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欺负是一种新形式的欺负行为,是利用现代化的电子通信设备,有意且重复性地发送信息以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与传统欺负行为相比,网络欺负具有超时空性、强传播性和高隐匿性的特点。青少年是网络欺负的高危人群,应从青少年自身、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进行干预。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欺负;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1-0010-03
一、网络欺负的概念及现状
近年来,网络欺负(cyberbullying)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欺负行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欺负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电子通信设备,有意且重复性地发送信息以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网络欺负行为与现实欺负行为本质相同,但表现形式存在很大差异。
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可将网络欺负划分为:传送文本信息;手机拍摄并传播照片、视频;手机通话;聊天室聊天;在个人网站或主页留言等。《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4.85亿,10~19岁网民占总网民数的26%。《2010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及手机运用状况调査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77.2%。
英国儿童之家(NCH)于2005年对英国770名11~19岁的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20%的儿童遭受过网络欺负,11%的儿童承认自己曾经发送信息侮辱或威胁过他人。Noret和Rivers对英国11227名11~15岁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约有7%的学生报告自己收到过侮辱或威胁性的邮件或手机短信。在加拿大,Li调查了264名初中生,其中25%的学生遭受过网络欺负,17%的初中生通过网络欺负过别人。Campbell对澳大利亚的120名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14%的学生成为网络欺负的对象,11%的学生在过去一年中曾经实施过网络欺负。Ybarra和Mitchell指出,在美国1501名10~17岁经常使用网络的青少年中,12%的青少年实施过网络欺负,4%的青少年经常遭受网络欺负,3%的青少年既是网络欺负的受害者,也是网络欺负的实施者。在我国,宋娴对上海市三所高中进行了调查,其中17.7%的学生成为网络欺负受害者。刘丽琼等人对海口市5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40.2%的学生遭受过网络欺负,27.5%的学生实施过网络欺负。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青少年既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也是网络欺负的高危人群。
二、网络欺负的特点与危害
与传统的欺负方式(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相比,网络欺负具有独特的特征:一是网络欺负具有超时空性。与传统欺负方式相比,网络欺负者可以随时随地发送侮辱或威胁性的短信、邮件或拨打电话,而被欺负者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也无法幸免。二是网络欺负具有强传播性。网络欺负可以通过媒介广泛传播侮辱或威胁性的文字、照片或视频,许多网民出于不同的动机将这些信息转发,最终对受害人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三是网络欺负具有极大的隐匿性。网络欺负无需面对面进行,大部分欺负者会通过虚假的网络身份对他人进行谩骂、侮辱和威胁。调查显示,有40.9%的青少年称不知道是谁欺负了自己,这就为监控带来极大的困难。
大量证据表明,网络欺负对青少年的身心危害极大。网络欺负受害者多会感到情绪低落、焦虑恐慌、孤独绝望、缺乏安全感等,而且自尊心较低,出现较多的人际交往和行为问题,如果不能较好地进行心理调节,甚至会导致抑郁、自杀。网络欺负者通常人际关系较差,自尊心较低,存在药物滥用和酗酒问题,学业成绩较差,通过欺负他人获得控制感和成就感。Law等人指出,很多青少年既是网络欺负的实施者,也是受害者。这些学生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受欺负,不敢直接对抗,于是间接地采用网络欺负的形式进行反击,寻求心理补偿。如果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和调节,网络欺负可能使现实生活中的欺负问题愈演愈烈。
三、网络欺负的测量
目前,关于网络欺负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研究主要是将量化方法与质性方法相结合,通过问卷法进行施测,配合访谈法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国外比较常用的问卷包括:《网络欺负评定问卷》(The Cyberbullying Inventory,CBI)、《聊天欺负与聊天欺负受害者量表》(Chat Bully and Chat Victim scales,CBCVS)、《柏林网络欺负者与受害者量表》(The Berlin Cyberbullying-Cybervictimisation Questionnaire,BCCQ)。在国内,宋娴编制的《青少年网络欺负与安全调查问卷》应用较为广泛;赵峰和高文斌针对我国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习惯编制了《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AOAB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除上述两种方法外,还可适当运用观察法进行研究。Hinduja和Patchin指出,网络欺负受害者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突然停止使用网络,当接到短信或电子邮件后会焦虑不安,使用网络之后会生气或难过,上学前或放学后常常紧张不安,对于自己在网上干什么闭口不谈,与朋友和家长变得明显疏远。而实施网络欺负者通常表现为:当有人经过时会快速关闭或转换网页,晚上长时间上网,如果不能上网会异常烦躁,上网时会夸张地大笑,绝口不提自己上网都干些什么,上网时通常使用多个账号。这几种测量方法各有利弊,如果能够结合使用,测查结果会更加准确。
四、网络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与年龄差异
以往研究发现,在实施网络欺负行为时男孩多采用身体攻击,而女孩多采取关系攻击,网络欺负是否也存在性别差异还存在争论。Li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9年级学生中被欺负者无性别差异,但是欺负者中男性比女性多二倍。Smith发现,11~16岁的青少年中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电话和短信欺负。但也有研究者持反对意见,如Ybarra等人通过电话调查发现,网络欺负者和被欺负者都不存在性别差异。刘丽琼等人指出,在网络环境中女生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均高于男生。之所以存在争论,可能是因为被调查对象的年龄不同,也可能是因为调查的方式不同而造成的。但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可能都更加偏爱网络欺负这种方式,因为女孩偏爱间接欺负的攻击形式,且网络欺负具有极大的隐匿性,符合她们的选择意向;而男孩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更敏感和熟练,具备网络欺负的基本要件。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欺负;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1-0010-03
