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以核心素养为纲”的时代。而戏剧作为课程的重要板块,在教学理念、方法、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仍存在着大量滞后于新课标理念的情况。本文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哈姆莱特》为例,提出重建评价体系、构建综合性情境、建立阅读任务群等策略,致力于提高戏剧教学的实效性,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標 戏剧教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有别于小说、散文等体裁,戏剧作为中学语文的主要内容之一,却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新课标”)提出了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但在笔者针对武汉市中学的调查中可见,当前的戏剧教学仍存在着大量痼疾:应有课时大幅压缩、授课方式相对固化、孤立理解文本等,严重背离了新课标理念。
《哈姆莱特》为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戏剧单元的课文之一。相较另外两则篇目《雷雨》与《窦娥冤》,《哈姆莱特》由于其庞杂繁复的人物关系、欧化艰涩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多样的主题意蕴,而具有较高的教学难度,国内相关的教学课例与分析数目寥寥,空白亟待填补。本文以《哈姆莱特》为例,试探寻核心素养视域下戏剧教学的策略。
一.革新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标不仅明确了语文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性,以及发展思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丰富文化底蕴等育人功能,还强调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尽管在评价体系上并未发生变化,始终秉持着评价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理念,但往往难以落实。“唯分数论”、“考什么则学什么”的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戏剧课文受到的冷遇便是例证。问卷调查显示,高考分值低、备课压力大、教学收效甚微等是戏剧教学难获重视的主要原因,而对戏剧了解的匮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继续探究的兴趣,促成了恶性循环。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戏剧教学只是一种“提高学生表演能力和舞台表现效果的教学活动”,而没有认识到对戏剧艺术的分析和鉴赏,还能够使学生从思想与感情两方面产生共情,进而更深入的认识社会、历史和人生,最终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
新课标改革以来,伴随着语文学科分值的上升,试题的灵活度也在不断增强,考察内容更为全面,侧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倒逼了教学环节的变革。教师应当敏锐地感受到评价体系的动向,积极适应变革的方向,把握四大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反思教学行为,调整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应当摒弃功利性教学,拓展教学评价的手段与标准,平衡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重视程度。除了终期考试等终结性评价以外,还需要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变化。由于戏剧课程活动形式多样、对人物的解读空间大角度多,教师有更多机会在随堂练习或课上问答中,采用口头评价或批语等形成性评价方式给学生以即时反馈。还可以转变评价主体,结合戏剧的优点与特色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如在学生的表演活动后,请每个小组推举成员进行点评。从教师端重建评价体系,是后续策略有效推行的基础。
二.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
在解读语文学科的性质时,新课标着重强调了课程应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展开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建议上,首次提出“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研究学习”。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分角色朗读、戏剧节目排演等。戏剧表演活动能够唤醒学生的表达自觉,引发学习兴趣和参与感,更快地投入文本或检验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如该篇课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全集》第六卷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描述了哈姆莱特接受了雷欧提斯决斗的挑战、最终与对手及敌人同归于尽的情节。该桥段为原作品中的高潮部分和经典桥段,多个主要人物均出场,决斗环节节奏急促、扣人心弦,适宜进行舞台表演。教师可为该课分配三个课时,在前两个课时中着重介绍基本信息、展开研讨与讲解,使学生基本熟悉人物特点及关系,掌握一定量的工具性知识。以此为基础,在最后一个课时中,可以抽取较多时间供学生进行表演展示。可将学生分为两至三组,自选片段,明确分工,安排导演、演员、幕后等各项人员。在编排过程中,要求学生沉浸式体验,在自主表演中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及情感变化,同时还需关注台本中的舞台提示部分,充分投入角色,配合音效与道具,完成具有爆发力的表演。
此外,还可以结合辩论赛、读书会等丰富的形式,供学生各抒己见。如可以提出哈姆莱特是否是“延宕的王子”、哈姆莱特是否为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是“真疯”还是“装傻”等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兼具趣味性与讨论空间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交流中梳理思路、清晰表达观点,利用原文材料结合逻辑推导等输出见解、完成反驳,真正实现语言能力的调动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建立阅读任务群
