读诗方法,又陷入新的误区:吟诵教学活动表演化和程式化,出现了所谓的“吟诵腔”。
  三、小学语文朗读活动设计的对策
  (一)朗读活动设计要指向特定的目标:理解和文本意义的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不仅仅是把文字转换为“语音呈现”的阅读活动,还是经过“内部信息加工”,促进并转化为“文本理解”和“意义建构”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活动的教学价值体现为三个方面:1.通过学生的朗读活动,探察学生对课文的认读和理解情况;2.通过教朗读的知识,如读音、节奏、停连、语气、轻重音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3.通过朗读行为达成表现性的教学目标,即外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意义建构。如前文提到的《长相思》课例,就很好地体现了朗读的三个教学价值,成为朗读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经典课例。
  (二)区分文体:分别指导标准语音朗读和表情朗读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体系,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 “推论性符号体系和表现性符号体系”[4]。1.文学文体属于“表现性符号体系”,这类文体“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把人类情感转变为可听的形式”[5]。2.实用类课文属于“推论性符号体系”,其文体特点是“语意固定和明确,有明晰的逻辑结构”。前一类文体适合“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读者把内部情感的体验和外部语音呈现关联起来,深化对课文传递情感的理解、体验和呈现。诗歌和散文朗读的目标指向是体验和分享“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小说、童话、寓言等文体的朗读目标指向是体验和分享“叙述人”的“情感节奏”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体验”。而剧本这一类文体朗读的目标指向不应止于体验和分享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体验”,还应该指向“表演性的朗读”,读出“剧场感”。实用类课文,如科学小品、解说词、导游词等,承载的是思维构成物、“逻辑意义”,则适用“标准朗读”,即运用“标准语音”呈现内部的“认知加工”。如薛法根《雾凇》朗读教学活动颇值得学习,在环节二“理解雾凇形成的经过”开展了以下朗读教学活动:1.第二段话每人读一句。(边读边思考:这八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想一想,如果这八句话中只要留下一句最重要、最核心的话,应该是哪一句?如果你读的那一句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那么请坐下。)2.读通顺重要的句子。(这是一个长句子,要注意停顿,师范读,要求学生读三遍并背下来。)3.反复朗读、背诵。(你们读的句子都是写的雾气,有什么不同吗?作者的比喻,背后藏着感情,读一读,要把它缓慢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 上述三个朗读活动循着学生对课文由浅入深的理解,分步指导,不仅完成了对这一段话的“认识加工”,而且通过朗读活动,呈现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打通朗读与吟诵的通道,为鉴赏与表现性阅读奠基
  前文已经提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这一类选文,不应止于朗读,尽管通过朗读可以达到“理解与鉴赏”的学习目标,如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例,但是,诵读、吟诵、吟唱是读诗词独特的展读方式,要倡导“常态的阅读取向”,即用读古诗词的方式读古诗词,就必须打破“有感情地朗读”的局限,引入诵、吟、歌的读诗方法,并教会学生以诵、吟、歌的方式呈现对课文的理解和意义建构。在这一方面,岳乃红老师的《清明》课例和廖秋玲老师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例做了有教学价值的探索。《清明》课例伊始,岳老师播放了《橘颂》和《二十四节气歌》吟诵视频,让学生直接体验古诗文是可以吟诵的。环节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了解诗歌的吟诵传统”,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好停顿,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后,再播放吟诵视频,引入诗歌吟诵的知识。环节三“讲解格律知识,根据平仄练习诵读”分为四个教学步骤:1.讲解平、仄的读音知识;2.用“.”“横线”和“竖线”画出“入声”“平声”和其他“仄声”字的读音;3.教师根据平仄格律来示范诵读;4.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诵读。环节四“学习吟诵,体会诗歌情感”是整节课教学的重点,岳老师示范吟诵,反复练习吟诵,抓住关键字词如“清明”“雨纷纷”“欲断魂”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誦,并通过吟诵活动外化对诗人独特情感的理解。廖秋玲老师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例,与《清明》课例相同之处是,打破了古诗“有感情地朗读”的限制,引入吟诵的读法;不同之处是教学的落点是通过朗读、吟诵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感情,而没有达成“通过吟诵活动外化对诗人独特情感的理解”的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二、三学段阅读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分别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小学古诗文教学必须打破“有感情地朗读”的制约,在朗读体验的基础上,运用“诵读”的方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验情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15.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30.
