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悟理—训练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el1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一套母语课程改革的整体解决方案,它围绕教材单元语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双主题”,通过整合、精读、拓展等手段,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章、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要旨是:以一个主题去整合几篇文章,通过强调课内大量阅读来学好语文,使被动读书变为主动读书,其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实现海量阅读。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重大实验成果,清远地区现在也广泛参与实验推广,但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总感觉我们的课堂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难以体现“语文主题学习”海量阅读的理念。请先看如下教学案例。
  案例一:析景悟情,景异情不移——《昆明的雨》《西湖雨景》整合教学设计(此课例在“清远市2018年初中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
  一、导入——营造一种诗意氛围
  教师原创散文诗《心中的雨》配樂朗诵,导入新课《昆明的雨》。
  二、析景——欣赏一个动情雨季
  1. 自由读: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2. 小组合作交流:找出你喜欢的景物,说说它的特点。
  3. “小雨滴”卡片分享交流,黑板贴示。
  三、悟情——洞悉一份浓浓雨情
  1. 汪曾祺的背景资料。
  2. 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提示:品读句子时可抓美言佳句、写作手法、情感意蕴等方面。)
  四、拓展延伸——打开一片广阔视野
  阅读王永利的《西湖雨景》,思考:西湖的雨景奇在哪里?追问:作者是通过写哪些景物突出西湖雨景的奇特呢?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总结归纳——(景异情不移)领会一种散文特点
  探究“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六、学以致用——掌握一项写作技能
  用“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写《阳山的雨》,要求能体现“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常规课堂当中的“拓展阅读”“对比阅读”教学模式,设计者遵循的思路是举一反三,由一篇文章的研读拓展到其他相关文章的探究,即“以文带文”。这种课堂的着力点在于“举一”,重点在于“一”的研读,往往会把拓展阅读的文章置于次要位置,处理不当,很容易会出现“重头轻尾”的结局,对拓展阅读的文章可能会“照顾不周”甚至会因无暇顾及而忽略,难以达成海量阅读这一目标,无法体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理念。
  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核心是让学生实现海量阅读,因此整个课堂必须要凸显海量阅读这个重点。对语文知识能力点的训练和人文素养的探究,应以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通过“反三归一”来达成,强调的应是“举三反一”,课堂的重点在于“举三”。笔者同样以此案例的两篇文章为内容开展了一次研讨课,共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活动:
  (一)速读
  学生自由快速默读《昆明的雨》和《西湖雨景》两文,要求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读完,遇到生字词即时同学互问或问老师。
  (学生读完用时约10分钟)
  (二)悟理
  学生合作探究:老师为什么能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学习?你能从它们的共性或相似的地方找一个理由出来吗?
  (学生合作探究用时约5分钟,出现的主要理由有:1. 主题相同。2. 文章体裁相同。3. 都是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
  (三)析因
  学生合作探究一:
  刚才经过大家的探讨,知道老师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学习,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两文的主题相同。那么,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
  (师生共同探讨后,明确主题:都是表达对雨的思念和喜爱。)
  学生合作探究二:
  我们知道两篇文章的体裁都是散文,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指的是文章的内容,“神”是文章的中心,“形散神聚”就是看似散碎的事件、景物等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的,为了突出同一个中心服务的。试找出这两文的“形”,理解它是如何表现“神”的。
  (师生共同研讨,理清“形”与“神”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主要活动:
  针对在第一课时提出的理由“都是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进行语言品味揣摩,体会如何融情入景。
  可循如下思路赏析:我最喜欢____________这一句,它通过____________手法,生动描写出____________(谁、什么)的____________特点,深深表达了____________感情。
  这样设计,整个教学流程遵循的总体思路是“以文带知识点”:先放手让学生速读文本,然后让学生感悟老师把这些文章并在一起学习的理由,再把理由发散以训练知识能力,其结构模式可归结为“读文—悟理—训练”。读文,就是老师把具有共性或相似点的多篇文章预设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这是重点环节,目的是锻炼读书速度,落实字词,增加阅读量,实现海量阅读。用时视文章量而定,可以几分钟、一课时甚至几课时,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把预设的文章全部读完为准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阅读空间,主要特点在“放手”。悟理,就是感悟“读文”环节的那几篇文章整合在一起的理由,目的是让学生在“读文”环节有一定的依托,搭建交流平台,共享阅读成果,反促阅读,并促使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为下一环节训练语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作铺垫。训练,这是另一个重点,针对学生在“悟理”环节中提出的理由,以其中一个理由为一个知识训练点,一个训练点可以安排一个课时或多个课时,用时视生成的教学资源的利用价值而定(如本课例就把“都是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这一理由独立一课时以加强对语言品味揣摩的训练),有必要的好资源可用多点时间,一般的或无用的问题少讲或不讲,自由把控,师生共同探究评析,以达到训练语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实现学生课堂上大量阅读的一种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因此,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学生实现“海量阅读”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设计就应把“如何才能实现海量阅读”作为考虑的重点,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读书。