新课标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概念,意指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部结构完整的课内外作品,以整本书为单位,以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为范围。为了让学生获得更透彻全面的认知,必然无法脱离对完整作品的探究,乃至需要涉猎部分学术观点。而群文阅读指由几篇文章或几本书勾连起来、围绕某个核心论题进行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由点带面”、“由一带多”的效果。在戏剧教学中,两者都具备锻炼思维能力与自主阅读能力的教学意义。
1.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对于深入解读文本而言必不可少。如教材中“研讨与练习”板块提出了“主人公性格分析”等问题。若单纯阅读节选部分,难以体味到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只有结合哈姆莱特此前装疯试探、屡次延宕与自我观照等行为,才能够促使学生解读出他的矛盾与复杂性:主人公既以敏锐的视角不断发现和抨击社会的不合理之处,通过人文主义的光辉为社会带来革新的希望,又流露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特有的迷惘与徘徊;既充当了社会问题的发掘者,却又不具备对抗恶势力的力量与妥帖的解决方案。若脱离了整本书阅读,前文对人类理性光辉的赞颂、宗教色彩的残余与投射、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性也都将被遮蔽,而影响到学生最终对文本及人物形象的解读。 整本书阅读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学术理论支撑。如采用“演绎-研讨-讲解”三位一体的方式授课时,学生在表演环节对戏剧的了解依然较为浅层,缺乏有力抓手,容易流于表面,侧重凸显其趣味性而弱化探索性。因而在单元学习前,可推荐学生阅读通识学习书目。如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戲剧艺术十五讲》,将戏剧的基本知识、发展脉络、主要流派等划分为十五个小节。此类读物语言通俗简明,又包含学术观点与方法,适宜作为接触戏剧理论和培养学科素养的入门读物。
2.群文阅读
在完成对单本书的阅读之外,还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根据多种教学思路规划书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掌握情况,从必修和选修教材中选择恰当篇目,提炼出一个群文阅读的“核心主题”,如以“中外戏剧的对比阅读与异同分析”“西方戏剧的发展脉络”“悲喜剧等戏剧类别及代表作”等为主线进行组织。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过程高效有序,有利于搭建知识网络,了解文学常识与学界观点,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更加开阔变通的思维展开思考。
四.鼓励学生自主创作
相较2013年版,新课标在课程理念方面强调“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要求课程结合时代背景、采用多元途径,更具创新性。高中阶段的必修内容帮助学生初步接触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掌握了戏剧的体裁特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戏剧进行改编与创作便是创新课堂设计、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迪斯尼动画《狮子王》改编自《哈姆莱特》。该影片将人物关系适度简化,使故事设定更加生动明快,并融入了部分轻松诙谐的原创设计,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大的传播影响力,是采用新媒介、新形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精良之作。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并思考两作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开始近似的尝试,在不变更人物的性格及关系的前提下改变故事背景,创设一个全新的乃至架空的环境。
此外,也可以立足于原文的设定与风格,将前述的课后习题转化为开放性思考题:“试改编哈姆雷特的结局,思考其悲剧性命运是否注定”。这类改编既要依赖对原文人物形象的理解,又需要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能够在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锻炼调动素材的能力与发展想象力。教师应明确改编的准则,强调需保留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等。在习作批改后,可张贴部分优秀作品,供学生思考改编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还可以采用集体创作、以演促写等方式进行二次修改,调动学生自觉性与知识迁移能力。
代表性文本是打开文学世界众妙之门的钥匙。对教材戏剧作品的解读得当、引导到位,便能够引领学生们体会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美感,多层次提高审美能力。通过教师端更新教学评价体系、提倡整本书阅读等理念,学生端强调参与感与创造力、打通信息化等多种学习渠道,能够将戏剧教学原本平乏死板教师“独奏”转化为多个环节联动、师生“共鸣”的过程,不但能够化晦涩陌生为寓教于乐,使学生深入体味戏剧体裁的特点,感受作品内部立体的人物形象、精巧的语言措辞、丰盈的思想光辉,而且能够在通过自主研讨、教师点拨、涉猎观点等方式,使“以核心素养为纲”的变革切实落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
[2]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董健,2012
[3]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倪文锦,2011
[4]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童庆炳主编,2004
[5]文学文本解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王耀辉著,1999
[6]中学戏剧教学论[D].华中师范大学,袁和平,2005
[7]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戏剧选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张华伟,2007
