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与跨越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近年末,各种盘点甚嚣尘上,电影圈也不例外,2013年12月初,明星片酬问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栏目,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被拿来“嚼冷饭”,无非是一线影视红星的高片酬给制片方带来了压力,导致影片投资成本水涨船高,无论业内业外都虎视眈眈的拿明星片酬开刀,制作方吐苦水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一个“钱”字,即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花费高昂的价钱请到的明星不能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那这笔高投入就成了赔本生意。回顾整个2013年这样的赔本买卖还真不少,连一向颇有观众缘的甄子丹都打破了自己的票房神话,《在一起》和《特殊身份》两部影片的票房都不尽如意。李连杰与文章组合出击的《不二神探》也将光线传媒的神话打碎,股价大跌,同样引起股市震荡的还有葛优的贺岁复出之作《私人定制》,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是否还存在能够独当一面的明星令人存疑。90后观众群体的更替更为明星生产带来变数。与此同时,得益于中小成本影片的黑马之势,新生代影星的崛起为2013年的影坛刮起了一阵清新之风。
  男明星:大叔回归、男色当道
  2013年中国电影男明星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两个:中产大叔与花美男。根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某大型婚恋交友运营平台联合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粉皮书显示,18-25岁之间的中国女性,有70%是“大叔控”,虽然在谈恋爱和结婚中看男人的眼光可能会有很大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叔在女性心中的地位,当然不是随便哪个大叔都可以入得了她们的法眼。中国影坛的老牌明星简直是大叔的乐园,成龙、李连杰这些一线红星自不必说,吴秀波等一批新的大叔明星也快速成长起来。2013年在大银幕上发光发亮的大叔更多代表的是一种中产想象和人们对都市新贵的身份认同。相较于毛头小伙子,中产大叔多的是成功的事业或者成熟稳重的气质,能够在经济上满足女性的索求,在性格上包容“作女”的任性。凭借中产大叔形象成功转型为一线影星,身价飞涨的吴秀波可以算是2013年度男星的最大赢家之一,他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饰演的Frank开创了大银幕上标准中产大叔的类型定位。片中Frank虽然离过一次婚,但仍然是个顶着“落魄叔”假象,实则保有美国绿卡和前名医身份、住着大房子的中产人士,而他对“作女”文佳佳的包容态度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女性观众对中产大叔的择偶想象。凭借着“冯男郎”身份以《私人定制》再次回归贺岁档的葛优也是如此,实际上他从《非诚勿扰》系列后就已经在走中产大叔路线了。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女性观众群体崛起,电影明星的生产消费年轻化的趋向势不可挡,一批拥有“可口脸蛋、青春肉体”为卖点的新生代男星们迅速崛起。就像大叔对适婚女性带有吸引力一样,对于那些年龄层偏低的女孩儿们,花美男、类型男星就成为不二选择。在当下社会,随着90后观众群体的成长,有些还处于学生阶段,只会伸手从父母手中要钱的孩子们占据了影院消费生力军中的很大一部分。往往只有在肆无忌惮的青葱岁月,才能冲动的为自己的偶像买单,90后构成了粉丝电影的主力消费群体。动作片市场的走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肌肉男的审美疲劳,年轻女孩们显然对狰狞着筋肉、混合着泥汗,富有攻击性的身体不感兴趣,而那些略带中性气质,散发出文艺气息的花美男才是她们喜爱的对象。最典型案例非电影《小时代》莫属,男色消费是该片的典型特征,其中的新生代男星表现更是抢眼。柴智屏借此片将台湾男星成功输入内地大银幕的效果显著,柯震东、凤小岳等新星沿着前辈赵又廷、阮经天的道路冉冉升起。在这部影片中平均年龄20出头的男孩偶像风头大有盖过以郭采洁和杨幂领衔的姐妹团之势,该片甚至专门推出了一款四大男主演出浴的预告片,其男色消费卖点昭然若示。冯绍峰在《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中基本延续了其电视剧《兰陵王》中的古代美男范儿,与之相比,同一部影片中的赵又廷就表现得中规中矩,少有亮点了。
  女明星:艳丽不在、汉子成群
