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重建的农村德育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j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农村几乎可以与“落后”划上等号。
  从媒体中常见的“扶贫攻坚”“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字语中,便可见一斑。
  所以农村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跳出“农门”,进入城市。
  于是,我们的教育,便努力地帮助农村孩子实现这一梦想——“农村学校在价值体系、培养目的、办学模式等方面都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表现为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追求完全相同的教育目标,即知识、升学和离农”(薛晓阳)。
  想法似乎很好——把城乡教育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很“公平”。但现实却是,在中国多数农村,空荡荡的校园,无所追求的教师,年迈的隔代监护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留守学生——凋敝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校园暴力屡禁不止,性侵害案件不时发生,习惯养成难如人意,逃学上网几成常态……学校德育的诸多问题,几乎是农村学校(包括位于城市边沿,以流动儿童为主要生源的民办学校)的“专利”。
  我们那么努力地帮助农村教育,为何结果却如此不堪?!
  当城市教育成为模板时,农村教育所做的一切,便是否定自己,按城市的标准改造自己。而失去自我的教育,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吗?或者说,这样的教育,还有明天吗?
  所以,农村德育要真正站立起来,就必须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完成价值重建。“不管农村社会和农村教育向何处去,无论是回归传统还是走向现代,无论是向往田园与生态还是心仪城市与繁荣,乡村伦理都应当是乡村社会及农村德育的伦理基础。对于农村社会而言,乡村伦理及其道德信仰,是农村社会和农民精神的道德基因。”扬州大学薛晓阳教授的思考,颇有见地。
  农村德育的实施还需要理清农村德育与乡村伦理的关系:“农村学校德育可以守护传统乡村伦理,传承传统道德的伦理精华;乡村伦理能在德育主体的全面发展、德育资源的开发、德育效果的呈现等多方面促进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二者互动共生。农村学校德育融入乡村伦理,是构建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思路。”扬州大学教科院张悦的思考值得肯定。
  “作为一个从农家走出的教育研究者,我亲历过农家生活的甜蜜与忧伤,有责任也有机会通过咀嚼自己的成长故事,呈现农家生活所具有的教育意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把握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关系?农村教育如何正视自己的不足?农村儿童如何实现农家生活的文化自觉?华中科技大学刘长海副教授的成长反思让人受益良多。
  关注农村德育,还需要我们站在农村德育人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多元文化下,农村德育人内心世界经历了什么样的煎熬?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田芬对一位乡村教师道德身份与道德归因的叙事研究启示我们,改善现代乡村教育的伦理生态,消解乡村教师义务论伦理与目的论伦理的冲突,对于改进多元文化冲突中的农村德育,已经刻不容缓。
  改进农村德育,道路还很漫长。回归乡村伦理这一乡村德育的价值起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当“冷漠、自私、金钱至上,过度消费和奢侈,以及无情竞争、放纵私利”等“城市病”到了无法自愈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我们的文化基因,源于漫长的农村文明;我们自己或我们祖辈,都曾经是农民;我们的精神故乡,原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乡村。
  真心希望,我们还能回到那恬淡、和谐、包容的精神故乡。
其他文献
摘 要 面对核心素养时代的挑战,学校德育构建和完善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德育目标体系,以此统整学校德育内容,并整合德育活动和相关课程,整体设计与实施德育课程,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德育内容与评价机制,以落实核心素养为旨归,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整合、梳理和提升,推进学校德育的课程化实施。  关 键 词 学校德育;核心素养;德育课程;课程化;课程统整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
朱毛智,南昌市第十九中学校长,教育部“朱毛智领航校长工作室”负责人,中学高级教师。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库成员,全国中小学领航校长参训学员,华南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大学特聘研究生導师,南昌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2012年9月,朱毛智调任南昌市第十九中学校长,在这所曾两获“红旗学校”称号的南昌市老牌名校里,开始了“爱在十九中”的全人格教育探索之路。南昌十九中是南昌市
我一直认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孩子,“体验”远比“经验”重要,诸多所谓的“经验”或人生感悟,其实就是亲身体验后的反思、发酵与积累。走访美国,参加为期两周的以“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与课程开发”为主题的海外专题培训,无疑是我教育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体验之一,对这段经历的反思,必将帮助我更好地投身教育,奉献教育。  一、国民个性与教育熏陶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谓深刻揭示了幼儿及早期教育对
当前,中国公民教育因缺乏公共生活的支撑,同时也缺乏系统性、成熟性的实践路径可依循,导致实效性不高,最终可能阻碍年轻一代公民品质的发展。就此,叶飞教授新著《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在结合西方学术思想与本土实践的基础上,以“公共交往”理论为核心展开了科学而有益的理论探究。  一、聚焦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问题  公民教育必须在透彻理解西方理论的基础上,聚焦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问题,为解决中国公民教育的现实问题提
摘 要 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立足已有的家庭教育工作基础,首创家庭教育学院。以学院建设为引领,明确面向全体公民的区域家庭教育工作新思路,建立多元化、高素质的讲师团队;着力开发区域性家庭教育课程,鼓励校本家庭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并开展具有荔湾特色的家庭文化创建活动,建设、健全家庭教育学院的网络互动平台与教育信息立体平台。由此,构建区域家庭教育学习共同体,提升区域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水平。  关 键 词 区
一、案例介绍  晓蓉,女,初三学生。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很少顾及家里,且与晓蓉母亲发生过多次口舌矛盾。晓蓉母亲身体不好,在家休养。母亲对女儿管教很严,时不时会对女儿发脾气。长期以来,晓蓉性格忧郁敏感、少言寡语,很少和别人交流。有时会为一些小事而与人闹矛盾,没有固定的好朋友,对学习缺少兴趣。到了初三,眼看成绩一步步下滑,越来越跟不上其他同学的步伐。她的母亲很着急。  其实,晓蓉是一个聪明的女孩,初二时
摘 要 赋予学校建筑和教育空间以文化熏染与教育理解,是现代学校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以教育元素构建校园建筑文化,具有教育意蕴的学校建筑与教育空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校建筑体现学校教育理念,空间范畴中彰显文化魅力、内涵与育人价值;二是指学校建筑与教育空间面向学生,即以儿童视角打造学校,尊重儿童的发展天性,契合不同年龄特点。以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小学的建设为例,探讨学校校园建筑整体设计与空间细节打造,从建
摘 要 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逐步进入小学德育课堂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使用教材成为德育教师面临的新问题。从学生的成长出发,读懂教材,避免拔高要求;恰当设计,避免看图说话;恰当拓展,避免放飞过度,能让新的德育教材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教材;小学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6-00-02  随着德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对基
摘 要:日本有关残障者的教学弱化其与普通人的差异,以“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为教学视角,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都有无法做到的事情,我们与残障者生活在共同的世界。因此,要学会善待他人,尝试解决困难,尽力关注彼此,在交往体验中增进理解。而品德与社会课有关残障者的教学多局限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因此,应寻求共鸣与共同需要。  关 键 词:品德与社会课程;残障者;日本生活科  中图分类号:G41
摘要: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以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将“有爱心、负责任、讲文明、守规则”确定为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守规则”为重点,研制核心素养图谱,研究相应的课堂教学范式和律动课堂评价量规,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品德课堂;规则教育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核心素养”也即“关键素养”。褚宏启教授认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