[8]中学语文教材中戏剧作品选文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张淼,2011
本文参与作者:李雨欣 张唯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新课標 戏剧教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有别于小说、散文等体裁,戏剧作为中学语文的主要内容之一,却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新课标”)提出了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但在笔者针对武汉市中学的调查中可见,当前的戏剧教学仍存在着大量痼疾:应有课时大幅压缩、授课方式相对固化、孤立理解文本等,严重背离了新课标理念。
《哈姆莱特》为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戏剧单元的课文之一。相较另外两则篇目《雷雨》与《窦娥冤》,《哈姆莱特》由于其庞杂繁复的人物关系、欧化艰涩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多样的主题意蕴,而具有较高的教学难度,国内相关的教学课例与分析数目寥寥,空白亟待填补。本文以《哈姆莱特》为例,试探寻核心素养视域下戏剧教学的策略。
一.革新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标不仅明确了语文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性,以及发展思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丰富文化底蕴等育人功能,还强调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尽管在评价体系上并未发生变化,始终秉持着评价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理念,但往往难以落实。“唯分数论”、“考什么则学什么”的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戏剧课文受到的冷遇便是例证。问卷调查显示,高考分值低、备课压力大、教学收效甚微等是戏剧教学难获重视的主要原因,而对戏剧了解的匮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继续探究的兴趣,促成了恶性循环。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戏剧教学只是一种“提高学生表演能力和舞台表现效果的教学活动”,而没有认识到对戏剧艺术的分析和鉴赏,还能够使学生从思想与感情两方面产生共情,进而更深入的认识社会、历史和人生,最终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
新课标改革以来,伴随着语文学科分值的上升,试题的灵活度也在不断增强,考察内容更为全面,侧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倒逼了教学环节的变革。教师应当敏锐地感受到评价体系的动向,积极适应变革的方向,把握四大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反思教学行为,调整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应当摒弃功利性教学,拓展教学评价的手段与标准,平衡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重视程度。除了终期考试等终结性评价以外,还需要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变化。由于戏剧课程活动形式多样、对人物的解读空间大角度多,教师有更多机会在随堂练习或课上问答中,采用口头评价或批语等形成性评价方式给学生以即时反馈。还可以转变评价主体,结合戏剧的优点与特色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如在学生的表演活动后,请每个小组推举成员进行点评。从教师端重建评价体系,是后续策略有效推行的基础。
二.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
在解读语文学科的性质时,新课标着重强调了课程应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展开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建议上,首次提出“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研究学习”。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分角色朗读、戏剧节目排演等。戏剧表演活动能够唤醒学生的表达自觉,引发学习兴趣和参与感,更快地投入文本或检验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如该篇课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全集》第六卷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描述了哈姆莱特接受了雷欧提斯决斗的挑战、最终与对手及敌人同归于尽的情节。该桥段为原作品中的高潮部分和经典桥段,多个主要人物均出场,决斗环节节奏急促、扣人心弦,适宜进行舞台表演。教师可为该课分配三个课时,在前两个课时中着重介绍基本信息、展开研讨与讲解,使学生基本熟悉人物特点及关系,掌握一定量的工具性知识。以此为基础,在最后一个课时中,可以抽取较多时间供学生进行表演展示。可将学生分为两至三组,自选片段,明确分工,安排导演、演员、幕后等各项人员。在编排过程中,要求学生沉浸式体验,在自主表演中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及情感变化,同时还需关注台本中的舞台提示部分,充分投入角色,配合音效与道具,完成具有爆发力的表演。
此外,还可以结合辩论赛、读书会等丰富的形式,供学生各抒己见。如可以提出哈姆莱特是否是“延宕的王子”、哈姆莱特是否为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是“真疯”还是“装傻”等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兼具趣味性与讨论空间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交流中梳理思路、清晰表达观点,利用原文材料结合逻辑推导等输出见解、完成反驳,真正实现语言能力的调动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建立阅读任务群