  纵贯整个2013年的华语电影,传统意义上的花瓶美女变成了大众吐槽的对象。随着女性观众的崛起,银幕上的女性与时俱进的“汉子”起来,如果说以男性观众为主导的电影市场中,性感美艳的银幕女主角多为一尊引人遐想的花瓶,只负责穿最少的衣料搔首弄姿,化作欲望符号定格镜头,那么在当下正在逐渐转变为以女性为主导的中国电影市场中,这一类型的女性角色形象是讨不到一点好处的。就去年几部以女明星为主导的电影中,即使是“女神”级的人物,包括章子怡、范冰冰等一线女星,也不可避免的加入到“自黑”的行列中来,特别是几部小妞电影表现得尤其明显。在电影《非常幸运》中,章子怡继续了《非常完美》中的花痴女形象,为了追逐“男神”不计形象。而“范爷”更是在其新片《一夜惊喜》中开始尝试谐星路线,未婚大肚后陷入了“孩子爸爸去哪儿了”的解题过程。林志玲和张静初则由于出演了《天机·富山春居图》而成为了年度最合格的花瓶。在整部影片中,模特出身的林志玲除了走马灯似的换衣服,以及展示自己的曲线美外,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无脑”美女。在是007女郎也都有勇有谋的今天,这类女性花瓶形象在国际上早已过时,高高在上的美女走下神坛供人吐槽,不仅在2013年,而且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大趋势。正如很多人感慨中国影坛再无“玉女”一样,看电影的观众群体变化了,女明星的形象必然迎来转型。老牌一线女明星要寻求突破,“自黑”的转型在所难免。
  相对忙于转型的老牌女明星,新生代女星则表现抢眼,其中,邻家女孩类型前所未有的受到欢迎。而与传统意义上清纯可人的邻家妹妹概念有很大不同的是,当下崛起的邻家女孩类型女星需要满足的条件其一是缺乏性感魅力,其二就是符合女汉子标准。所谓“女汉子”是一种“思想上是很坚强、生活上是好姑娘,外形上是柔情少女,心理上是变形金刚”的新型“肉食系”女性物种,是当下食草男盛行时代,顶起“半边天”的女性形象最佳代言。从《失恋33》天中走出的白百合就是此类型的最佳代表,她的形象与“白富美”、“性感女神”等形容词毫不沾边,属于典型的“壁花小姐”,在2013年参演的电影《分手合约》中,她基本延续了黄小仙的性格特点,而在担当“冯女郎”的《私人定制》中,依旧没有类型突破。汤唯从来都定位于气质型女星,从她获封“文艺片女神”的称号上,就可以看出其与“性感美丽”这一形容词的距离。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一片中,她的“小三”角色从影片开始就展现了非一般的刁蛮任性,这一回,“小清新”的气质被彻底丢在一边。另外,常被划为新“四小花旦”的杨颖(Angelababy)和杨幂在2013年都表现抢眼。其中杨颖成功在《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和《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两部影片中演绎了现代版和古代版的“女汉子”形象,特别在狄仁杰前传中的花魁造型令人惊艳。而杨幂则在两部《小时代》中合格的完成了自己的叙事任务,这两位本应该作为“玉女”类型塑造的女明星,都纷纷转型为“肉食女”,在角色情感处理上展现了女性性格中的果敢和独立。
  2013年度明星的转型与突破
  除去在银幕上大放光彩的新生代影星们,还有一部分明星在挑战不同领域,尝试转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转型就是某些明星由演员转型为导演或制片。2012年底,徐峥凭借《人再囧途之泰囧》拿最佳新人奖拿到手软。到了2013年,这个接力棒传到了赵薇手上。与徐峥最大的不同是,她的毕业作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自制作伊始就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明星的号召力使得这部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在宣传上省力不少,占尽了天然优势。赵薇虽然没有出镜,但仍可以算得上该片中最大的明星。另一位明星导演就是邓超,在2013年上半年中的《中国合伙人》中,邓超的表演不无大突破,而他接下来的大银幕作品也开始演而优则导,其导演的首部电影《分手大师》则计划在2014年上映。
  当然,纵观2013年中国电影,明星产业发展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一部《天机·富山春居图》不仅让刘天王的晚节不保,也顺带“黑”了饰演反派角色自毁形象的佟大为。而《中国合伙人》的成功也不能挽回黄晓明在参加选秀节目评委时深入人心的“二哥”形象。另外,在商业片急功近利的今天,明星们的演技似乎都丢进了垃圾桶,娇柔做作、“脸谱”化的表演成为业界通病。总体上来说,虽然有种种不如意,2013年中国电影明星产业的整体表现还是不乏亮点,虽然仅凭借几个明星即可独撑大局的时代已经过去,群体明星表演也不再像当年《建国大业》般好用,但这恰恰表现了国内观众对明星消费意识的理性成长,是市场在不断成熟发展的表现之一。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只是一个节日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有一份浓浓的化不开的年味。小的时候,过年在我意味着吃不完的零食、热乎乎的年夜饭、长辈们给的红包、欢天喜地的炮竹声。长大以后过年融进了生活的味道,年就是对一年到头辛苦的总结也包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渴望,就是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扑面而来的亲情。北京作为元代以来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多民族聚集之地,传统的春节习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古籍之中有颇多相关记载。