一、网络欺负的概念及现状
近年来,网络欺负(cyberbullying)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欺负行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欺负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电子通信设备,有意且重复性地发送信息以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网络欺负行为与现实欺负行为本质相同,但表现形式存在很大差异。
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可将网络欺负划分为:传送文本信息;手机拍摄并传播照片、视频;手机通话;聊天室聊天;在个人网站或主页留言等。《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4.85亿,10~19岁网民占总网民数的26%。《2010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及手机运用状况调査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77.2%。
英国儿童之家(NCH)于2005年对英国770名11~19岁的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20%的儿童遭受过网络欺负,11%的儿童承认自己曾经发送信息侮辱或威胁过他人。Noret和Rivers对英国11227名11~15岁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约有7%的学生报告自己收到过侮辱或威胁性的邮件或手机短信。在加拿大,Li调查了264名初中生,其中25%的学生遭受过网络欺负,17%的初中生通过网络欺负过别人。Campbell对澳大利亚的120名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14%的学生成为网络欺负的对象,11%的学生在过去一年中曾经实施过网络欺负。Ybarra和Mitchell指出,在美国1501名10~17岁经常使用网络的青少年中,12%的青少年实施过网络欺负,4%的青少年经常遭受网络欺负,3%的青少年既是网络欺负的受害者,也是网络欺负的实施者。在我国,宋娴对上海市三所高中进行了调查,其中17.7%的学生成为网络欺负受害者。刘丽琼等人对海口市5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40.2%的学生遭受过网络欺负,27.5%的学生实施过网络欺负。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青少年既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也是网络欺负的高危人群。
二、网络欺负的特点与危害
与传统的欺负方式(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相比,网络欺负具有独特的特征:一是网络欺负具有超时空性。与传统欺负方式相比,网络欺负者可以随时随地发送侮辱或威胁性的短信、邮件或拨打电话,而被欺负者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也无法幸免。二是网络欺负具有强传播性。网络欺负可以通过媒介广泛传播侮辱或威胁性的文字、照片或视频,许多网民出于不同的动机将这些信息转发,最终对受害人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三是网络欺负具有极大的隐匿性。网络欺负无需面对面进行,大部分欺负者会通过虚假的网络身份对他人进行谩骂、侮辱和威胁。调查显示,有40.9%的青少年称不知道是谁欺负了自己,这就为监控带来极大的困难。
大量证据表明,网络欺负对青少年的身心危害极大。网络欺负受害者多会感到情绪低落、焦虑恐慌、孤独绝望、缺乏安全感等,而且自尊心较低,出现较多的人际交往和行为问题,如果不能较好地进行心理调节,甚至会导致抑郁、自杀。网络欺负者通常人际关系较差,自尊心较低,存在药物滥用和酗酒问题,学业成绩较差,通过欺负他人获得控制感和成就感。Law等人指出,很多青少年既是网络欺负的实施者,也是受害者。这些学生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受欺负,不敢直接对抗,于是间接地采用网络欺负的形式进行反击,寻求心理补偿。如果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和调节,网络欺负可能使现实生活中的欺负问题愈演愈烈。
三、网络欺负的测量
目前,关于网络欺负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研究主要是将量化方法与质性方法相结合,通过问卷法进行施测,配合访谈法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国外比较常用的问卷包括:《网络欺负评定问卷》(The Cyberbullying Inventory,CBI)、《聊天欺负与聊天欺负受害者量表》(Chat Bully and Chat Victim scales,CBCVS)、《柏林网络欺负者与受害者量表》(The Berlin Cyberbullying-Cybervictimisation Questionnaire,BCCQ)。在国内,宋娴编制的《青少年网络欺负与安全调查问卷》应用较为广泛;赵峰和高文斌针对我国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习惯编制了《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AOAB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除上述两种方法外,还可适当运用观察法进行研究。Hinduja和Patchin指出,网络欺负受害者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突然停止使用网络,当接到短信或电子邮件后会焦虑不安,使用网络之后会生气或难过,上学前或放学后常常紧张不安,对于自己在网上干什么闭口不谈,与朋友和家长变得明显疏远。而实施网络欺负者通常表现为:当有人经过时会快速关闭或转换网页,晚上长时间上网,如果不能上网会异常烦躁,上网时会夸张地大笑,绝口不提自己上网都干些什么,上网时通常使用多个账号。这几种测量方法各有利弊,如果能够结合使用,测查结果会更加准确。
四、网络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与年龄差异
以往研究发现,在实施网络欺负行为时男孩多采用身体攻击,而女孩多采取关系攻击,网络欺负是否也存在性别差异还存在争论。Li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9年级学生中被欺负者无性别差异,但是欺负者中男性比女性多二倍。Smith发现,11~16岁的青少年中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电话和短信欺负。但也有研究者持反对意见,如Ybarra等人通过电话调查发现,网络欺负者和被欺负者都不存在性别差异。刘丽琼等人指出,在网络环境中女生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均高于男生。之所以存在争论,可能是因为被调查对象的年龄不同,也可能是因为调查的方式不同而造成的。但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可能都更加偏爱网络欺负这种方式,因为女孩偏爱间接欺负的攻击形式,且网络欺负具有极大的隐匿性,符合她们的选择意向;而男孩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更敏感和熟练,具备网络欺负的基本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