新课标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概念,意指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部结构完整的课内外作品,以整本书为单位,以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为范围。为了让学生获得更透彻全面的认知,必然无法脱离对完整作品的探究,乃至需要涉猎部分学术观点。而群文阅读指由几篇文章或几本书勾连起来、围绕某个核心论题进行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由点带面”、“由一带多”的效果。在戏剧教学中,两者都具备锻炼思维能力与自主阅读能力的教学意义。
1.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对于深入解读文本而言必不可少。如教材中“研讨与练习”板块提出了“主人公性格分析”等问题。若单纯阅读节选部分,难以体味到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只有结合哈姆莱特此前装疯试探、屡次延宕与自我观照等行为,才能够促使学生解读出他的矛盾与复杂性:主人公既以敏锐的视角不断发现和抨击社会的不合理之处,通过人文主义的光辉为社会带来革新的希望,又流露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特有的迷惘与徘徊;既充当了社会问题的发掘者,却又不具备对抗恶势力的力量与妥帖的解决方案。若脱离了整本书阅读,前文对人类理性光辉的赞颂、宗教色彩的残余与投射、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性也都将被遮蔽,而影响到学生最终对文本及人物形象的解读。 整本书阅读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学术理论支撑。如采用“演绎-研讨-讲解”三位一体的方式授课时,学生在表演环节对戏剧的了解依然较为浅层,缺乏有力抓手,容易流于表面,侧重凸显其趣味性而弱化探索性。因而在单元学习前,可推荐学生阅读通识学习书目。如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戲剧艺术十五讲》,将戏剧的基本知识、发展脉络、主要流派等划分为十五个小节。此类读物语言通俗简明,又包含学术观点与方法,适宜作为接触戏剧理论和培养学科素养的入门读物。
2.群文阅读
在完成对单本书的阅读之外,还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根据多种教学思路规划书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掌握情况,从必修和选修教材中选择恰当篇目,提炼出一个群文阅读的“核心主题”,如以“中外戏剧的对比阅读与异同分析”“西方戏剧的发展脉络”“悲喜剧等戏剧类别及代表作”等为主线进行组织。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过程高效有序,有利于搭建知识网络,了解文学常识与学界观点,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更加开阔变通的思维展开思考。
四.鼓励学生自主创作
相较2013年版,新课标在课程理念方面强调“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要求课程结合时代背景、采用多元途径,更具创新性。高中阶段的必修内容帮助学生初步接触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掌握了戏剧的体裁特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戏剧进行改编与创作便是创新课堂设计、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迪斯尼动画《狮子王》改编自《哈姆莱特》。该影片将人物关系适度简化,使故事设定更加生动明快,并融入了部分轻松诙谐的原创设计,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大的传播影响力,是采用新媒介、新形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精良之作。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并思考两作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开始近似的尝试,在不变更人物的性格及关系的前提下改变故事背景,创设一个全新的乃至架空的环境。
此外,也可以立足于原文的设定与风格,将前述的课后习题转化为开放性思考题:“试改编哈姆雷特的结局,思考其悲剧性命运是否注定”。这类改编既要依赖对原文人物形象的理解,又需要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能够在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锻炼调动素材的能力与发展想象力。教师应明确改编的准则,强调需保留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等。在习作批改后,可张贴部分优秀作品,供学生思考改编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还可以采用集体创作、以演促写等方式进行二次修改,调动学生自觉性与知识迁移能力。
代表性文本是打开文学世界众妙之门的钥匙。对教材戏剧作品的解读得当、引导到位,便能够引领学生们体会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美感,多层次提高审美能力。通过教师端更新教学评价体系、提倡整本书阅读等理念,学生端强调参与感与创造力、打通信息化等多种学习渠道,能够将戏剧教学原本平乏死板教师“独奏”转化为多个环节联动、师生“共鸣”的过程,不但能够化晦涩陌生为寓教于乐,使学生深入体味戏剧体裁的特点,感受作品内部立体的人物形象、精巧的语言措辞、丰盈的思想光辉,而且能够在通过自主研讨、教师点拨、涉猎观点等方式,使“以核心素养为纲”的变革切实落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
[2]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董健,2012
[3]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倪文锦,2011
[4]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童庆炳主编,2004
[5]文学文本解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王耀辉著,1999
[6]中学戏剧教学论[D].华中师范大学,袁和平,2005
[7]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戏剧选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张华伟,2007
[8]中学语文教材中戏剧作品选文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张淼,2011
本文参与作者:李雨欣 张唯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