期刊
是谁导演这场戏  在这孤单角色里  对白总是自言自语  对手都是回忆  看不出什么结局  ——许茹芸“独角戏”  一辈子  打小儿听惯了“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的我们,时常会陷入一种恐慌,就是站在生命的换乘口,却已忘记了千折百回的来路。  有一类人在自述中,描摹着他人的故事;在对他人的讲解里,隐喻着自己的悲剧。就像老舍先生,就像《我这一辈子》。  老舍先生的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四万来字,第一人
期刊
我生长在齐齐哈尔周边的一个村子里,这里留下了我关于新年的全部记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提到腊八节,我就会想到从儿时起就熟记于心的一句民谣:“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于是,我们便习惯用大黄米作原料,熬成腊八粥,黏住人们的下巴,以免被冻掉,那时我们一帮孩子可是真信这个。  过了腊八是“小年”,东北人习惯读为“小年儿”,听着亲切。这一天,是人们祭灶神的日子,东北人俗称“祭灶王爷”。今
期刊
我的家乡河南省滑县在豫北平原上,毗邻浚县。这里,没有大山大川,也无大江大河,小时候我常常望着庄稼地发呆,心中暗想——什么时候我可以到大山、草原、沙漠还有海洋去看一看?长大后,我到了很多“远方”,却越发留恋家乡的一草一木和一事一物。记忆中常常闪回般重现的就是家乡过年。  记忆中的过年连着几个节——腊八、祭灶、除夕和元宵,节节有味、秩序井然。印象中,一场大雪常常预示着一个普天同庆,福乐无边的日子就要到
期刊
腊月二十三晚上,父母摆好供桌,焚起佛香,点燃已经打上纸钱印记的火纸,开始过“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祭拜灶王爷。灶王爷地位不高,但却是最接“地气”的神灵。老辈相传,这天是灶王爷去天庭叙职的日子,会把这一年的福祸都上报给玉皇大帝,所以民间有俗语说:“腊月二十三,灶君老爷升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小年”是山东莱芜春节的开篇,也是一个美妙的伏笔。莱芜是鲁中地区一个宁静安逸的小城,依山傍水
期刊
“一把勺、一块肥肉、一碗蛋浆和肉糜,围着炉边做蛋饺……”,好多年轻人怕是闻所未闻的儿歌,唤起了许多老上海人对过年的记忆。客堂间(沪语指客厅)里大扫除、灶披间(厨房)里做蛋饺、跑到楼下放爆竹、打开家门迎财神、吃年夜饭讨红包、拦个差头(出租车)作人客,这些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顽强坚守,更承载着上海市民对于过年的记忆。  相比大部分地区古老的传统,上海人过年似乎没有固定的套路,除了小年夜、大年夜
期刊
“以前啊,吕蒙正很穷很穷,穷到在腊月二十四拜新面公(即灶神,潮汕人称灶王爷,司命宫或者新面公)的时候,连块猪肉都没有,只能拿夫人刘月娥的金钗跟屠夫换一块猪肉。谁知道,屠夫怀疑金钗是假的,追到吕蒙正的家中,取回已经下锅的猪肉,只剩下一碗猪肉水,吕蒙正只能以这碗猪肉水拜新面公。于是,灶王爷知道了吕蒙正穷到连块猪肉都没有,禀奏玉帝,说一定要让吕蒙正中今科状元……”随着母亲年年说着这位“吕蒙正”的陈年往事
期刊
襄阳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在此影响下的襄阳文化便具有明显的交融性、兼容性特征,有史志记载,湖北各地“俗尚杂而多端”,襄阳所在的鄂西北地区便“民兼秦晋之俗”,“有西北之风”。这种多元杂糅的文化特征,在当地节日习俗中体现地尤为明显。襄阳素有“四大节”之说,以春节为首(其三为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襄阳的“过大年”是从腊八节开始的。“吃罢腊八饭,便把年货办。”这是流传于襄阳的一句俗语。腊八
期刊
年三十晚上,时针指向12点。火锅的香味还未散去,窗外的鞭炮声起此彼伏,节日的喜庆萦绕在屋里每个角落。厨房里的一盏添油灯还亮着,这是“守岁烛”,孟浩然有诗云:“续明催岁烛,守岁接长筵”,说的就是守岁烛。母亲对我说,这盏灯要点到年后。  这里是汕头,今年是马年春节,从北方回来,更觉家的可爱。  汕头,是一个在北回归线上的城市。它位于广东省东部,是粤东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
期刊
在我的家乡,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赶集的好日子,更是一年的年头。赶集置办的年货中,青菜、海带、年肉、春联与鞭炮是必不可少的五大样,“提溜”(当地方言,提着的意思)不多不少的年货踏上回家的山道,年就这么过开了。  小年后,腊月二十四是扫尘日。扫尘不仅要打扫环境卫生,还要搞好个人卫生。当地讲究,过年不能“陈头”,否则会穷舅舅,这是祖宗流传下来的老话儿,人们会在除夕前剪头发、洗澡,让自己精精神神、干干净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