  [3][4]代顺丽.语文朗读法的本质及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6,(06):91-96.
  [5]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
其他文献
童话类课文具有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情节奇妙等特点,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类课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学生丧失对童话学习的兴趣。下面,笔者以小学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误区一:学童话就是学对话  有位教师在教学《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考虑到童话故事里有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夸张的人物,而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文中人物的对话,于是,这位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立马让他
期刊
看惯了那些长篇累牍、鸿篇巨制式的教育学著作,当我拿到李政涛教授的《教育与永恒》一书时,如遭遇了一场难得的漫天飞雪,那些简短细腻的语句,正如一片片晶莹剔透的雪花,纯净、美好、耀眼。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政涛一直是一位专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他的《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教育科学的世界》等著作以及大量的学术论文,都严谨、规范、系统、深刻。然而,他为什么又会出这样一本随感集?他在序言中说,是周国平的
期刊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发展学生素养,着力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在教与学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河南省罗山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于2018年10月开展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的各学科教师赛课活动。六年级数学教师黄静展示的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的认识”一节课。  一、导学设计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谈话: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时至今日,整整八年过去了,老师们已经逐渐树立起了语言运用的意识,在课堂上进行读写结合已逐渐成为常态。近两年统编教材的使用更是让老师们信心倍增,语文要素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语言意识,为老师们进行语言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抓手。不过,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发现读写结合的针对性不强,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屡屡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  春遇见冬,有了岁月,  天遇见地,有了永恒。  循着縷缕书香,沿着潺潺清泉,缥缈月影里,我们披着夏夜的漫天星辰,袅袅晨雾中,我们步着雨后的点点红莲,随光阴流转,跨越山河,心向远方,只为,在最美的时光里与你相遇……  书香氤氲润心田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与温文尔雅的张祖庆老师的相遇,便是与温润书香的相遇。  “我是那个在黑
期刊
一、课例开发的背景  (一)缘起蹭培训  2018年暑期,我回家乡休假,从上海知明教育咨询公司周子房博士和赣南师大王从华博士处得知,2018年8月7日至12日,江西省教师质量检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与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将联合举办协同实验校区语文骨干教师写作教学高级研修培训。两位博士盛情邀请,家门口的免费培训,不蹭岂不可惜?于是我果断改变休假计划,腾出时间直奔培训地点。  (二)合作议话题  培
期刊
自教育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语文改革的力度,教学改革也呈现出多种理念和模式,如“万花筒”似的绚烂绽放。但很多犹如昙花一现般短暂,唯独“语文主题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把多篇文章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主题意义构建的一种开
期刊
这是应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邀请,在第三届全国高中“审美课堂”公开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的一节同课异构的观摩课。这篇课文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中,该单元的主题就是“像山那样思考”。  我所持有的“三度语文”(丈量语文的宽度,营造课堂的温度,拓展思维的深度)的教学主张,是建立在课文的课程价值基础之上的教学认知与实践。我认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绝不是为了简单了解课文中介绍了什么样的知识,而是
期刊
导 读:  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的看家本领。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普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和再开发。通过“了解文本背景,做教材的知晓者;避免先入为主,做教材的理解者;挖掘文本特点,做教材的发现者”三种途径,教师对文本作精准解读,依据教学目标因时施策、“随性把玩”,课堂也因此有了灵性和厚重,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阵地。  一、了解文本背景,做教材的知晓者  每一篇入选教材的文章,
期刊
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万事兴”等家国思想世代传承,充满智慧与温暖。近年来,赣州市潭东中学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学校特色的实践中,用亲情和关爱打造温馨、和谐的家文化,构建有爱、幸福的家园。“好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无形力量。”赣州市潭东中学校长朱文告诉记者,学校的发力点便是立足家文化,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事业乐园、学生成长的伊甸园、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