课堂各环节、各个教学活动都应以实现海量阅读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使学生真正做到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掌握知识,获得精神成长。以上研讨课例“读文—悟理—训练”这一模式以“读文”为纲,正好就体现了这一点:“读文”是预设,是生成“悟理”的基础,“训练”是对“悟理”的进一步拓展深化,“理”从几篇文章中产生,“练”从“理”中生成,“悟理”“训练”都来自“读文”,来自对整合在一起的各篇文章的全面充分的阅读,“读文”“悟理”和“训练”三个环节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实现海量阅读。退一步说,即使“读文”无法生成“悟理”和“训练”,没有实现“以文带知识点”的训练,学生也已把首先预设整合在一起的各篇文章都读了,课堂已凸显了阅读这个重点了,顶多就是因未生成“悟理”无法进行下一环节语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训练罢了。但这并不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提高语文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在于多读书,古人尚有“好读书,不求甚解”“但当涉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好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语文主题学习就是要实现从读书的“量变”到提高语文素养的“质变”。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主题学习”以课堂为阵地,以海量阅读为形式,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语文主题学习”要落实“海量阅读”的课堂,“读文—悟理—训练”这一模式定将会使课堂阅读教学异彩纷呈、活力无限。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市阳山县青莲镇高峰学校)
  责任编辑 王 慧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时至今日,整整八年过去了,老师们已经逐渐树立起了语言运用的意识,在课堂上进行读写结合已逐渐成为常态。近两年统编教材的使用更是让老师们信心倍增,语文要素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语言意识,为老师们进行语言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抓手。不过,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发现读写结合的针对性不强,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屡屡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  春遇见冬,有了岁月,  天遇见地,有了永恒。  循着縷缕书香,沿着潺潺清泉,缥缈月影里,我们披着夏夜的漫天星辰,袅袅晨雾中,我们步着雨后的点点红莲,随光阴流转,跨越山河,心向远方,只为,在最美的时光里与你相遇……  书香氤氲润心田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与温文尔雅的张祖庆老师的相遇,便是与温润书香的相遇。  “我是那个在黑
期刊
一、课例开发的背景  (一)缘起蹭培训  2018年暑期,我回家乡休假,从上海知明教育咨询公司周子房博士和赣南师大王从华博士处得知,2018年8月7日至12日,江西省教师质量检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与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将联合举办协同实验校区语文骨干教师写作教学高级研修培训。两位博士盛情邀请,家门口的免费培训,不蹭岂不可惜?于是我果断改变休假计划,腾出时间直奔培训地点。  (二)合作议话题  培
期刊
自教育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语文改革的力度,教学改革也呈现出多种理念和模式,如“万花筒”似的绚烂绽放。但很多犹如昙花一现般短暂,唯独“语文主题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把多篇文章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主题意义构建的一种开
期刊
这是应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邀请,在第三届全国高中“审美课堂”公开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的一节同课异构的观摩课。这篇课文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中,该单元的主题就是“像山那样思考”。  我所持有的“三度语文”(丈量语文的宽度,营造课堂的温度,拓展思维的深度)的教学主张,是建立在课文的课程价值基础之上的教学认知与实践。我认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绝不是为了简单了解课文中介绍了什么样的知识,而是
期刊
导 读:  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的看家本领。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普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和再开发。通过“了解文本背景,做教材的知晓者;避免先入为主,做教材的理解者;挖掘文本特点,做教材的发现者”三种途径,教师对文本作精准解读,依据教学目标因时施策、“随性把玩”,课堂也因此有了灵性和厚重,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阵地。  一、了解文本背景,做教材的知晓者  每一篇入选教材的文章,
期刊
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万事兴”等家国思想世代传承,充满智慧与温暖。近年来,赣州市潭东中学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学校特色的实践中,用亲情和关爱打造温馨、和谐的家文化,构建有爱、幸福的家园。“好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无形力量。”赣州市潭东中学校长朱文告诉记者,学校的发力点便是立足家文化,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事业乐园、学生成长的伊甸园、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期刊
导 读:  在小学阶段,朗读教学普遍存在三种误区:缺少目标指向;不区分文体;走向表演化和程式化。通过对朗读内涵的辨析和上述问题的分析,朗读教学走出误区的主要对策是:(1)朗读活动设计要指向特定的目标:理解和文本意义的建构;(2)区分文体,分别进行标准语音朗读指导和表情朗读指导;(3)打通朗读与吟诵的通道,为鉴赏与表现性阅读奠基。  朗读是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活动形式。朗读活动既是“将文字
期刊
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教的“相遇问题”一课,印象最深的是吴老师的教学设计新颖有趣,善用体验式教学,激活学生思维,推进教学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得知识。  【片段一】在表演中认知概念  出示词语 “相对、同时、相遇、相距”,学生先读一读。  师:你能用你的动作、声音,把这4个词的意思表现出来吗?  师:同学们可以找伙伴来一起表演这4个词。(全班同学站起来表演)  师:请一组同学,把你们
期刊
题记:我一直在期待,期待遇见你,遇见最美好的教育。今日,沉睡已久的你终于复苏了,你告诉我:“‘五彩线绳’虽然是两种简简单单的材料,却碰撞出了不一般的火花,重塑了艺术教育的美好。”  一、遇见线绳,引发课程诞生  我的母亲是一位中国传统女性,她爱打毛衣,从小我就耳濡目染,所以对毛线情有独钟。如今,母亲已是花甲之年,加之視力不佳,家中毛线就一直闲置在箱底。一日,我翻阅陶行知先生的《走近陶行知——教师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